丁宇
摘 要: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商品時代。在這樣的發展時期,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出現了將文學名著改編為影視作品的現象,這本身無可厚非,然而大量改編后的影視作品卻不同程度出現了篡改原著內容、制作過程粗糙、缺乏藝術特質等非常明顯的問題,不得不引起注意。本文對消費時代文學名著的影視改編問題加以探究,以尋找經濟快速發展與文學名著中精神文化傳承之間的和諧發展途徑。
關鍵詞:消費時代 名著改編 影視作品
一、將文學名著進行影視改編的表現
世界各國許多電影作品都改編自文學名著,特別是把小說進行改編的更多。大家耳熟能詳的電影作品如:法國大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被改編為同名電影搬上銀幕;根據英國著名女作家J?K?羅琳的奇幻文學系列小說《哈利波特》而拍成的同名系列電影;《小人國歷險記》則是英國導演CHARLES STURRIDGE根據英國作家斯威夫特的小說《格列佛流記》改編的電影。我國的更多,如錢鐘書的《圍城》,老舍的《駱駝祥子》,古華的《芙蓉鎮》,沈從文的《邊城》等等,都是由小說改編成的電影作品。
隨著時代發展,進入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電影發展的基礎上我國的電視劇行業迅猛崛起。于是很多導演、編劇便把目光瞄準了中長篇文學作品,于是一大批著名的中長篇文學名著出現在了電視屏幕上。如我國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就被改編了9次,而霸占了很多次的假期檔屏幕,再如金庸先生著名的十四部武俠作品也幾乎都被拍成了電視劇。
現在電影和電視劇已經稱為一種大眾的藝術,其題材也各種各樣,因此許多武俠小說、歷史小說、言情小說、穿越小說、玄幻小說、軍旅小說等等也被紛紛改編成影視作品。比如《亮劍》、《還珠格格》、《畫皮》、《宮》、《我是特種兵》等。因題材和內容不同,所拍攝出的影視作品也風格迥異,讓人應接不暇。
二、將文學名著改編成影視作品中存在的問題
1.篡改原著內容
將文學名著改編為影視作品時,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對原著內容的篡改和扭曲。目前,對文學名著的改編形式大體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盡量保持原有作品的內容與風格,如中央電視臺拍攝的《紅樓夢》,《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第二類就是改編時基本保留原作風格,但同時也對作品進行了影視劇特色的改造,進行了創新。如《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根據澳大利亞小說家托馬斯?肯尼利所著的《辛德勒名單》改編而成,是1993年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導演的一部電影,影片再現了德國企業家奧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與其夫人埃米莉?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傾家蕩產保護了1200余名猶太人免遭法西斯殺害的真實歷史事件。電影重點放在了塑造辛德勒的道德化身、英雄典型上,而忽略了原著中這段歷史事件之前與之后的辛德勒以及二戰的殘酷。第三類就只是借助原著的名氣而已,改編后的影視作品與原著內容上幾乎沒有什么關系,完全成為一部新的作品。比如嚴歌苓的小說《鐵梨花》就被改編為電視劇。但嚴歌苓自己都曾評說過“電視劇《鐵梨花》已經完全是另外一部作品了,跟原作基本不搭邊了。”面對出現的以上現象,分析其原因不外乎是編劇和導演們要么考慮到作品集數多少的制約,要么考慮到改編拍攝的經濟利益大小,要么為了符合觀影市場大眾的需求品味等等而造成。文學名著中所要表現的作者的思想,所要展現的風土人情、所要表達的人物情感和對人生的認知等等,在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后,或多或少的都發生了變化,原著內容很難原味呈現。
2.制作過程粗糙
隨著經濟發展,商品經濟在影視創作行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從而導致將文學名著改編后粗制濫造,缺乏打磨過程。市場經濟、消費狀況直接影響著影視行業的效益,決定它的經濟指標是票房收益,而盈利已經成為影視行業的第一目標,如果不能盈利或是盈利微弱,那么相關的產業鏈如影院、電視臺就會受到影響,就會面臨虧損甚至倒閉。正因為如此,很多編劇和導演在改編和拍攝中追求速度和數量,將文學名著簡單改編后就直接進行拍攝。這樣的制作過程簡單粗暴缺乏打磨,而原著中所要表現的思想深度很難被呈現出來。比如成龍根據劉知俠的小說《鐵道游擊隊》改編的電影《鐵道飛虎》,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魯南地區一支游擊隊伍在臨棗支線上進行英勇抗日活動的故事。雖然電影因為成龍的名氣收獲了很多的票房,但一部抗日戰爭題材的電影被改編成了搞笑的武俠片,影片中有很多娛樂的對話和動作場面,而且還啟用了大量的偶像派年輕演員來賺票房,實在是缺少打磨。
3.缺乏藝術特質
姚文放曾在《當代審美文化批判》一書中提到過當代審美文化的兩大基本矛盾之一就是科技含量與人文含量的抗衡。很多影視劇在改編時將原來的文學作品中原有的藝術特質忽略掉了,使作品單一呆板缺乏藝術氣息。究其原因,不過是現在的影視制作很多都是工業化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模式單一,缺乏內涵。在改編過程中不管原來的作品是什么體裁、內容差距多大,改編后完全沒有了原著作者的藝術個性,作者的風格、特點、深度等都沒了蹤影。比如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也被改編拍攝了幾次,雖然也有制作精良的,但人們卻同樣存在著議論之聲。因為原著中對封建社會的反抗與認知沒有在影視作品中得到很好的呈現。改編后的影視作品著重渲染的是梁山好漢的俠義,缺乏對原著內涵的挖掘與展現。
三、結語
商品經濟時代,影視文學已經成為大眾娛樂消費的一種主要方式,大眾的審美品味和市場需求使得影視行業快速發展,成為不可或缺的都市文化,但因各種原因,影視作品很難呈現出文學名著的原貌,因此怎樣協調好經濟飛速發展與文化精神傳承之間的關系,值得大家認真思考和探索。
參考文獻:
[1]瑞霞.試論當下影視作品對小說文本的改編[J].安徽文學,2011(08):47.
[2]姚文放.當代審美文化批判[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9(1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