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春花
[摘要] 目的 討論綜合康復護理在糖尿病性腦梗死偏癱的臨床效果。 方法 選取2015年8月—2016年9月間收治的76例糖尿病性腦梗死偏癱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設置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實施常規的康復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綜合康復護理干預。 結果 觀察組有效率為94.73%,明顯優于對照組84.21%的有效率結果。同時,兩組患者在干預前的生活質量、滿意度及運動情況無較大差別,但在干預后,通過對照發現觀察組患者的各項情況數據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 綜合康復護理模式可以干預臨床效果,有效提高患者治療成效,為患者健康提供保障。
[關鍵詞] 綜合康復護理;糖尿病性腦梗死偏癱;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2(a)-0195-02
糖尿病本質是為一種代謝性疾病,是由胰島素分泌缺陷而導致的糖、蛋白質、脂肪代謝紊亂。隨著中國現代社會老齡化問題的日益趨重,人民生活習性的不斷改變,糖尿病的發病率也呈上升趨勢,而其本身就已經是一種高發性疾病。其典型癥狀為多尿、多飲、多食和消瘦等,腦梗死偏癱也是糖尿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和致殘率,容易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引起腦梗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糖尿病引發患者出現腦動脈粥樣化,進而使得血管壁變厚;在危險因子的影響下,使血液粘稠度增加,最終出現腦梗死。而大部分出現腦梗死的患者最終表現為喪失勞動力,甚至重度致殘,所以在腦梗死治療的程中進行康復護理干預是促使患者恢復健康的關鍵所在。并且越早進行康復治療干預,患者的活動能力恢復越快[2]。該文的主要研究目的為綜合康復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性腦梗死偏癱患者的臨床效果,特選取2015年8月—2016年9月間收治的76例糖尿病性腦梗死偏癱的患者進行研究觀察,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選取2015年8月—2016年9月間收治的76例發生糖尿病性腦梗死偏癱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時間隨機的將以上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患者共38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在41~87歲,平均年齡為(63.1±2.3)歲,病程2~10年,平均病程(5.6±1.3)年;對照組患者共38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在42~85歲,平均年齡為(62.4±2.7)歲,病程3~11年,平均病程(5.8±1.6)年。對照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的臨床診斷標準,并且均患有不同程度的腦梗死偏癱;②空腹血糖(FPG)>8.0 mmol/L,餐后2 h血糖(2 hPG)>11.1 mmol/L,糖化血紅蛋白(HbA1C)>7.0%;③排除患有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的患者;④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同意該次研究。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該組患者實施以常規的康復護理干預,即包括對癥治療、日常生活以及藥物治療等方面。
1.3.2 觀察組 該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以綜合康復護理干預,具體操作如下:①心理康復護理。由于該病病情一般較重,且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所以患者易產生焦躁、抑郁、煩悶等消極心理。在康復護理期間醫護人員需及時同患者進行溝通交流,了解患者心理變化,根據不同情況制定相應的心理康復計劃。同時,耐心告知患者及其家屬相關疾病情況,取得患者家屬的信任及配合,逐漸消除患者不良情緒,使患者能保持良好、樂觀的心態接受治療。②綜合飲食護理。由于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飲食過程當中一定要嚴格控制糖的攝入量,并且患者的吞咽功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在日常護理工作中,不僅要按照糖尿病的特性對飲食進行分餐,還應對食物的形態進行適當調整。另外,針對昏迷患者,護理人員應采取胃鼻飼的方式進食;針對有咀嚼功能障礙的患者,在飲食上需要予以半流質食物,主要以高纖維成分為主,防止便秘的發生。③健康指導。護理人員一定要教會患者及其家屬如何自我監測血糖情況,并及時做好記錄,定時對患者的血壓、心率進行測量檢查。如果患者出現任何不良反應情況,應立即通知主治醫生,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切實做好病情護理工作,這樣才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緩解患者心理負擔。④綜合運動康復護理。根據患者的情況對其進行肢體功能訓練。首先,先進性被動運動;為了刺激患者患肢的感知能力,護理人員應按摩患者的肢體,按摩幅度逐漸增大,以患者舒適為宜。如果在按摩的過程中患者病情出現加重的情況,應立即的停止運動[3];如果患者的按摩情況較為良好,則可繼續適當進行床上運動,幫助患者翻身、坐起等。當患者可以自主保持身體平衡后,護理人員可幫助患者坐到床邊,將雙腿下垂,進行擺動鍛煉。但需注意的是,在運動的過程中不能對患者進行拖拉,避免對患者的關節造成損傷,鍛煉過程一定要循序漸進的原則。最后如果患者未出現任何不良情況,則可采用站立鍛煉,幫助患者進行站立,慢慢的指導其行走,逐漸加強運動量及時間。患者在行走鍛煉時,旁邊一定要有專門的人員看護,避免患者摔倒。⑤綜合語言功能康復護理。針對于出現失語情況的患者,語言康復訓練越早進行效果越好??梢韵葟目谇痪毩曢_始,慢慢引導患者發音,待患者能夠準確發音后,再指導患者進行連續發音,同時安慰患者,使其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⑥綜合吞咽功能護理。首先進行聲門上吞咽,吸氣屏息后吞咽,但是患有冠心病的患者禁止此項鍛煉。其次用冰的棉棒接觸刺激患者的舌根部、咽后壁及軟腭,之后讓患者做吞咽的動作,同時輔以按摩手法幫助其吞咽。如上述鍛煉使患者恢復效果較理想,可讓患者做伸、縮舌、向側方伸展以及上翹的運動;另外嘗試讓患者微笑,嘟嘴等,練習其口、面部肌群的力量。最后指導患者如何進食,上抬喉部,按密度從小到大的原則給患者喂食易吞咽的食物。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護理前后患者運動功能評分情況、護理前后生活質量以及患者和家屬的滿意程度。
1.5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經康復護理干預后,偏癱患者癥狀有明顯改善;有效:經康復護理后干預,偏癱患者癥狀有改善趨勢;無效:經康復護理后干預,患者的臨床癥狀未見減輕,甚至有所加重。通過調查問卷方式統計患者及家屬的滿意程度,滿分為100分,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及不滿意3個等級。
1.6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統計結果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對照組顯效患者為14例,有效的為18例,無效的為6例,有效率為84.21%;觀察組患者顯效為17例,有效的為19例,無效的為2例,有效率為94.73%。其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運動功能情況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在康復護理前的運動功能分值分別為(37.43±7.19)分、(36.45±7.23)分,康復護理后分值分別為(76.65±6.54)分、(62.45±6.32)分,觀察組患者分值明顯優于對照組,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
康復護理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分值分別為(39.8±8.6)分、(40.2±7.1)分,康復護理后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值分別為(94.1±6.9)分、(69.7±7.2)分,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患者滿意度對比
對照組患者中非常滿意的為15例,滿意的為16例,不滿意的為7例,滿意率為81.57%;觀察組患者中非常滿意的為18例,滿意的為19例,不滿意的為1例,滿意率為97.37%。觀察組患者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糖尿病性腦梗死的死亡率和致殘率均較高,就算進行積極的治療后,患者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偏癱情況。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現腦梗死情況,不僅對其身心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肢體功能也會降低。而綜合康復護理模式是針對患者的疾病情況,及早的對患者運動、語言等方面進行康復訓練,抑制肌張力的異常升高,促進患者的患肢細胞再生,加速患者各部分功能的恢復。并且,依據相關文獻報道,越早進行康復鍛煉,其恢復效果越理想。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在實施康復護理鍛煉的過程中,一定要秉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在病情穩定的情況下進行健康教育,指導患者利用健肢進行運動,然后再鍛煉患肢,一定不宜過度勞累。
該研究可得出,觀察組有效率為94.73%,明顯優于對照組84.21%的有效率結果。同時,兩組患者在干預前的生活質量、滿意度及運動情況無較大差別,但在干預后,通過對照發現觀察組患者的各項情況數據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綜合康復護理模式可以干預臨床效果,有效提高患者治療成效,為患者健康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 安曉芹,張瑩,位娟,等.多元化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并發腦梗死偏癱的影響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6):277-278.
[2] 張金鑫.2 型糖尿病并發腦梗死偏癱患者應用多元化護理干預的效果探討[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10):162-163.
[3] 付春芝. 多元化護理對糖尿病合并腦梗死偏癱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醫學美學美容 ,2015(2):87-88.
(收稿日期:2016-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