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港
摘 要:我國國力在不斷提升過程中,貿易開始逐漸跨國發展,人民幣在國際市場內認知程度在不斷提升,開始逐漸向國際化建設發展。在這個過程中,目前貨幣體系及金融結構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所存在的差異越加顯著,正好為人民幣國際化建設提供有效機遇。人民幣國際化建設過程中,需要把減低匯價風險與外匯儲備作為主要考慮因素,在保證國家貨幣體系穩定的情況下,對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綜合分析研究。但是我國社會內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嚴重影響著人民幣國際化建設,本文在分析研究中,就對人民幣國際化建設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人民幣 國際化
前言
國家貨幣在國際市場內是否具有影響力,主要取決于該國經濟在世界領域內的實力所決定。我國社會經濟在不斷發展建設過程中,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貨幣國家,進而參與到了國際貨幣體系結構之中,在這種背景之下對人民幣國際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人民幣國際化必要性
(一)美歐共同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條件
由于受到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美國及歐盟經濟建設受到嚴重影響,進而造成美元及歐元在國際貨幣市場內的地位逐漸下降,為人民幣國際化發展提供了機遇。近幾年,國際國幣體系內所存在的問題越加顯著,與國際金融體系之間的差距也越加顯著。在這種國際發展背景之下,國際貨幣體系內需要添加新型生命力,同時對國際貨幣體系進行維護及修復,這樣人民幣國際化建設就具有一定可能性。
(二)降低匯價風險,減少外匯儲備瞬時迫切需要
我國是世界第二大貿易國家,在國際貿易市場內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對國際金融市場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國際貿易在對外業務結算過程中,還是以美元作為換算工具,這樣就造成美元匯率在變動過程中,對我國貿易企業經營成本造成直接或者是間接影響。近幾年,美元在國際國幣體系內價值逐漸減低,造成我國外匯儲備受到了嚴重影響。人民幣在國際化建設過程中,能夠將我國貨幣推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有效降低我國在匯率上所存在的風險。我國外匯儲備也就不會再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我國貿易企業在市場內擁有更加絕對自主權,提高貿易企業在國際市場內的競爭力[1]。
二、人民幣國際化現狀
(一)金融市場體系不完善
現階段,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在周圍國家內取得了顯著成果,例如印度、韓國等。而如果就我國自身金融發展現狀而言,金融市場體系建設還不夠完善,資金市場開放程度較低,在各方面還是存在一定問題。人民幣國際化發展過程中,需要我國金融市場建設一定規模,同時具備較高的開放程度來作為保障。與此同時,我國金融市場還存在功能低下,風險控制水平較低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影響著人民幣國際化發展[2]。
(二)人民幣跨境貿易體系不健全
我國貿易跨境發展過程中,有關體系建設并不健全。進出口貿易開放程度存在差異,主要體現在出口貿易所受到的限制條件要遠遠超過進口貿易限制條件。貿易企業在開展跨國業務過程中,中小貿易企業所需要受到的限制條件較多,嚴重影響我國貿易行業建設規模。人民幣國際化建設過程中,人民幣結算監管系統尚未完善,進而容易造成套利投機情況的發生,同時人民幣流動無法有效檢測,嚴重影響著我國金融行業發展[3]。
三、人民幣國際化解決措施
(一)推進金融體系國際化,建立離岸金融市場
人民幣國際化發展,需要金融體系一同國際化建設。促進銀行國際化發展,這樣銀行能夠為人民幣提供國際服務,同時該項服務應該成為銀行首要任務。積極推廣離岸人民幣金融業務的落實,進而構建結算、借貸金融服務市場體系。離岸金融市場在構建完畢之后,運營環境及市場業務就能夠自由化發展,積極將國際市場內所存在的剩余資金吸收。離岸金融市場在規范建設之后,對人民幣國際化建設具有推動作用,同時能夠有效調節我國社會經濟建設內所存在的差異問題。
(二)加大開放資本項目
現階段,我國資本項目開放程度較低,嚴重影響了資金流動,對人民幣國際化建設造成嚴重影響。提高資金項目開放的程度,能夠有效讓我國大型企業參與到國際市場之中,完善自身運營結構,同時還能夠了解國際先進經營管理理念,提高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內的地位,增加我國貿易在國際市場內的占有率[4]。結論:在人民幣國際化建設過程中,一定會存在從周圍地區轉向國際化建設的一個區域,我國現階段正處于第二個階段內,應該提高人民幣在國際貨幣市場內的認知度,進而有效緩解國際市場對我國經濟建設所造成的影響,推動我國金融市場建設,維持金融秩序,推動我國經濟建設。
參考文獻:
[1]王榿倫,陳霖.人民幣國際化的機會之窗已經打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意義、現實可能及步驟措施[J].國際貿易,2010,07:56-60.
[2]潘英麗.正確處理人民幣國際化目標與手段的關系——兼評加入SDR的意義[J].探索與爭鳴,2016,01:79-82.
[3]劉甜甜.日元國際化對人民幣國際化的鏡鑒意義[J].經濟研究導刊,2014,26:186-187.
[4]章和杰.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新探——從金融視角看創設中國舟山稀土電子交易中心的意義[J].浙江金融,2012,12:44-4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