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春曉
摘 要:未決賠款準備金作為非壽險公司最大的負債項目之一,其提取的合理性對利潤的準確核算影響重大。本文意在通過非壽險準備金介紹、歷史準備金計提問題、非壽險公司利源分析等方面的分析,闡述準備金準確計提在公司經營管理中的重要性,進而對未決賠款準備金管理提出合理建議,力求準備金賬務核算更加合理、準確,從而及時準確反映公司經營成果。
關鍵詞:未決賠款準備金 準備金計提利源分析
保險公司經營是負債經營,即先有保費收入,后發生賠款支付。未決賠款準備金作為保險公司最大的負債項目之一,其提取的合理性對利潤的準確核算影響重大。未決賠款準備金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對于一份未到期的保險合同來說,在保險期間內,無法確定是否發生保險事故,即使已經發生了保險事故,許多情況下也難以在較短時間內確定最終的賠付金額。因此,未決賠款準備金計提是否準確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報表能否真實反映其經營業績,決定了其績效考核結果的合理性,同時也是進行各項業務決策、合理配置資源的重要依據。但由于受到各保險公司經營管理需求不同、未決賠案管理水平等影響,未決賠款準備金計提往往與實際不符,從而導致公司經營成果核算失真。本文從準備金簡介入手,通過對非壽險公司的利源情況分析,對準備金管理提出合理建議。
一、非壽險準備金介紹
非壽險業務,主要包括車險、企業財產險、家庭財產險、工程保險、責任信用保險、農業保險、短期健康保險和意外險等除人壽保險以外的保險業務。非壽險業務準備金是對保險公司非壽險業務保單未了責任的財務度量和資金準備。非壽險業務的保單責任,可以按有效保單約定的保險事故是否發生主要分為兩部分:未到期責任準備金和未決賠款準備金。
(一)未到期責任準備金是在報表日針對未到期保單在未來發生的賠款和費用責任而提取的準備,包含:未到期責任準備金、長期責任準備金。
根據《保險公司非壽險業務準備金管理辦法(試行)》第十一條規定,未到期責任準備金提取采用下列法定方法之一:二十四分之一法(以月為基礎計提);三百六十五分之一法(以天為基礎計提);對于某些特殊險種,根據其風險分布狀況可以采用其他更為謹慎、合理的方法。未到期責任準備金的提取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更改。
(二)未決賠款準備金則是對報表日風險已發生但尚未完全結案的賠案而提取的準備,包含:已發生已報案未決賠款準備金(Case Reserve)、已發生未報案未決賠款準備金(IBNR)、賠款費用準備金。
根據《保險公司非壽險業務準備金管理辦法(試行)》第十三條、第十四條和第十五條規定,未決賠款準備金提取的法定方法:
1.對已發生已報案未決賠款準備金,應當采用逐案估計法、案均賠款法以及中國保監會認可的其它方法謹慎提取。
2.對已發生未報案未決賠款準備金,應當根據險種的風險性質、分布、經驗數據等因素采用至少下列兩種方法進行謹慎評估提?。烘溙莘?、案均賠款法、準備金進展法、B-F法等其它合適的方法。
3.對賠款理賠費用準備金,應當采取逐案預估法提取;對間接理賠費用準備金,采用比較合理的比率分攤法提取。
目前,絕大多數非壽險公司未到期責任準備金按三百六十五分之一法逐單提取,方法比較確定,而未決賠款準備金在提取方法上有較大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當年末多提未決賠款準備金會直接減少當年相應金額的利潤,增加次年利潤,反之亦然。因此,未決賠款準備金一直被喻為“調節利潤的蓄水池”,正因為這種錯誤的核算觀念導致歷史上準備金計提一直存在數據不真實的問題。
二、歷史準備金計提問題
回顧歷史,數據不真實是一直困擾財險行業的“心病”。其中的準備金數據不真實是行業內多年存在的頑疾,準備金屬于保險公司的負債,并非營業收入,主要是為了支付將來可能發生的保險理賠。
部分保險分支機構沒有按照規定和精算要求計提和提足未決賠款準備金,甚至出現個別保險分支機構為了完成年度利潤目標,在年底前人為操縱進行延遲立案或降低賠案速度減少賠款金額,對財務報表數據弄虛作假,呈現出虛贏實虧的虛假利潤,從而牟取非法利益,進而造成公司經營出現償付能力不足的危機。早在1999年,就有保險評級機構對美國多數破產保險公司的調查研究發現,保費/準備金不足是造成保險公司破產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其他原因還包括業務增長過快、巨災損失、資產估值過高、核心業務變動等。
三、非壽險公司利源分析
針對上述準備金計提存在的問題,本文將通過對非壽險公司進行利源分析來解釋導致問題存在的原因。下面通過利源分析對利潤表的構成要素進行形式上的重組,同時保持與利潤表核算原理相一致,以便更加清晰地分析利潤的來源。通過對非壽險公司以前年度未到期業務在當年到期部分的業務質量情況和當年承保業務在當年已賺部分的業務質量情況進行分析,從而準確地評價一家非壽險公司在各年度承保業務的經營質量情況,進而促使公司及時調整承保理賠等管理決策、合理地開展各項績效考核。正如人壽保險公司的死差益、利差益、費差益的“三差”利源分析一樣,同樣可將非壽險公司承保利潤的來源分解為已賺保費、未到期保費責任準備金和未決賠款準備金等“三項損益差”。
下面通過具體數據對非壽險公司進行利源分析,來說明未決賠款準備金計提準確性直接影響到公司利潤核算,如下圖示例,某非壽險公司2015年度利潤表(保留主要科目),2015年當年承保新業務已賺部分盈利5.5億元(已賺保費損益差),2014年轉回業務已賺部分盈利4.5億元(未到期保費責任準備金損益差),但由于2014年底少計提未決賠款準備金1.5億元,因此影響2015年當年利潤減少1.5億元(未決賠款準備金損益差),因此,2015年度利潤表顯示承保利潤為8.5億元。(暫不考慮其他經營費用和投資收益等)。

由此看出,未決賠款準備金計提準確性直接影響到公司經營利潤核算的準確性,進而影響公司經營成果是否能夠真實體現。但往往在公司實際運營中,部分非壽險公司分支機構,在面對盈利能力較低、業績考核壓力較大等情況下,為了完成公司經營考核指標,存在人為控制或操縱影響利潤的來源等現象。一般情況下,對于影響利潤來源的未到期保費責任準備金和已賺保費的核算方法較為固定,基本不受主觀因素的影響,公司難以進行人為操縱。而對于未決賠款準備金,在評估過程中存在著較大的主觀因素空間,在評估方法的選擇性上也較為靈活,因此,多數非壽險公司主要依賴對未決賠款準備金的調節來實現控制和操縱利潤來源的目的。
通過操縱準備金來達到操縱利潤的這種現象并非只在我國存在。國際研究發現這種現象早在國際上的部分非壽險公司發生過,當財險公司承保業務質量較好、綜合成本率較低、利潤較好時,公司通常高估并計提較為充足的準備金,用以隱藏當年真實的盈利情況,同時以備將來公司經營不佳期間再進行準備金的釋放;反之,當公司經營出現困難時,通常低估并少計提準備金,用以掩蓋公司經營不佳的情況,甚至導致報表虛盈實虧的現象。
為避免非壽險公司通過操縱未決賠款準備金實現利潤調節的目的,我國保險監管機構于近幾年陸續出臺了許多相關監管文件,要求非壽險公司加強對未決賠款準備金的管理力度,必須嚴格按照保監會認可的評估方法和入賬方法進行賬務核算,真實反映公司經營成果,同時要定期對未決賠款準備金進行回溯分析與測試。
四、準備金管理建議
(一)加強數據管理,為準備金管理營造良好的基礎
數據是公司精細化管理的基礎,公司務必按照未決賠案管理辦法等保監會相關規定的要求,加強未決賠案管理,為準備金評估和準備金計提提供真實可靠的數據支持。
一是加強已發生案件立案的及時性,將未決賠案及時納入業務系統,確保數據庫未決案件數量的真實性,同時,加強現場查勘估損力度,提高未決金額估損的準確性,并根據案情的發展對未決賠案的估損金額及時進行更新;二是加強數據庫未決案件結案的及時有效性,理賠部門在日常工作中應持續加強對案件處理率、結案率、理賠周期等指標的動態監控,使未決賠案控制在一個較為合理的范圍內,避免準備金計提出現大幅波動;三是謹慎對待未決賠案的注銷行為,無效未決案件的大批量注銷對準備金計提影響較大,特別是對跨年度利潤核算影響較大,因此理賠部門應加強對未決注銷率等指標的管控。
(二)嚴格按照保監會相關規定做好準備金賬務核算工作
準備金計提的準確性直接影響公司盈利水平的真實性,公司務必按照保監會《保險公司非壽險業務準備金管理辦法(試行)》等相關文件對非壽險準備金計提方法等相關規定的要求,如實計提各項準備金,正確反映公司經營業績。
建議新小型非壽險公司可參考國內大型非壽險公司目前的準備金計提方案,結合公司實際,制定本公司的準備金計提方案,如國內某大型非壽險公司目前的準備金入賬方案是,根據準備金評估結果,差異化制定各級分公司各險種的準備金入賬方法,對于總、省、地市級車險等規模較大的險種采用精算賠付率法入賬,規模較小的非車險業務賦予IBNR、ULAE等經驗比例,對于基層分支機構采用分攤處理方法,使準備金財務核算與評估結果緊密銜接,確保準備金計提合理、準確、跟賬及時,使賠付成本客觀準確反映在當期,避免歷史包袱遺留問題,杜絕了“寅吃卯糧”的現象,避免短期盈利目的,并將盈利壓力及時、準確、逐級傳導至各級分公司,促進公司客觀評價自身經營業績,實施精細化管理,提高盈利能力,降低未來償付能力不足等管理風險。如實計提準備金,正確反映經營業績。
參考文獻:
[1]《非壽險精算(中國精算師資格考試用書)》,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11)。
[2]《財產保險公司財務報表的精算利源分析》,李曉翾;傅寶麗;-《上海保險》-2010-09-20
[3]《我國財產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研究》, 賓靜-《西南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08-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