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擎
摘 要:文章闡述了商業銀行非現場審計、現場審計以及它們的特點與不同,提出將非現場審計與現場審計融合有效管理的具體建議。
關鍵詞:商業銀行 非現場審計 現場審計
根據審計環境和審計技術支持的方式不同審計分為現場審計和非現場審計。隨著計算機在工作領域的廣泛應用,信息化不斷的膨脹,商業銀行內部審計從以現場審計為主逐步轉變為以非現場審計為主的審計方式。非現場審計系統從審計人員自己編制SQL語句,設置被檢查項,升級到建立數據模型被計算機識別提取監管重點,使非現場審計較之前編制SQL語句實施監管變得更易操作,提高了審計效率、節約了審計成本。
一、非現場審計
商業銀行非現場審計的發展是商業銀行記錄業務發生的方式由人工計算以計算機計算代替后產生的,基于這種審計管理方式的轉變,為后期非現場審計創造了物質基礎和條件。非現場審計是指遠離被審計單位,在固定的工作環境搭建計算機審計系統,運用網絡數據進行歸集,建立數學模型,提煉監管重點,實施監督檢查的審計方式。
二、現場審計
現場審計是指在被審計單位實施檢查,需要被審計單位現場提供相關的審計資料,審計人員在被審計單位當場查閱審計資料,詳細記錄審計底稿,經過整理、匯總審計資料,最終形成審計報告的審計全過程。
三、非現場審計與現場審計的特點與不同
(一)非現場審計的特點
一是非現場審計具有實時的特點。非現場審計是通過監管系統實時對被審計單位進行監管。監管數據通過信息科技部門實時傳送至內審部門,內審部門非現場人員對數據不間斷地進行分析、篩選、甄別,完成實時監控。二是非現場審計具有T+1,T+0時間遞進、交叉監控的特點。相對于現場審計監控業務更及時,提高業務發生時的監管實效。在并行監控的模式下,對業務核對的及時性遠比現場審計顯現的更快。三是非現場審計具有業務數據審計條線清晰的特點。根據現場審計總結出的經驗,以及平時對業務監測過程中易發生問題的環節,將普遍性、重點需監管的各種問題類型建立數據模型,強化監管側重點,明確業務風險點,使非現場審計人員每天對抓取符合模型數據條件的預警線索逐條進行人工識別、篩選、監控。四是非現場審計具有服務性特點。監管出的問題是要及時解決工作中存在的漏洞,修正工作中存在的疏漏,起到預警提醒完善的作用,突出服務于被監管單位的特性,增強審計增值價值。五是非現場審計具有遠程審計監控的特點。不論被監管單位離非現場審計中心有多遠,非現場審計工作都不會受到與監管對象距離的限制與約束,對被監管對象通過網絡計算機實施遠程監控。六是非現場審計具有大數據的特點。非現場審計所有數據來源于每時每刻被審計對象業務發生的數據,采集的數據量不是針對某一個被監管對象,而是監管的是一個整體對象,是對所有不同業務網點發生的同質性業務進行監管,數據采集量是超大的,所以具有大數據的特點。七是非現場審計具有涉及面廣的特點。非現場審計不僅涉及會計操作,還涉及信貸管理,不僅涉及前臺操作,還涉及后臺綜合管理,不僅涉及內部人員管理,還涉及企業客戶管理,所涉及的業務面遠遠大于現場審計的一個專項審計項目。
(二)現場審計的特點
一是現場審計具有直接性、面對面的特點。審計人員通過對被審計對象直接面對實施一系列監管活動,獲取第一手監管信息資料和監管結論,根據動態監管情況作出客觀評價的監管舉措。二是現場審計具有以點帶面的特點。現場審計對所審計的范圍、審計的事項不是逐一核對事實,而是運用抽樣審計方式,對具有代表性的事項提取樣本進行審計。三是現場審計具有滯后性特點。現場審計不論進駐被審計單位是什么時間,均是對已發生后的事項進行監督檢查,作出客觀評價。四是現場審計具有靈活性特點。根據對被審計單位不同情況,審計方案審計范圍的不同,采取的現場作業有所不同。在審計內容確定的前提下,根據不同情況可采取不同的審計手段進行審計,如查閱資料、走訪客戶、與會訪談、調查問卷等手段,可采取其中一種審計方式,也可采取結合幾種審計方式實施審計項目,審計方式可靈活掌握使用。五是現場審計具有嚴肅性特點。項目立項、實施項目、出具審計報告,都要求在規定的時間范圍內完成。根據審計情況,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做好審計結論的可驗證性,依法律、法規準確提出審計結論與整改依據,做到有法可依,有據可循,提高審計工作的威懾力。六是現場審計具有后續再審計的特點。根據現場審計報告提出的審計問題整改期限,整改期限到期后,對被整改對象要實施問題整改情況的核實工作,以督促問題查處落到實處,真正起到促進糾改的審計效果。七是現場審計具有將問題查深、查透的特點。現場審計使用資料檔案、人員詢問、與會訪談等靜態查證與動態查證相結合的方式,能夠將發現的疑問查深、查透,發現問題的關鍵所在,比非現場審計僅是對數據信息分析查證的問題能夠更進一步的查清事實。
(三)非現場審計與現場審計的不同
1.審計時間不同。非現場審計是實時進行監管,現場審計是根據項目立項的時間要求進行審計。非現場審計是時時審計,是對業務時點的審計,而現場審計是階段性審計,是對階段工作的審計。
2.審計地點不同。非現場審計是在固定的辦公場所進行監管,而現場審計是在被審計對象的辦公場所進行檢查。審計的地點不同,審計的效果也不同。非現場審計在溝通效果上要比現場審計溫和,監管效果快速,而現場審計在規定時間內既要保證審計質量,還要按時完成審計項目,通過現場觀察,能夠直觀的看到一些非現場審計發現不了的問題。
3.審計手段不同。非現場審計依靠系統數據進行監管,現場審計依靠紙質資料、與被監管對象直接接觸訪談、觀察等審計手段開展審計項目。傳統的審計方式是圍繞紙質資料進行檢查,而新生的非現場審計手段是在計算機里查找相關信息數據,與其說審計場地發生空間變化,不如說審計手段更為先進,發生了質的飛躍。
4.審計范圍不同。非現場審計針對全部發生業務進行監管,監管涉及面廣泛,不論是會計、信貸、中間業務以及綜合管理方面等都會被納入非現場監管范圍。現場審計只對立項涉及業務范圍進行檢查,有時是會計、信貸、中間業務和綜合管理都會涉及到,有時僅僅是涉及其中一種業務做專項審計。
5.審計結論服務對象不同。非現場審計的問題會在第一時間與被審計單位聯系得以完善解決,服務與基層業務合規建設、風險防范。現場審計的問題會在審計報告反映,服務與管理層作為判斷決策的有效依據。
四、非現場審計與現場審計融合管理
非現場審計與現場審計不是誰將被誰代替的工作關系,而是以非現場審計為主,現場審計在非現場審計的審計線索引導下有針對性的開展現場審計工作。要實現兩種不同審計方式的融合有效管理,一是轉變審計觀念,科學實施審計。將審計方式重心轉移至非現場審計,充分運用非現場審計監管系統,有效引用非現場審計結論,減少非現場審計與現場審計對某一監管事項的重復審計工作。現場審計立項項目在非現場做足前期資料準備,采集數據資料,帶著問題再下現場開展現場審計工作,增強現場審計針對性,提高審計效率。二是不斷加強非現場審計系統建設。將所有監管業務數據納入非現場審計監管平臺,不僅是數據資料,還要增加影像資料,并且與監控大屏互動監管,實施將業務分包片行、分條線、定人定崗的措施,加大非現場監管力度。三是轉化現場審計人力資源,順利開展現場審計項目。逐步將現場審計人員轉化為非現場審計人員,將非現場審計人員規劃分配為不同區域監管小組,組內按照業務條線制定專人負責實施時時監管,定期集合成非現場審計結論,根據現場審計項目需要隨時采集使用,現場審計抽調基層行專業人員以及配備內審人員協作開展。四是準確定位,實現非現場審計與現場審計的有效結合。非現場審計是一種數據線索監測分析,深層次的問題仍需要現場查閱資料、訪談乃至實地查看才能得出完整、準確的結論。以非現場審計制定科學的審計計劃,提供審計線索,篩選疑點樣本,確定審計重點和切入點,保障現場審計樣本的代表性和有效性。因此,要準確定位,將二者有效結合、互為支持,統一于完整的審計監督體系之中。五是保持與業務發展相適宜的監管思路,合理運用好非現場與現場的監管方式。在業務不斷發展中,監管思路與監管策略都要與業務發展相一致、相匹配,既不能對各業務捆綁手腳限制發展,也不能失去監管合規運作的監管底線,掌握好監管平衡點,尋找出促發展、保合規、防風險的良好監管策略。六是審計人員職業培訓。審計人員需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既要熟悉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熟知行業各項規章制度,掌握前臺操作流程,還要懂得非現場監管系統操作方法和現場審計技巧。在崗審計人員應定期加強崗位培訓,在人員輪崗過程中,發現好的審計苗子進行抽調培養,建立審計人員定崗補崗制度,培養出復合型、高素質的內審人員,時刻保持審計隊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