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元靜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9-102-02
陶行知說“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提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種教學行為方式,提問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果。所以,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充分設計自己的教學問題,以免出現失誤,以致教學低效。
在聽課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課堂教學中老師的“問”的行為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提問的失誤表現在很多方面,常見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問多答少。問題太多是就提問的數量而言的,有的老師一節課設計的問題太多,學生根本沒有時間思考,更別說接受和消化這么多問題了。有的老師設計的問題很瑣碎,不會設計“主問題”,整節課就由很多的小問題構成,如有一位老師在上《音樂巨人貝多芬》時,一節課問了40多次問題,有些問題是老師興之所至,隨口而問,節外生枝的。他這樣提問:“貝多芬是不是一個美男子”“他穿的衣服新不新?”……諸如此類的問題貫穿整節課,課堂看起來很熱鬧,但過后想想,這樣的課堂最終能留給學生怎樣的思考。
二、只問不答。有的老師設計的問題不僅數量多,而且難度大,學生還來不及思考,老師就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地提出,因為沒有時間思考,學生無從作答,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老師只好自己做答,于是造成了教學的低效。有一位老師在課堂最后的十分鐘里,一下子提出了七八個問題,而且問題的難度不淺。如教《變色龍》一課,課堂的最后十分鐘,老師要求(一)“尋根究底”:是什么樣的社會使奧楚蔑洛夫成為一個善變的人?(1)要求學生找出文中的環境描寫并分析其作用;(2)要求學生找出文中三次寫到“法律”的句子,并結合背景分析它的作用。(3)根據以上兩點,結合小說,歸納主題。(二)探討問題:本文為什么以“變色龍”作為標題?(三)拓展:請同學們寫一篇200字的短文:奧楚蔑洛夫離開廣場之后會發生什么?(四)要求學生理解文中句子的修辭手法。每一個問題學生都沒來得及思考作答,老師就提出下一個問題,最后問題說完,課堂也結束了。試問,這樣的課堂教學會有什么效果?
三、明知故問。從所提問題的質量來看,難度不當也是課堂教學中常見的問題。有的老師所提的問題超過了學生應有的思考水平,學生很難甚至根本不能回答。有的老師設計問題難度很小,學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如老師在教學《勸學》時設計這樣的問題“君子生非異也”的“生”是什么字?“改變自己可不可逆?”等,問題太容易,有些學生根本不屑于回答,以致造成課堂的冷場,有些學生胡亂作答,以致課堂熱鬧,氣氛活躍,實際問題難度低,學生不用深入思考就可以簡單作答,很難促進其思維的發展與問題的解決,以致課堂低效。
四、自問自答。有的老師為了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提出問題后不等待學生作答就直接回答;有的老師生怕學生問題答不出來造成課堂冷場,所以未等學生作答就直接給出答案,這兩種情況在公開課上最常見,這也是課堂低效的原因。
可見,提問失誤會嚴重影響教學效果,避免提問失誤,有助于大幅度提高教學質量。
針對以上課堂教學提問的失誤表現,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策略來改進:
1、認識提問的效果,把握問題的數量。有時教師只關注提問本身,甚至只關注提出的問題本身,而對提問后的效果缺乏深刻的認識。他沒有認識到提問對學生可能產生的學業上的影響、情感上的影響、心理上的影響等。科學的提問,必須把握問題的數量。問題太多,學生不容易一下子記住,最好是把多個問題分批次提出,一次只提一個或兩個問題,最多不要超過三個問題。如果一次性提出兩三個問題,這兩三個問題之間應該具有內在的邏輯性,切忌問題之間沒有關聯。
如一位老師在教學楊絳的《老王》一文時,在“探究學習“一開始就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文章出現頻率最高的詞是“三輪”,要求學生劃出,想一想:這倆字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要求作眉批,
緊緊圍繞這個問題,學生就此展開討論。通過尋找,學生發現文中開始有提到“我常坐老王的三輪”后來又說“我自己不敢乘三輪”。學生通過閱讀比較,并且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特別是“文化大革命開始”這幾個字,進而明確楊絳不敢坐是因為當時作為知識分子,“不敢”坐勞動人民拉的車,不敢“騎在人民頭上”,從側面也寫出了老王不怕被牽累、真誠關心錢鐘書夫婦的善良,從而抓住了人物的光輝形象。老師通過這樣的提問,抓住了“三輪”作為理解文章的線索,挖出重點,讓學生理解了老王的形象。這樣的問題設計體現了提問的效果,實現了有效教學。
另外,把握問題的數量的同時要把握好“主問題”。在課堂教學中,盡量通過一兩個“主問題”帶動整堂課的教學,教學設計時,要善于在“主問題”上多下功夫,實現“零敲碎打”向“整體發問”過渡。
2、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注意提問的梯度。不論是一次性提出多個問題,還是問題的難度太大,抑或提問后立即叫答等,都是因為教師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得更多一些,而對學生的實際接收水平和能力考慮得少一些。要改變這些提問失誤,需要教師多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思考教學,需要做充分的學情調研和分析,多考慮問題提出后學生的實際接受程度。提問還要講究問題的層遞性,或者先提出一二個大問題,然后用小問題鋪開,“化整為零”;或者先引導式地提出兩三個小問題,然后再提出綜合性的問題,由點到面,層層遞進,總之,問題之間在難度上要體現坡度,一般遵循先易后難、由簡到繁、由點到面,層層遞進的原則,逐步引導,一般先提識記性問題,再提理解性問題、運用性問題,后提分析性、綜合性、評價性問題。同樣是教學《老王》這一課,老師在學生閱讀了課文的具體段落之后,又設計了這樣的三個小問題:(1)這樣一個人為什么還要來送雞蛋、香油?(2)為什么送香油給我如送親人一般,為什么還要收錢?(3)文章哪一處還提及收錢?這三個小問題由易到難,層層推進,老師也是步步引導,讓學生真正理解老王的淳厚善良、知恩圖報的形象特征。這樣的提問設計得巧妙,學生也樂于思考。
3、提高專業水平,把握問答技巧。課堂教學提問是一項專業技術,需要教師很好地把握。老師對提問這項技術要好好研究把握,包括把握問題的數量,提問的梯度,提問的技巧,以及候答的時間,甚至均衡回答的次數等。問答也是需要技巧的,同樣的問題,使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所取得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課前教師要進行充分細致的準備,抓住每一課的重點、難點,結合學生的思維能力、認識水平的實際,提出相應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上都處于積極思維狀態。提問的技巧有很多,如選擇性的提問,適合于導入新課,或者講解較難的知識點;填空式提問適合多用于新課知識的傳授和知識點的鞏固復習;而探究性提問更多地適用于學科知識的提高和拓展;比較式提問善于幫助學生總結知識,尋找規律。……甚至有時候不是有老師提問,而是讓學生提問,效果更好。一個學生能從自己所閱讀的材料中提出問題,這本身就是思考,學生善于思考,學習的效果就更理想。
課堂提問是協調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教學提問能起到激發學習動機、促進學生參與、啟發學生思維,實現信息反饋等作用。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應精心設計好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把握有效的提問策略,使提問恰到好處,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