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坤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9-103-01
導入是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教學環節。這是教育專家和廣大一線教師總結長期實踐經驗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課堂深受傳統教育思想與模式的束縛,把學生當作教育的對象,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課堂導入、新課講授和課堂總結等是密不可分的,導入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導入得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進入課堂學習的最佳狀態。因此重視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導入,對于啟迪學生的思維,提高教學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它恰如其分地提醒我們:課堂導入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環節。開始時的“幾分鐘”導入設計得好,會給一堂課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開始時的“幾分鐘”抓不好,就會直接影響整堂課的教學步驟和教學內容的完成,甚至還會影響到整個教學的成敗。學生需要活潑生動的課堂;需要教師用導入來活躍課堂教學氣氛;需要教師巧妙地設計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準備狀態。
一、小學語文課堂導入的構建。
古人云:“若起不得法,則雜亂浮泛。”可見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猶如“鳳頭”,小巧玲瓏,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安定學生的情緒,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帶著強烈的求知欲進入學習的情境中,起著“先聲奪人”、“先入為主”的作用。新課導入猶如一首歌的前奏曲,它能抓住學生的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情感,為一堂課的教學提供良好的開頭。因此,一個有效的、新穎的、精彩的導入,不僅可以強化學生初萌的好奇心,吸引學生迅速進入本堂課的學習中,還能在他們的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掀起學生積極情感的浪潮。好的課堂導入,必須方法得當,科學有效,避免為了導入而導入。導入應該和課堂渾然一體,而不是撕裂開來;導入應該和課堂互相交融,而不是涇渭分明。導入和課堂必須做到科學性和藝術性,融合性和靈活性的統一。
二、課堂導入形式多樣化的策略。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們要把握語文課堂的特點,創造多樣并且科學有效的導入形式導入課堂。課堂教學中的導入環節,起著組織教學、喚起學生有意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等作用,在進行語文課堂教學之始,教師更應該根據不同的課堂內容、不同的教育對象、不同的教育環境,選用對課堂教學有針對性,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激勵性的導入方式,讓教師富有藝術性、激勵性的導入語,引領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活動。 “導”無定法,切忌生搬硬套。對于不同的教材和教學內容,應采用不同的課堂導入方式;即使同一教材、同一教學內容,課堂導入對不同的班級、不同的教學時間段也會有不同的導入設計,使用不同的導入方法。這需要我們根據所教學生的具體特點,進行具體分析而定。所以說,導入形式的多樣化有助于教師選取恰當的導入方式,而恰當的導入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有力武器。
三、實現有效的課堂導入。
導入的成效主要取決于教師對導入環節的精心設計,取決于導得“巧”、導得“活”和導得“實”。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應該以新課標為指導,圍繞課堂標準的階段性要求精心設計導入環節。面對新課標下對教材的內容如何能提綱挈領,富有啟發地導入,是“傳道、授業、解惑”的關鍵,其他環節都是圍繞這個中心服務的。“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的教法直接影響到學習效果。在導入這個環節中做好“點,撥,提”的工作,鋪路搭橋,領導學生體會學習的樂趣是探討導入藝術的重要性所在。有效的課堂導入方法有很多,沒有固定的模式,每位老師都應該根據自己授課的內容、課型、對象、場合以及客觀條件隨機應變地設計出各種形式的導入方法,切忌不能照葫蘆畫瓢,生搬硬套,要做到以“情”、“奇”、“疑”、“趣”入境。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不斷探究導入的藝術性,使課堂導入不流于形式,充分發揮課堂導入的作用,促使課堂導入藝術上升到一個新臺階,這樣的導入才能適應當今如火如荼的素質教育改革和新課程的進一步推進的要求,才能使它在教師教學活動的大舞臺上充分展現其無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