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仕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9-107-01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前言中指出品德與社會的實踐性“本課程學習是知與行相統一的過程,注重學生在體驗、探究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實現社會性發展”
實踐操作可以增強學生的興趣,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高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間的協作意識??梢宰尶菰锏恼n堂生動有趣起來,讓學生享受到課堂的樂趣與歡樂。
《人類的創造發明——陶器》是人教版小學《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44頁課文,這一部分內容如果采用做成課件向學生介紹,或提供陶器樣品給學生展示,課堂上可以達到熱熱鬧鬧的效果,可以讓學生記住這些內容,但不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對學生的能力不會有多少提升,過不了多久學生就會把節課的內容忘了。因此,我在教學這個內容時,不是去講這個內容,而是安排學生用泥土來制作陶器,以實踐操作來讓學生體驗與學習,在這一個過程培養學生的品行。
課前一天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每個人準備一塊濕泥。要求自己四個拳頭那么大,同時需要加適量水反復搓揉,達到柔軟濕潤的程度,但不能太軟太稀,同時用塑料袋裝好帶到學校來。在取土和搓揉的過程中可以向家長請教方法,但必須親自動手,不能讓家長代勞,不能讓這一家庭作業變為家長作業。學生對玩泥土很感興趣, 總想找個時間去玩泥,但作業太多或是家長不允許,只能望興嘆。這次老師居然布置了這么一個作業,有正當理由玩泥了。當作業一宣布,全班學生興高采烈,為老師布置這個作業叫好。
課堂上,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濕泥,安排學生制陶坯。要求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和創造能力,用泥土捏制一個器皿??梢灾谱鞲住亍⑼?、碟、匙、杯、盤等,大小、形狀自己設計,制作好后,別忘了在上面畫上花紋或圖畫,力求美觀漂亮。使用的工具就在取材,可能用手、直尺、三角板、圓規、小刀、筆帽等,創造性地使用這些工具。
這個課堂作業,讓學生感到別具一格,很感興趣,全班都熱鬧起來,紛紛按老師的要求制作器皿。有的學生小心翼翼地制作一個大碗,想把碗口捏得圓一些,怎料手一抖動,竟使碗邊向內塌陷,引得大家一陣哄笑;有的學生把壺把做得細細的,想把它的弧度做得圓潤些,卻一不小心折斷了,前功盡棄,在哪我后悔不迭;有的學生泥土濕度過小,做出來的器皿裂口或是散架;有的學生泥土濕度太大,做成的器皿總要軟塌下去,難以成形,真是扶不起來的稀泥;有的學生制作的器皿模樣太逗人,引得周圍同學的捧腹大笑;有的學生則創新地制作出了他人沒見過器皿;有的學生干脆捏制泥人來了,可五官身材不成比例,像是漫畫人物一般。
這節課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平是上課無精打采的學生,不做作業的學生,考試總是排在后面的學生,在這節課上干得熱火朝天,做出來的物件還像模像樣的。
下課前五分鐘,我讓學生把自己的作品舉在手中讓大家觀看。學生們高高地舉起自己的作品,以展示自己的才能。大家都驚異所取得的成績,沒想到全班學生有這樣好的創造力和這樣強的動手能力,而且在制作過程中,同學之間相互合作與幫助做得非常好,促進了協作意識。
下課后,讓學生把自己的作品集中放到學校的保管室里陰干,半個月后,把這些學生的作品放入一個學生家長的磚瓦窖中進行燒制。幾天后,學生看到了自己親手制作陶器作品,更是充滿了歡樂,很有成就感。有的器皿太胖,有的太瘦,有的裂開了嘴,有的斷了胳膊,有的作品是完整的,花紋和圖畫也都精美,有的造型還富有創意,有的憨厚可愛。
這個實踐課,讓學生動手制作陶器,老師雖沒有講什么理論上的大道理,學生卻在制作的過程中培養了能力,了解陶器的制作基本原理,享受制作與學習的樂趣,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升了他們對品德與社會課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