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鵬瑞
面對新教材的諸多特點,教師要用教材去教,通過對教材進行精心“加工、整合、優化”,讓學生在發現、探究、認識和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提出好問題,才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實現高效課堂。教學應注重下面幾點:
一、注重科學教學方法
中學物理的學習除了基本的物理知識、必要的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物理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物理學涉及到“演繹”“歸納”“分析”“推理”等常規邏輯思維方法之外,還有一些具有物理科學特色的方法,如“觀察實驗”“等效思想”“以直代曲”“合成與分解”“理想模型”等方法。教學中不僅要在具體問題的分析中運用這些方法,還要潛移默化通過科學方法的學習轉變學生的思維習慣。
二、重視探究式學習的設計
《課標》中強調探究式學習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物理教學要力求為學生創 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間,營造學習創新的環境,使師生互動式教學更加民主,促使學生主動探究。例如,物理選修 3-1 第 2 章第 6 節“探究導體電阻與其影響因素的定量關系”實驗中只給出了考慮問題的一些方面,具體的做法需要學 生自己設計。高中物理學科中的探究活動并不全是實驗探究,為此教師應安排較典型的、沒有實驗活動的科學探究課。例如物理必修 2 第七章第 5 節“探究彈性 勢能的表達式”、第五章第 6 節“探究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達式”等。
三、注意教學的開放性
發展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意識教學過程中,在問題的設計上應注意開放性更大些,注意發展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的意識,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自主的學習。例如,物理選修 3-1 第三章第 6 節“思考與討論”中讓學生自己思考帶電粒子回旋加速的問題、第二章第 6 節“探究導體電阻與其影響因素的定量關系”的提供兩個可選擇的探究方案等,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還應該注意問題的連續性,舊問題的解決和新問題的提出是相輔相成的。例如在物理必修 2 的第六章第 6 節“經典力學的局限性”中,關于時間和空間到底是什么、關于黑洞的探索,以及最后的問題:“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是哪一種更廣泛理論的特殊情形呢?”等,其目的都不在于讓學生對這些問題有更深的理解,而是讓學生感到不斷探索、不斷思考的樂趣。
四、為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創造條件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這次課改的一大任務。“改變學習方式”的核心是讓學生從被動的“受教育者”轉變成主動的“探索者”。這里說的探索包括科學探 究,但學生的探究活動不僅僅限于實驗活動。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設計讓學生一起來思考、討論的問題,并將部分問題設計成開放性問題,以便學生思考、討論或進一步自學。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養成地動腦、動手,發生疑問、進行 思考、動手操作,相互討論的習慣。這樣不僅促進了學生的主動學習,而且有利于學生形成勤于思考、勇于質疑的品質。
在高中新課改的實施過程中,我們還是要放開手腳,勇于創新,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實施新教學方式,加強理論學習,用新課程的理念引導課堂教學,在課改的道路上就能 不斷積累經驗走向成功。
參考文獻:
[1]黃大龍.新課程理念如何引導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重構[J].教育發展研究.2003-10-15 .
[2]周漢鋒,閻立澤.新課程視野下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探析[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