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蜊鈉
[摘 要]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應重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能夠真正學會理解和欣賞詩歌,真正能夠感知文人的情感、思想和藝術技巧,感悟中國古典文化的深厚內蘊。要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理解和鑒賞能力的提升,從而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高中語文 詩歌鑒賞 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10017
詩歌教學是高中語文的重要內容,是高考的重點和難點,也是最能夠體現學生綜合素養的教學內容。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應重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能夠真正學會理解和欣賞詩歌,真正能夠感知文人的情感、思想和藝術技巧,感悟中國古典文化的深厚內蘊,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的燦爛文化;也能夠從中得到更多的感悟 ,認識自然,認識社會,感悟人生,從而更好地學習和生活。
一、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把握詩歌的情感思想
詩歌鑒賞需要在理解思想情感的基礎上才能真正把握人物形象,體會詩歌中的情感之美、畫面之美、藝術之美,這是基礎,也是高中詩歌教學的重點。很多時候,學生對詩歌沒有真正理解,不能把握詩歌的情感意蘊,也就談不上鑒賞。高中詩歌鑒賞一定要從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開始,結合詩人的個人經歷、風格特點和社會時代背景,理解詩歌的基本文句,想象詩歌中人物形象和畫面場景,把握關鍵的詞語和句子,抓住最能體現詩歌情感的字眼,理解詩歌的選材、繪景和藝術手法,由此才能真正體會詩歌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學習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這首詞,需要先讓學生了解柳永的經歷和作品風格特點,感知這首詞的創作背景。然后讓學生逐句了解詞的內容,感知這首詞中詞人在展現在都門外喝酒餞別的具體場景時,是怎樣通過環境描寫、動作描寫、情態描寫來展現送別時的場景,將詩詞散文化的。再通過想象再現當時的情景,感知詞中的作者和其情人這兩個人物形象。把握住最能體現感情的詞語和句子:“無緒”“淚眼”“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以此來感知作者抒發的離別時的難舍和想象離別后的思念。這樣才是理解了詩歌的內容,才能再進一步上升到鑒賞的層面。
二、鑒賞詩歌的意象畫面,感受詩歌的意境之美
中國古典詩歌講究含蓄之美,注重詩歌與繪畫的融合,體現詩歌的感情內斂之美和意境之美。要想真正感知中國古典詩歌,學會鑒賞中國詩歌,一定要懂得欣賞中國詩歌的畫面意境之美,這也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重要方式。中國古典詩歌常常是將情感融入景物的描繪之中,以此來更為全面細膩地抒發個人情感。詩歌教學一定要教會學生從把握意象開始,抓住詩人創作時選用的特殊意象展開想象,將靜態的文字變成生動的景物,將客觀的物象還原成染上感情的畫面和意境。通過想象和聯想進入詩人創作的場景中去,把握詩歌中意象的客觀特點和帶來的主觀感受,以此來進入詩歌的意境中去,真正體會詩歌的意境之美。教師需要教會學生尋找意象,掌握常見意象的基本特點,學習想象和聯想,掌握一些基本的術語概括詩歌的畫面意境。
例如,學習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在理解詩詞內容的基礎上,感知作者選擇的意象。首先讓學生找到作者進行景物描寫的句子,再讓學生找出典型的意象,通過想象再現詞中描繪的畫面場景,感知其客觀特點以及帶來的主觀感受。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這些意象,通過教師的引導和自己的想象,感知詞中描繪的雄奇壯闊的畫面,以及周瑜這個人物形象,從而體會作者對周瑜的仰慕之情以及對自己壯志難酬的感慨之情。
三、理解詩歌選用的表現手法,體會詩歌創作的藝術之美
中國詩歌不僅情感豐富,思想深厚,而且具有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學習詩歌鑒賞,一定要學會鑒賞詩歌的藝術之美。詩歌教學在讓學生理解詩歌基本內容及思想情感的基礎上,應教會學生分析詩人選用的藝術手法,體會作者高超的詩歌創造能力和藝術駕馭能力,感受中國詩歌的藝術之美。為此,語文教師首先應該讓學生記住一些基本的表達技巧或表現手法的術語,理解這些術語的內涵,并能夠結合具體詩歌感受這些手法的具體應用和表達效果,能夠真正體會和領悟這些藝術手法的妙用。
例如,學習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讓學生在理解詩歌基本內容的基礎上,感知詞中的人物形象,抓住最能體現詞人情感的詞語“愁”和句子“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然后,讓學生賞析詞的表現手法,體會這首詞中設問和比喻手法的妙用。尤其是比喻手法的運用,將抽象的亡國之愁恨的感情比作滿江綿延不絕的江水,它是那樣之多,那樣的沒有窮盡。
總之,高中詩歌教學一定要讓學生上升到鑒賞的層面,提高他們的理解和鑒賞能力,讓學生能夠真正感知中國詩歌和文化,從中感知中國文化的藝術魅力,感知名家大師對社會人生的感悟。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理解和鑒賞能力的提升,從而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責任編輯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