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雅
【摘 要】文章分析了當前大學生社會適應中的心理問題,主要包括工作適應方面、人際適應方面及生活適應方面,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對策,即大學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高校要優化課程結構,大學生要客觀正確地認識、評價自己。
【關鍵詞】大學生 社會適應 心理問題 對策
每一個大學生從學校畢業到踏入社會、進入工作崗位期間,或多或少會表現出煩躁、易怒、壓抑、失望、猶豫、沖動、沮喪等心理特點,存在一個心理上的不適應時期,醫學上稱為“亞健康狀態”,心理學上稱為“心理試用期”。該階段的男性容易產生酗酒、嗜煙等不良的生活行為,而女性則會出現無故流淚、長吁短嘆、情緒低落等現象。特別是現階段,我國正處于全方位的社會轉型期,這種轉型對大學生的社會心理調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筆者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對大學生社會適應中的心理問題及其對策提出了幾點思考。
一、大學生社會適應中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
(一)工作適應方面——自信心弱
筆者曾經做了一個關于大學生社會適應現狀的調查,發現:忽略性別和學科上的差異,大學畢業生對自身在工作上表現感到得心應手和比較順手的占52.8%,感到一般的占29.8%,感到力不從心和勉強應付的占16.4%。不難發現,大學生在工作適應上的自信心呈以下變化趨勢:剛踏入社會的莘莘學子滿懷著對人生的理想和憧憬,對未來的工作和挑戰充滿了自信心,但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大部分大學生的工作自信心逐漸弱化,且存在畢業年限的差異,其中,畢業1~3年的大學生的工作自信心明顯弱于畢業4年以上的大學生,剔除畢業4年以上的大學生調查數據,則畢業3年內大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表現較為良好的人數還沒有過半。由此可見,大學生特別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在社會適應方面存在工作自信心弱的嚴重問題。
(二)人際適應方面——壓抑感強
良好的人際關系、和諧的工作環境是幫助大學生提高對社會適應能力的有效催化劑,也是提高大學生工作效率和質量,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大學生在對社會的適應中,其對人際的適應與對工作、生活的適應表現相比最好,在與領導、同事的相處中,都能夠形成較為和諧、融洽的關系。但仍舊有一部分大學生表示在人際適應上存在一定的壓抑感,并且這種壓抑感在正式上崗工作時就開始產生,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呈增強態勢,在達到頂點后逐漸回落,而其主要原因是個性的失落感。大學雖然是一個小社會,但與現實社會相比,其對學生個性張揚的包含程度遠遠要大很多。而團隊工作往往更注重員工的共性發展。所以剛畢業的大學生不得不在工作中,甚至在生活上壓抑自身的個性或者偽裝自己。另外,層級的擠壓感,特別是與處于同一起跑線上的同齡人、同學、工作伙伴的攀比也容易引發大學生自身的壓抑感。
(三)生活適應方面——矛盾感重
大學生對生活的適應主要內容包括對婚姻、家庭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等方面的適應。調查顯示,對婚姻、家庭生活的適應感到滿意、比較滿意的占大多數,不滿意、很不滿意的占極少數;而對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感到一般的占多數,很差、比較差的占15%左右。總體來說,部分大學生對生活適應存在矛盾感重的問題,存在“戀校心理”等現狀。告別校園生活,隨著職業生涯的全面展開,大學生對從業的好奇心逐漸弱化,對所接觸社會的激動興奮之感趨于平緩,進而引發職業社會與學校社會之間的矛盾、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等。相對于社會來說,大學生在校園內所接觸到的人和事較為簡單,與職場環境的復雜、激烈相去甚遠。不少大學生存在“戀校心理”,感嘆職場生活的復雜及其工作的艱辛,存在苦惱、感傷等情緒。另外,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幅度落差,也容易使大學生產生彷徨、苦悶、迷茫等心理問題。
二、解決大學生社會適應心理問題的對策
(一)大學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綜合素質的高低是決定個人能否適應社會、走向成功的關鍵因素。綜合素質主要表現在內在和外在兩個方面。內在素質主要包括心理素質、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外在素質主要指個人對知識技能掌握的程度,通俗地說,大學生掌握的知識越多,技能越嫻熟,其外在素質就越突出。內在素質與外在素質兩者緊密相連,相互影響。內在素質的提高一定離不開外在素質的積累,而良好的內在素質則是提高外在素質的重要保障。因此,大學生要提高對社會的適應能力,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即提高內在和外在素質。要提高外在素質可廣泛學習人文、科學等知識,提高知識素養,開闊眼界,或者在工作中虛心向前輩學習、請教;將外在知識進行內化,就能提高內在素質,實現從外在到內在的飛躍。需要注意的是,素質的提高并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短期行為,需要長期堅持,厚積薄發。
(二)高校要優化課程結構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對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大學生之所以在社會工作中存在強烈的矛盾感,主要是因為生活實踐經驗不足,在情緒控制、人際關系處理上不夠老練。社會實踐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一環,是學生內化理論知識,運用所學知識服務社會的重要保證。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要想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減輕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就要改革現有的課程結構。為了提高大學生的智力和能力,高校要優化一系列的教學管理制度,在強化理論課程教學的同時,應創造性地設置能夠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適應能力的課程,給大學生提供更多自學與研究問題的機會。另外,要想讓大學生主動參與社會實踐,接受社會和職場的雙向挑戰,高校應采取必要的激勵措施。如將實踐表現納入到成績考核中,對實踐表現優異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獎勵等。
(三)大學生要客觀正確地認識、評價自己
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取決于其品德、能力和貢獻。在現實生活中,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每個人不可能不去評價他人,也不可能不被他人評價。如果一個人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經常在想別人是否喜歡我,別人是否認可我,我在他人眼中是什么樣的……久而久之,他就會喪失自我,對自我產生懷疑和迷茫。因此,大學生要正確認識自我,學會客觀、公正地評價自我。對于他人的評價,可以采取綜合打分法,即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只需要注意中間層次的評價即可。特別是在工作中,遇到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要保持清醒的認識,要知道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只是認識自我的一個渠道,并不能代表全部。要正確認識自身的不足和優勢,不斷改正自己的缺點,發展自己的長處,不斷改進與提高自己,進而更好地適應社會與生活。
三、結語
社會環境一直在影響著大學生對社會的適應力,大學生適應社會一般要經過3~5年的時間。調查表明,工作環境優越、人事關系簡單的大學生,適應社會的時間更短一些。總之,影響大學生社會適應的因素多種多樣,除文中所提到的應對策略外,還應當重視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大學生提前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等。
【參考文獻】
[1]喬喜春.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問題探索與應對[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3):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