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摘 要】教師道德一方面受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諸如教育制度、教育方針等精神文化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另一方面,它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道德意識,又對教育活動和社會生活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研究教師職業道德的社會功能,提升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對于調節教師行為,提高學生道德品質以及提高全民族道德水平都有著積極作用。
【關鍵詞】教師職業道德 社會功能 建議
一、對教師職業道德的理解
職業道德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相連的,同時也是社會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從事何種職業的人,都需要具備相應的職業道德。所謂職業道德,就是指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們在職業生活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對于從事教育事業的人們來說,就更需要有崇高的、堅定的職業道德信念。
何為教師職業道德呢?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道德品質的總和,它是調節教師勞動中各種關系的行為準則,是一定社會或階級對教師職業行為的基本要求。教師職業道德是社會職業道德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教師行業特殊的道德要求。它從道義上規定了教師在教育勞動過程中以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態度和作風去待人接物,處理問題,做好工作,為社會盡職盡責。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行業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調整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學校領導、教師與學生家長以及教師與社會其他方面關系的行為準則,是一般社會道德在教師職業中的特殊體現。
歷史上和現實社會中都曾存在過輕視教師、看不起教師的種種偏見。韓愈是中唐偉大的文學家、哲學家,又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他任地方官二十多年,對于地方學校教育大力提倡和支持。公元819年,因諫阻迎佛骨事,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在任內曾捐資創辦鄉學。當時凡經他傳授學業的人,都自稱“韓門弟子”。他的弟子中有個后生叫李蟠,年紀只有十七歲,卻愛好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過。當時社會風氣很不好,一般認為向老師學習是可恥的事情。士大夫階層中如果有人向年紀差不多的人學習,就會受到嘲笑。而李蟠不受當時恥于從師的不良社會風氣的約束,前去拜師學習,并且尊師重道,勤奮治學。韓愈著名的《師說》,就是來贊賞李蟠實行古人求師的正道的。《師說》中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來激勵學生奮發進取。
教師的勞動是偉大的,卻又是平凡的、寂寞的。正如陶行知所言:“教育者應當知道教育是無名無利且沒有尊榮而言。”教師勞動飽含著辛苦和操勞:白天上課,晚上備課;關注學生,因材施教;不僅是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勞動周期長,見效慢。這就向每一位教師或者即將選擇從事教師職業的人提出了挑戰:如果名利心太重,缺乏奉獻精神,就不適合做教師,因為教師的職業道德相對其他職業道德而言,具有更強的示范性。
二、教師職業道德所具有的社會功能
教師職業道德,依賴于社會物質條件和精神文化條件。同時,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來看,教師職業道德又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社會意識,反作用于一切社會生活活動。教師道德有何用處?就在于教師職業道德對社會生活的反作用,也就是教師職業道德所具有的社會功能。
(一)教師職業道德對教育過程的調節作用
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過程中,會面對各種各樣的關系,也會面對各種各樣的矛盾。那么怎樣處理好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各種關系和各類矛盾呢?教師職業道德成為教育過程中最重要和最有效的調節機制之一。教師職業道德可以通過調節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行為來實現對教育過程的調節。教師職業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調節形式,鼓勵教師所采取的教育行為有利于教育過程,反對和阻止不利于教育過程的教師教育行為,有助于順利開展教育活動,完成教育任務和實現教育目標。
首先,教育過程中最基本的關系是教師與教育事業的關系。教師在從事教育事業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錯綜復雜的關系和問題。一般最先考慮到的解決方式是運用國家的法律法規。但是法律作為調節手段畢竟有其自身的局限,因為法律所規定的通常是教育活動中教師行為的最低規范,重點干預那些違反法律規定、損害社會秩序及教育秩序的行為。而職業道德相比法律規范來說,對教師的要求會更高一些。
教師職業道德的高低,對教師對教育事業的地位和意義的認識,對教師職業的情感和態度,對教育的成果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如果教師對于自己所從事的教育事業沒有充分的認識,甚至不熱愛,工作時心猿意馬,總想為自己撈到好處,那他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業當中,不可能全心全意地培養和教育學生,為教育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由此可見,教師熱愛教育,獻身教育,是教育過程順利開展的重要條件。
其次,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關系是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師生關系是學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是學生學習環境和成長環境非常重要的構成要素。師生關系的好壞,不但影響著教學氣氛和師生情緒,影響著教師工作的熱情和學生的學習態度,影響著師生之間的信息傳遞,而且直接影響學生的思想品德、人生觀和世界觀。如果一名教師對學生缺乏熱愛和尊重,對學生進行謾罵、體罰,學生必然對教師產生疏遠、懼怕的心理,使得師生關系日趨惡化,教育就無從談起。因此,師生關系對學校工作的心理背景、教學活動乃至素質教育的開展都有著深刻而全面的影響。
再次,教育過程中的其他關系。比如教師之間的關系,教師與教師之間的關系很微妙,好的同事關系不僅有助于教學的成功,也有助于學校事業的進步。還有教師與學校領導、所在部門領導、其他部門領導等方面的關系,在處理這些關系時,教師應從大局著眼,放寬氣量,講究分寸。此外,還有教師與學生家長的關系,教師要想做好教育工作,就要取得學生家長的緊密配合。教師在和家長溝通時,要注意尊重家長,不能傷害家長的感情,要客觀全面地介紹學生在校的情況,虛心聽取家長提出的意見。
(二)教師職業道德的學生教育作用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是學生在校期間最受關注的人物,也是學生爭相模仿的對象。教師的舉手投足,都會對學生的品行道德起著“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作用,甚至對學生今后的一生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寫道:“你們不僅是教課的老師,也是培養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導師和道德教員。”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也曾說過:“在敢于擔當培養一個人的任務以前,自己就必須要造成一個人,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范。”所以,若教師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可幫助學生分辨善惡與美丑,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引導學生,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導向作用。尤其是作為高校教師,他們所教授的對象是大學生。而大學生這一群體看問題敏銳,辨別是非能力較強。因此,教師的言談舉止、舉手投足,都會被學生看在眼中記在心里。學生最敬佩博學多才、品德良好、有責任心、具有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的教師,并希望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啟迪。無數教育實踐證明,教師道德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教師職業道德的社會生活作用
教師職業道德,不僅對學生、教育過程有著調節作用,同時對社會生活也有著重要影響。因此,教師不僅是學生道德的啟蒙者和設計者,也是全民道德的促進者。
首先,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社會的認識,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理想和“三觀”的形成。而學生又會帶著他們所形成的思想作風、理想境界、道德觀念走向社會的各行各業,對社會道德風尚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其次,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通過社會活動對社會產生影響。教師屬于社會基層中綜合素質較高的一個群體。隨著現代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與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需要同社會各方面展開接觸和協作。因此,他們在做好校內教育工作之外,還會積極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使社會、家庭和學校對教育的影響趨于一致,為改造教育和社會環境而盡心盡力。
再次,教師通過個人的道德品質去影響自己的家庭、朋友和鄰里。教師職業道德是整個社會道德的組成部分,也是社會道德在教育領域中的具體表現。教師從教過程中形成的道德品質不僅代表著自身的道德水平與特征,同時也體現出整個社會道德的基本水平和精神。因此,一名教師如果在從教過程中熱愛學生,尊重領導,團結同事,那么在家庭生活中必定會尊老愛幼,形成良好的家風,而后這種家風也必然會對親友、鄰里產生良好的影響,那么良好的社會風氣便會油然而生。
三、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水平的幾點建議
第一,提高教師職業道德認識。蘇格拉底曾說過:“美德出于有知,知識是一切德行之母。”每一位教師對于道德都有一定的認知,但隨著政治經濟體制的不斷變革,有關道德的問題也日益龐雜。教師應不斷加強道德知識的學習,要經常反省自己。正如曾子所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教師只有不斷提高對職業道德的認識,以高尚的道德品質和人格力量去感化和教育學生,才能讓自己的生命境界不斷得到提高。
第二,陶冶教師職業道德情感。教師在對職業道德正確認識的基礎上,才會對自身的職業道德價值有正確的認識,進而產生職業道德情感。教師職業道德情感需要教師在教育實踐中長期磨煉和培養。因此,教師要通過經常、反復的自我反省、自我督促、自我激勵,不斷提高自身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做到明辨是非、善惡、美丑;在社會生活中,要能夠正確處理自我、他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自覺運用道德規范來約束自己,不斷增強道德情感。教師的職業道德情感是一種高級的社會情感。這種情感一旦形成后,又可以反作用于教師對職業道德的認識,讓這種職業道德認識更加穩固,不僅可以提升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還可以成為教育事業發展的一種推動力。
第三,鍛煉教師職業道德意志。教師道德意志常表現為一種堅持精神,一種自我控制、自我約束的能力,是職業道德信念的體現。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同利益體間的矛盾與沖突日漸增多,越發明顯,教師職業行為因此常常面臨新的挑戰。教師只有在社會教育事業整體利益的背景下去思考,用理智制止錯誤行為的發生,擁有排除來自主客觀方面的各種干擾、障礙的決心和勇氣,才能抵制各種不良風氣的影響,鍛煉良好的道德意志。
第四,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水平。常言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的過程,也是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做人的態度,培養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過程。教師如何對待學生,就會對學生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教師要真正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尊重學生,公平公正地對待學生,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良好個性;要結合不同類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讓每一位學生的潛能都能得到發揮,形成相互激勵、教學相長的良好風氣和師生關系。總之,教師要不斷加強教師職業道德修養,遵守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以身立教,為人師表,用自己良好的道德風范去影響和培養學生。
第五,加強對教師的職業理想教育。加里寧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夸美紐斯說:“教師是天底下最崇高最光榮的職業。”可見在人們心中教師具有崇高的地位。教育能夠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能夠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能夠促進民族的富強振興。教育事業是偉大的事業。教師只有對未來的職業目標充滿向往和追求,才能產生精神上的力量支撐。教師要樹立把教育工作做成神圣的事業的職業理想,以強化職業責任,嚴守職業紀律,優化職業作風,提高職業技能,在教育事業中貢獻自己的最大力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人事司.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49,107.
[2]楊芷英.教師職業道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