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程

【摘 要】目前,不少高校教師對案例教學法進行了嘗試、研究和實踐,積累了一些成功經驗,也出版了一定數量的案例匯編或案例教材,形成了高校教育“案例熱”。但在“熱”的背后,高校課程案例教學法仍然存在一些典型問題。文章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探討了案例可視化教學的應用。
【關鍵詞】案例可視化教學 問題 應用
一、我國高校現行案例教學的主要方法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現行案例教學的主要方法
一是案例枚舉法。這種方法又分為兩種:一是案例例證法,比如教師系統講授理論知識后舉例,然后通過理論進一步驗證;二是案例導入法,即教師先利用案例作為開端,再講述基本理論,然后引出所要講的法律概念或問題。
二是案例討論法。一般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系統講授相關理論知識,針對理論知識的重點和難點,提供一個結構相對簡單的案例,讓學生在課堂上集體或分組討論分析。這種方法有益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選擇案例一般選用關系較為復雜,涉及很多相關點的問題,需要運用多種知識來解決問題。
傳統的案例教學方法是“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即教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一邊聽,一邊記筆記,手忙腳亂,水過地皮濕,風過地皮干。這種方法仍然是秉承中國古代“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的古道,與中小學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并無二致。而且課程的講授主要是圍繞相關概念展開,最后學生則“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知其應然”。
(二)現行案例教學存在的問題
教學方法、手段的創新和改進是高校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案例教學法正因符合這一要求而備受高校教育工作者青睞,成為近年來我國高校教學改革的主導方向。不少高校教師進行了嘗試、研究和實踐,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也出版了一定數量的案例匯編或案例教材,形成了高校教育“案例熱”。但在“熱”的背后,高校課程案例教學法仍然存在一些典型問題。
一是現行案例教學法被認為是種講授式教學方法。教師采用案例枚舉法時,往往處于主導地位,從陳述事實、提出問題、得出結論到實踐等環節,都由教師控制。并且所選案例大都是虛擬案例,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聽案例”與“聽講課”并沒有質的區別,教師將命題、推理、判斷的思維全過程都一手包辦了。在運用案例討論法時,教師一般會選用真實案例,學生感興趣,而且方法本身也是學生樂于接受和富有啟發性的。但是教師對案件的分析都是事先搜查資料準備好的,而對學生來說則是未知的。為了維護教師的權威性,教師把自己思維過程中失敗的部分隱瞞了。
二是現行案例教學法不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在目前的案例教學中,教師在講解、分析案例時,一般會引導學生按照法律的先后關系順次展開,即從案件事實出發,理清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尋找對應的法律知識。如此長期下來,學生的思維就會形成一種定性,會認為教科書或教師所講的理論肯定是正確的,現行制度是完備的,從而不會主動思考案例引用的相關規則可能存在的漏洞。這種做法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傾向和方法,也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三是缺乏對案例教學法在方法論上的研究探討和與之相適應的案例教材研究。由于采用外國的案例教學方法能適應部分課程的需要,有些課程可以照搬“洋案例”。但在國內法的教學中,照搬外國案例教學法往往會令教師們感到困難。因此,必須摸索出適合我國高校教學特點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方法。同時,還必須選編與案例教學法相適合的教學用案例,編撰成為案例教材。而這是一項極其耗費時間和精力的專業勞動,沒有系統的案例研究和教學實驗很難取得滿意的成果。
二、案例可視化教學及其意義
(一)案例可視化的定義
可視化又稱為“可視思考或視覺化思考”,是將案例或者故事轉化為可視的圖或文字,便于簡化復雜性,以增強研討過程中的思考。可視化可改善理解、對話、探索和交流。
面對復雜、混亂、陌生的事物,人的心里往往有一塊蒙眼布去防御,去抵觸。這時,無論外人把外面的世界說得多么漂亮,也只能是白費口舌。因為在蒙眼布的遮擋下,他的世界永遠是一片漆黑。
邏輯、道理的表達力是匱乏的,因為以它們為媒介的信息的傳遞是一維的——從最開始到結束,從前提到結論。而人對信息的接受是多維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第六感。因此,可視化的本質就是——摘掉頭上的蒙眼布,擴展其接受信息的維度。比如近來流行的訴訟可視化,訴訟的本質是去給法官講一個故事,而可視化則是配合這個故事去構造一個場景,用色彩、線條、形狀去敘說這個故事,給法官營造“代入感”,將法官置于這個故事當中,順著律師的思路,在律師的幫助下走向正確的目的地。
(二)案例可視化的意義
應當肯定的是,案例教學法在高校課程教學中的突出作用不言而喻。流行于英美法系國家的案例教學法主要優點在于能夠為學生提供一種真實的環境,提供進行案例分析的素材和機會,使學生能夠得到更多的專業技巧訓練,像專業人員那樣思索,訓練,在畢業后很快地適應實際的專業操作。相比之下,我國高校課程教學更重視知識的傳授和理論的訓練。有時雖然學生有了扎實的理論功底,但可惜的是卻不知如何在實踐中使用這些理論。
如前所述,在傳統案例教學模式中,“知識加工”和“問題解決”的思考過程往往是不可見的,而且教師和學生都更多關注結論,忽視結論的生成過程。然而,學生思維的發展并不來自“結論的累積”,而來自“生成結論的思維方法和過程”。要提高教學效能,教師就必須變“強調結論”為“強調結論的生成過程”。而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把“看不見的”思維的過程和方法清晰地呈現出來,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記憶和運用。運用可視化案例教學,創建思維型課堂,開發案例可視化教學資源,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建立清晰的知識體系,發展系統思考能力,同時掌握專業相關知識,是我們推進教學改革,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正確途徑,是勢在必行、刻不容緩的事情,也是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新方向、新領域、新天地。
三、案例可視化教學應用
案例可視化實際上也是思維可視化,即把思維可視化學習模式應用到專業課上以教學案例的形式進行教學和能力培養的一種模式。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目標最根本的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知道,任何問題不是僅僅知道相關知識就可以解決的,關鍵是如何思考,也可以說一個人的思維能力或者思維模式才是決定其解決問題能力高低的關鍵因素。運用案例可視化教學,把教學關注點從“知識”轉移到“思維”,可以持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實現教學效能的倍增。下面以法學教學中的法律可視化案例教學為例進行說明。
法律是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在法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雖然經常引用案例(包括視頻)教學法來引導學生思考實際法律問題,但是實際上大多數法律專業學生僅僅是閱讀案例,或者觀看相關視頻,僅僅是很直觀地知曉了案件的結論。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的思維慣性焦點也都集中在結果上,造成的負面影響也十分明顯,即為什么看似理解了法律知識,知道有相關法條卻不會舉一反三,實際操作不知如何下手。歸根結底在于教師和學生忽視了教與學過程中思維意識、思維模式的形成與鍛煉。
那么在法律教學中如何應用思維可視化呢?首先,法律的教學依然離不開案例教學,實際生活中大量的法律案件為我們進行思維可視化的案例教學提供了豐富素材。其次,案例思維可視化不僅僅是一種方法,它更是一種貫穿整個案例教學的思維;可視化思維與說故事(案例)的方法密不可分,可視化就是在敘說故事(案例),同時為故事(案例)構造場景。
所謂的可視化并非在案件最后進行可視化加工,而是從一開始就讓可視化思維貫穿整個案件的全程。舉個例子:某一案件,有多個主體,之間有多個復雜的法律關系,于是,案件參與者把這些主體一個個列出來,連線,標記法律關系,做出一張法律關系圖(如下圖):
從上圖可知,在對案情基本了解的基礎上,利用不同顏色來表示爭議雙方和非爭議雙方,利用實線和虛線來表示雙方現在是否具有法律關系(控股、債權債務、管權轉讓),簡潔明了、恰當地突出了本案的法律關系,并且通俗易懂,深入淺出。通過不同顏色的對比和左右明顯的分布,讀者的視覺剛剛觸碰到圖片的時候就得到了第一層模糊的感覺——今天有“兩個東西”。于是,讀者便帶著“兩個東西”這樣一種先入為主的感覺去閱讀整個案件,當看到“南京鋁廠”和“南京鋁業”的時候,由于色彩區分的先入為主,在心理上并不容易在二者之間建立強烈的關聯;相反,左邊一致的、鮮明的顏色在視覺上引導讀者將“南京鋁廠”與“南京工行”建立聯系。隨著“債權債務關系”文字的適當點明,讀者就被強烈地傳達出一個信息:債權債務是“南京工行”和“南京鋁廠”兩者之間的事情,和“南京鋁業”沒有關系。
以上圖為例,要運用可視化思維,參與者還需要思考的是:要更好地傳達我方的觀點,每個主體要用什么顏色,要用什么線條(例如實線、虛線)去畫法律關系,線條的粗細如何選擇,線條要用什么樣的顏色,主體之間的平面空間位置該如何安排,哪些信息是必要的,哪些信息是不必要的,案情是什么,背景是什么等等。所謂可視化的威力,應該是說文字之不可說,解語言之不可解。讓學生自主參與進行案例梳理,并且像“設計師”一樣去構建案例場景,體驗案件當事人身份或者法律工作者身份,在這個過程中真切體會在解決實際案件時如何思考,從哪些方面著手,需要用到哪些法律知識,如何運用等等,從而在日常教學中逐步形成、強化、鍛煉學生法律思維能力。同時,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對自己做出來的案例圖有種創作感、滿足感和成就感,不僅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也鍛煉了他們團隊合作的能力。
四、結語
大學教學方法直接關系到教學工作的成敗、教學效率的高低和把學習者培養成什么樣的人。李克強總理指出,要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顯然,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方法已經遠遠不能夠滿足學生和社會的需求,高校教師應從更深層次來思考整個教學改革。從順應時代與社會需求到順應新時期學生特質的需求轉變;從專注于知識的傳授到專注于人的最根本的思維習慣,如此才能真正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對高質量、多樣化人才的需要與教育培養能力不足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劉濤.對法學教學中實施案例教學法的探討[J].實事求是,2005(01):78-80.
[2]趙宇先.你的三維是什么——可視化的“維度”體系[EB/OL].http://chuansong.me/n/915996841157,2014-02-17.
[3]劉濯源.基于“未來課堂”的思維可視化研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3(01):83-84.
[4]毛昕,黃英,那履弘.教學中的思維可視化技術[J].工程圖學學報,2009(03):17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