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摘要:刑事認罪認罰案件適用的速裁程序,對于推進刑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影響深遠。因此,在具體執法、司法活動中,要進一步明確適用范圍、明確辦案組織、明確辦案時限、明確中止條件、明確法律后果,以期在認罪認罰刑事案件中更加準確加以適用。由于法律規定不明確,刑事認罪認罰案件適用的速裁程序仍然存在著標準不一、尺度不一、質效不一等顯著問題,需盡快修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以解決。
關鍵詞: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速裁程序 審判程序 檢察程序 偵查程序
2016年11月1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授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在北京等18個城市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1]11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關于在部分地區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的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出臺,其第16條規定“對于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的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案件,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當事人對適用法律沒有爭議,被告人認罪認罰并同意適用速裁程序的,可以適用速裁程序”。可見,刑事認罪認罰案件適用的速裁程序,是對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愿意接受處罰的刑事案件,在依照法定程序、確保辦案質量的前提下,簡化工作流程、縮短辦案期限的執法、司法程序。刑事認罪認罰案件適用的速裁程序將在優化司法資源配置,提高審理刑事案件的質量與效率,加強人權司法保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因此,在具體執法、司法活動中,進一步明確速裁程序的制度、規范,準確適用速裁程序,對于推進刑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十分必要。
一、明確適用范圍
《辦法》第16條、第17條分別規定了刑事認罪認罰案件適用速裁程序和不適用速裁程序的范圍。在具體辦案中要以此為原則,進一步明確刑事認罪認罰案件適用速裁程序的范圍。
1.明確啟動條件。根據《辦法》以及相關速裁程序的法律規定,適用速裁程序的案件要具備如下八個方面的條件:
(1)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身份情況已查實;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
(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的刑罰;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罰,對告之的處罰幅度沒有異議;
(6)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與被害人或者其代理人就附帶民事賠償等事項達成調解或者和解協議;
(7)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適用速裁程序沒有異議;
(8)屬于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的一審刑事案件。
2.明確啟動程序。在具體辦案的過程中,除了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能夠依法啟動速裁程序外,犯罪嫌疑人也可申請啟動的。刑事認罪認罰案件適用速裁程序的啟動一般有四種情形:
(1)在偵查階段的啟動。如果公安機關提出適用速裁程序的建議,只要犯罪嫌疑人同意的,即可啟動;如果犯罪嫌疑人提出適用速裁程序,需經公安機關審查同意方可啟動。
(2)審查逮捕階段的啟動。如果檢察機關發現公安機關提請批準逮捕的案件符合速裁程序的啟動條件,應當建議公安機關適用速裁程序。同時,做出不予批準逮捕的決定。
(3)審查起訴階段的啟動。如果檢察機關提出適用速裁程序,只要犯罪嫌疑人同意的,即可啟動;如果犯罪嫌疑人提出適用速裁程序,需經檢察機關審查同意方可啟動;如果適用速裁程序的犯罪嫌疑人已被逮捕的,應當變更強制措施。
(4)審判階段的啟動。如果人民法院發現檢察機關提其公訴的案件符合速裁程序的啟動條件,應當建議檢察機關征詢犯罪嫌疑人意見后,適用速裁程序;如果適用速裁程序的被告人已被逮捕的,應當變更強制措施。
3.明確禁止事宜。《辦法》第17條規定了不適用速裁程序審理的案件,在案件辦理過程中要準確把握,具體細化如下:
(1)不屬于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的刑事案件;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同意適用速裁程序的案件;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聾、啞人的;[2]
(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
(5)案件疑難、復雜,或者有重大社會影響的;
(6)共同犯罪案件中部分被告人對指控事實、罪名、量刑建議有異議的;
(7)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與被害人或者其代理人沒有就附帶民事賠償等事項達成調解或者和解協議的;
(8)其他不宜適用速裁程序的情形。
二、明確辦案組織
機構、人員的配置是刑事認罪認罰案件適用速裁程序改革推進的必要條件。為保障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落實,在有條件的試點單位應成立專門的機構、確立專門的人員。那么,在現有機構、人員不變的前提下,如何確立好辦案組織,需要進一步明確。
1.明確辦案機構。在公安機關對速裁程序的確認、把關和審核一般集中在預審以及法制部門。因此,在預審部門要設立專門負責辦理速裁程序類案件的辦案室,由專門辦案人或辦案組承辦案件;在法制部門要設立專門負責審閱速裁程序類案卷的閱卷人,專門審閱此類案件。對于速裁程序類案件既可以由專門分管局長簽批,也可按照分工類案簽批。在有條件的監管場所,建議專門設立速裁程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羈押的監室或場所。在檢察機關重點涉及公訴部門,公訴部門應專門組成速裁程序辦案組,由一名入額檢察官牽頭,專門負責審查起訴各類速裁程序案件。[3]在法院主要是刑事審判庭,刑事審判庭應設立專門的速裁法庭或專門的速裁法官,[4]專門從事速裁案件的開庭審判。
2.明確人員條件。在人員充足的執法、司法機關,由符合辦案條件的偵查人員、入額檢察官、入額法官承辦刑事速裁程序案件是沒有爭議的。但是,對于人員緊缺的辦案機關,由于速裁程序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的特點,承辦權應該放至參加工作兩年以上的偵查員、檢察官助理、法官助理,以緩解入額人員的辦案壓力。
3.明確協調部門。在公安機關、檢察院、法院間建立刑事認罪認罰案件適用速裁程序的協調機制非常重要,每月應就速裁程序案件的辦理、數據分析、疑難問題進行實時溝通、研究和通報。因此,公安機關的法制部門、檢察機關的公訴部門、人民法院的刑事審判庭應該承擔溝通、研究、協調任務,確保速裁程序案件質量和效率的提升。
三、明確辦案時限
要緩解案多人少的壓力,提升辦案效率是必然的選擇。刑事認罪認罰案件適用的速裁程序要比簡易程序、刑事和解、普通程序簡化審具有更強的時效性,提速辦案、大力壓縮辦案周期是必然選擇。
1.從權利義務告之環節提速。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在收到案件之日起3日內,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如果認罪認罰,其對程序具有選擇權、可以申請律師援助,并享有適用速裁程序的法律后果。
2.從案件辦理環節提速。適用速裁程序的案件,公安機關應當在10日內將案件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檢察機關經審查作出起訴決定的,應當自收到案件之日起10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案件之日起10日內作出判決。
3.從程序變更環節提速。對于公安機關適用速裁程序的案件,如果檢察機關認為移送審查的案件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或者犯罪嫌疑人不認罪、認罰等不應當使用速裁審程序的,應在收案后3日內中止速裁程序并通知公安機關。對于檢察機關適用速裁程序提起公訴的案件,如果人民法院認為提起公訴的案件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或者犯罪嫌疑人不認罪、認罰等不應當使用速裁審程序的,應在收案后3日內中止速裁程序并通知檢察機關。
4.從禁止自由裁量環節提速。在執法、司法實踐中,辦案人員對于適合速裁程序的案件,因辦案時限緊、案件積壓多等非法定理由而變更程序的,必須予以禁止。在司法責任制考核項中,應明確此類情況為程序違法進行追責。[5]
5.從減少庭審環節提速。在強調簡化程序不減少權利的前提下,速裁程序開庭時,法官當庭只詢問被告人對指控的犯罪事實、量刑建議及適用速裁程序的意見,聽取公訴人、辯護人、被害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的意見,聽取被告人的最后陳述。
6.從落實法律援助環節提速。司法行政部門要建立法律援助值班律師制度,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幫助,確保其充分了解適用速裁程序的法律后果,幫助其進行程序選擇和量刑協商。
四、明確中止條件
一般來看,刑事認罪認罰案件適用的速裁程序中止事由有三種情形:
1.無法保障辦案時限的情形出現。公安機關、檢察機關、人民法院其中任意一個或幾個無法在10日內辦結案件的,案件應當從速裁程序轉為簡易程序、普通程序辦理,并可以變更強制措施。
2.當事人反悔情形的出現。當事人反悔應做廣義的理解,當事人既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也包括簽訂刑事附帶民事賠償的被害人或者代理人。無論是在偵查環節、審查起訴環節、提起公訴環節,還是在人民法院的審判環節,只要當事人反悔,必然導致速裁程序的中止。在執法、司法實踐中,當事人反悔的情形大多出現在審查起訴環節和審判環節。對于公安機關適用速裁程序辦理的案件,檢察機關在審查起訴階段,應當詢問犯罪嫌疑人對指控的犯罪事實的意見,告知犯罪嫌疑人適用速裁程序的法律規定,確認犯罪嫌疑人是否同意適用速裁程序審理。如果犯罪嫌疑人否認的,檢察機關應當退回公安機關重新移送審查起訴,公安機關移送審查起訴之日前的偵查時間計入重新偵查時間;對于公安機關適用速裁程序辦理的案件或檢察機關直接適用速裁程序辦理的案件,在審判環節,法官應當詢問被告人,公安機關、檢察機關是否依照法律規定履行了速裁程序相關法律規定的告知義務,并依被告人申請或依職權為其委托或指派律師。若被告人否定的,檢察機關應當撤回起訴,重新審查起訴,提起公訴之日前的審查起訴時間計入重新審查起訴時間,該案轉為簡易程序、普通程序辦理。對于被害人不服人民法院適用速裁程序作出的決定,被害人有權在規定的期限內,向本級人民法院院長提出申訴,請求審查承辦法官的決定是否合法。[6]如果院長認為被害人申訴理由成立的,應當指令承辦法官撤銷適用刑事速裁程序的決定,適用簡易程序或者普通程序審理;如果申訴理由不成立,則駁回被害人的申訴請求。
3.適用速裁程序不當情形出現。在執法、司法活動中,擴大速裁程序的范圍、違背當事人的意愿、忽略認罪認罰前提條件等速裁程序適用不當的情形也會出現,檢察機關要發揮好法律監督職責,依法糾正程序違法。
五、明確法律后果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下的速裁程序必然導致法律上的從寬成為此類案件辦理的基本原則。但是,從寬到何種程度,是必須準確把握的難題。從寬既應該包括實體上的從寬,也應該包括程序上的從簡。
1.開庭程序必須簡化。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的速裁程序的庭審應該不同于簡易程序和普通程序,首先,傳票和通知書的送達方式應盡量采用電話、郵件、傳真等簡易方式,只需將開庭時間、地點分別通知檢察機關、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即可。其次,速裁程序庭審采用獨任制。再次,在速裁程序中可以省略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這兩個階段。最后,速裁程序的案件應當當庭宣判。
2.法律文書必須簡化。對于適用速裁程序的認罪認罰案件,公安機關在卷宗上方要加蓋統一的速裁程序標識,檢察機關在起訴書上方加蓋速裁程序標識,以區別其他普通案件。對于速裁程序案件,執法、司法機關要探索建立統一的工作模板,簡化報告、文書制作,便于文書的相互流轉。在現階段,對于公安機關、檢察機關而言,法律文書闡明案件事實和關鍵證據即可,檢察機關的量刑建議也要力求準確。對于裁判文書,應該敘述案件事實、基本證據和裁判結果,盡量減少釋法說理的內容,要讓案件承辦人從大量的釋法說理中解放出來。
3.從寬尺度必須區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后適用速裁程序和適用簡易程序、普通程序辦理的案件在量刑上應該有所區分。首先,對于符合相對不訴條件的案件,只要符合認罪認罰案件速裁程序的條件,入額檢察官可以直接決定一律作相對不起訴處理。其次,對于不符合相對不起訴條件,但是符合緩刑條件的,入額法官可以直接判處緩刑。再次,對于不具備緩刑條件的其他案件,應在法定刑的最低檔量刑。另外,在被告人認罪認罰后適用速裁程序審理的案件,應該大量適用非監禁刑和單獨財產刑,減少認罪認罰被告人的羈押。對于該類案件是否突破法定從寬的最低界限,在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應該予以禁止,以維護法律的嚴肅性。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的速裁程序以程序簡潔、流程簡化、期限簡短為顯著特征,對提高訴訟效率,緩解我國司法資源相對短缺與刑事案件不斷增多的現實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但是,由于法律規定不明確,該程序也存在著標準不一、尺度不一、質效不一等顯著問題,背離了改革的初衷。因此,應盡快修訂完善法律、法規,進一步明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速裁程序適用的范圍、裁量的標準、從寬的尺度,規范設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下的速裁程序,推進刑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的縱深發展。
注釋:
[1]佚名:《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授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部分地區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的決定》,載《人民日報》2016年9月4日。
[2]參見樊崇義、劉文化:《我國刑事案件速裁程序的運作》,載《人民司法》2015年第11期。
[3]參見翟蘭云:《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讓公正更快實現》,載《檢察日報》2016年5月27日。
[4]參見吳江海、張怡:《速裁法庭便民訴訟》,載《安徽日報》2012年4月18日。
[5]參見郭清君、袁明:《今年建立10項制度推進司法責任制改革》,載《檢察日報》2016年9月19日。
[6]參見邵海林:《刑事速裁應保障被害人知情權》,《法制日報》載2016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