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璇
摘要:我國法律有關辨認筆錄的規定并不完善,導致實踐中筆錄制作不規范。為了避免錯誤辨認結論帶來的風險,建議從證明能力和證明力入手,審查辨認筆錄的合法性、可靠性、關聯性,審慎評估其證據價值。
關鍵詞:辨認筆錄 證明能力 證明力
辨認結論的直觀性、確定性使辨認筆錄在刑事訴訟中被賦予很高的證據價值,而近些年來曝光的聶樹斌、佘祥林等冤假錯案均與辨認錯誤有直接關系,因此應重視對辨認筆錄的審查,充分發揮其重要作用。
一、辨認筆錄的證據屬性
(一)辨認筆錄是主、客觀證據之間的鏈接點
辨認結論是對被辨認對象是什么的客觀判斷,其與案件事實的聯系取決于犯罪嫌疑人、證人、被害人等辨認人的言辭證據。司法實踐中,常見辨認人在辨認筆錄中簽認被辨認人實施了什么行為的情形,其實已超出辨認筆錄的證明范圍,辨認筆錄本質是將涉案物品、文件或者人的客觀狀態與辨認人對其的主觀描述連接起來,將案件事實以更直觀的方式呈現在司法者面前。
(二)辨認筆錄是辨認人的再認識
辨認是辨認人在回憶的基礎上、有參照物的情況下進行“再認”,更容易受到辨認人心理狀態、暗示、陪襯對象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因此辨認過程需要嚴格規制,反映辨認過程的辨認筆錄需要嚴格的證據形式,以便于司法者審查判斷。
二、辨認筆錄的現狀
(一)辨認筆錄的立法現狀
雖然我國刑訴法已將辨認筆錄列為八種證據種類之一,但有關辨認筆錄的具體規定并不完善。
1.法律規定位階低。我國刑訴法在偵查篇章中有關于書證、物證等其他證據種類制作、提取的規定,卻未見有關辨認的規定。關于辨認的具體規定主要散見于《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以下簡稱《訴訟規則》)、《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以下簡稱《公安規定》)、《關于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死刑規定》)等部門規定中。
2.形式要件要求低。辨認筆錄的形式要求不應低于其他證據種類,但在《死刑規定》第20條第1項規定“訊問筆錄沒有經被告人核對確認并簽名(蓋章)、捺指印”不能作為定案的證據,而第30條第2項卻規定“辨認筆錄沒有偵查人員、辨認人、見證人的簽名和蓋章的”,“通過辦案人員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辨認結果可以作為證據使用”。
3.監督要件缺位。辨認過程不規范致辨認結論失真是錯案的重要成因,不論以見證人還是以同步錄音錄像形式,監督在這個獨特的證據種類的制作過程中必不可少。在我國,上述兩種監督都是或然性的規定。《訴訟規則》第259條規定“必要的時候,可以有見證人在場”,《公安規定》第253條“必要時,應當對辨認過程進行錄音或者錄像”,何為“必要時”,實踐中莫衷一是。
(二)辨認筆錄制作現狀
司法實操中,辨認筆錄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兩種:
1.制作不規范。有的辨認筆錄僅有辨認人對辨認對象的簽認,沒有對辨認時間、地點、過程等要素的描述;有的辨認筆錄對辨認對象未作說明,難以判斷辨認對象與案件的關聯性;有的辨認筆錄見證人欄空白,難以辨別到底是無見證人還是簽名疏漏;絕大部分辨認筆錄沒有統一格式。
2.補正方式簡單。重新制作辨認筆錄司法成本較大,所以偵查部門常以兩種方式補充完善筆錄:一是簡單的填充,缺什么填補什么;二是偵查部門出具情況說明。上述方式都存在弊端:首先,將多方在場監督見證的記錄變為事后的補充記錄,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演變為不屬實地填充,既損害證據的客觀真實性,也存在將瑕疵證據演變為非法證據的風險;其次,既然原瑕疵已經影響到對證據真實性、可靠性的懷疑,通過簡單的一紙補正和解釋也未必能保留其證據能力。
三、辨認筆錄的審查
(一)辨認筆錄證據能力的審查
辨認筆錄的證據能力是其成為證據的前提,審查應以合法性、規范性、真實性為核心,形式要件完備的辨認筆錄不一定具備證據能力,形式要件有欠缺的辨認筆錄也不宜全部排除。
1.對形式要件完備的辨認筆錄審查應以客觀性、真實性為導向,辨認是否真實發生、辨認是否具備客觀可能性都是應考慮的問題。我國司法實踐中曾出現在偵查機關沒有組織進行辨認的情況下竟然有辨認筆錄存于案卷中并作為指控犯罪根據的怪現象,或者辨認人在不具備辨認可能性的情況下仍作出正確辨認,這些都需要審查時通過邏輯分析才能查出問題。
2.對形式要件欠缺的辨認筆錄證據能力的審查。第一,有違辨認基本規則的辨認筆錄。辨認的基本規則有混雜辨認規則、暗示誘導禁止規則、分別辨認規則等,違反基本原則的辨認因嚴重的程序違法,致客觀性、真實性高度存疑,應予以排除。第二,缺少監督要件的辨認筆錄。在見證人與同步錄音錄像之間應至少保留一種監督形式證明辨認過程的客觀、真實性。對于無任何監督的辨認筆錄,一方面需制作單位提供充分合理的說明,另一方需向辨認人、記錄人補充問話,核查辨認過程的真實性,第三,缺少其他形式要件的辨認筆錄。其他形式要件欠缺主要表現為簽名的疏漏、記錄過程簡單等,根據《死刑規定》上述情況屬于證據瑕疵,可補正采用。但是,補正需要有同步錄音錄像或者見證人的證明等才能證實辨認過程的客觀、真實、合法,否則該辨認筆錄依然不得作為定案依據。
(二)辨認筆錄證明力的審查
根據辨認筆錄的證據屬性,對辨認筆錄可靠性、關聯性的審查亦即對其證明力的審查。
1.對辨認筆錄可靠性的審查。第一,辨認主體。需考慮辨認人身份、年齡、精神狀態、記憶力等情況以確保其具備客觀再認的能力,比如在暴力性犯罪中,被害人精神處于高度的驚恐狀態,極易出現記憶失真。第二,辨認時間。辨認需要及時,對于歷時久遠仍可以作出辨認的情況,需分析辨認人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記憶,判斷記憶的準確性。第三,辨認依據。依據是否為個體明顯的特征很關鍵——佘祥林案中,家屬辨認依據是尸體的身高、胖瘦、頭發扎法、剖腹產疤痕位置等,這些依據顯然沒有個體特殊性,后來證明結論果然錯誤。此外,辨認對象的暴露程度、環境光線、距離的遠近等因素都會對辨認結論的可靠性產生影響。
2.對辨認筆錄關聯性的審查。第一,正確評估辨認結論的價值。對辨認結論價值的過高估計是造成錯案的重要原因,美國曾允許以唯一的辨認結論定罪,但數據顯示1989年至2004年間,美國340個改判無罪裁決,其中64%是因為目擊證人的錯誤辨認結論導致,有結論并不意味可以定案。第二,重視辨認筆錄與其他證據之間的相互印證。當辨認結論與其他證據出現矛盾沖突時,更需審慎分析沖突的原因,判斷辨認結論與案件事實的聯系是本質聯系還是非本質聯系、是必然聯系還是偶然聯系等等,作出正確的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