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生
在我國刑事訴訟中,無辜者一旦被公、檢、法機關錯誤認定為有罪,往往很難獲得有效救濟。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非常復雜,既有訴訟程序方面的原因,也有司法體制方面的原因;既有制度設計方面的原因,也有實踐操作方面的原因。這些原因大致可以劃分為直接原因與深層原因兩個方面。
造成這一問題的直接原因有兩點:刑事審判監督程序很難啟動,而且難度越來越大;二是刑事審判判決無罪的比率極低,而且越來越低。造成這一問題的深層原因有:一是公檢法三機關訴訟地位不合理,偵查、起訴、審判三階段的縱向結構嚴重扭曲;二是地方黨政部門介入具體案件的處理,削弱甚至取消了刑事訴訟的內在制約機制;三是對申訴再審的審判與審查機關規定不合理,導致當事人申訴很難啟動再審程序;四是《國家賠償法》對賠償義務機關的規定不合理,導致辦案機關為逃避賠償義務而拒絕糾正錯案;五是公安司法機關績效考核指標設置不合理,導致偵查、起訴、審判三機關都片面追求證明有罪。
要解決冤案難以獲得救濟的問題,必須對我國刑事司法的相關體制與程序進行系統重構。第一,調整公檢法三機關的訴訟地位,完善刑事訴訟的縱向結構。第二,進一步推進司法改革,徹底實現法院、檢察院獨立于地方黨政部門。第三,規定申訴再審必須由上級法院審判,有效發揮審判監督程序的糾錯功能。第四,改革國家賠償的賠償義務機關,防止公安司法機關為規避賠償義務而拒絕糾正錯案。第五,改革公安司法機關績效考核的指標體系,防止不合理的績效考核扭曲刑事訴訟的合理構造。
(摘自《政法論壇》,2017年第1期,第31-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