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著作權法的初衷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著作權人的利益,但是為了仿制公平正義的天平向著作權人傾斜,防止著作權人為了個人利益而濫用權利,各國都規定了合理使用制度,目的是追求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平衡。我國亦采用列舉方式界定合理使用的范圍,但這一做法使得合理使用的定義、范圍出現模糊性,這將不利于著作權的發展,因而需要明確合理使用的范圍。本文將從法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剖析合理使用制度背后的經濟價值依據,并為我國《著作權法》中合理使用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提供建議。
關鍵詞 著作權法 合理使用 法經濟學
作者簡介:劉冰,西北大學法學院民商法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021
一、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的概述
著作權中的合理使用是為了防止著作權人濫用其權利而設定的,它是指在《著作權法》中第二十二條明文規定的,作品使用人可以不經著作權人的許可,在不經向著作權人獲取許可和支付報酬的基礎之上即可對其作品進行的免費再使用。合理使用這一制度對于解決知識產業市場出現的失靈問題,促進知識產業更好的發展而言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 合理使用制度的法經濟學分析
(一) 交易成本問題
交易成本是指,在交易雙方促成雙方交易時所要耗費的所有成本,它與交易的成敗息息相關。也就是說,在一場交易中,如果交易成本超過參加交易雙方在一開始的預期收益時,這種高額的交易成本就可能會導致合意的談判無法進行,某些交易也就無從發生。之所以要在著作權法中規定合理使用制度,就是為了避免個人交易間出現過高的交易成本而導致知識信息停滯傳播,致使社會利益受損的現象。
眾所周知,如果一個人想要利用他人的作品,理應在使用前先獲得著作權人的許可,但是獲得著作權人的許可這一交易成本并非低廉,這不僅僅是在支付著作權人的款項上,更是在于辦理這一手續所付出的時間成本上。試想,一家新聞媒體在報道時事新聞時,出現了不可避免需要再現或是引用他人已發表作品的情況,若要求每一家報道該時事新聞的媒體在復制或再利用他人已發表的特定新聞作品時都需要取得授權,那么所要支付的交易成本必然會很高。
此時會出現兩種結果:一方面,大家因為高額的交易成本而放棄該項交易活動,那么大量報道時事新聞的現象不會出現,公眾獲取最新資訊的渠道變少;另一方面,即支付了交易成本,獲得原作者的許可,但將具有較高時效性的時事新聞在較晚的事后進行播報也不具有任何意義了。
故而,對于為了報道時事新聞的媒體,如果在他們利用他人已發表的作品中強調許可授權,不僅不會給著作權人帶來相關利益,還會使得公眾的信息獲取權受到了損害。因此,著作權法中合理使用制度的構建,在實際上是減少了當事人雙方額外的交易成本,同時劃分了著作權人與作品使用者二者之間的權利區域,從而帶來知識信息資源得到優化配置,最終會得到經濟效率的最大化。
(二)外部性理論問題
外部性是指,某種經濟交易所產生的后果主要由第三方承擔,如果這個后果是正面的、積極的、有利于第三方的話,那么就稱之為正外部性,如果這個后果是負面的、消極的,不利于第三方的話,那么就稱之為負外部性。而著作權法中的合理使用制度所帶來的后果多為正外部性,在著作權人的作品進入公共領域之后,人們不僅可以對其加以利用從而獲得利益,而且在使用作品的同時,自身會受到教育,最終使整個社會文化水平得到提高。
例如,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以及學者的學術科研活動中,都會存在大量使用他人作品的行為,除了對其個人的影響外,都會對他人乃至整個社會產生分散而廣泛的外部利益。教師利用作品進行教學,會教授學生知識,啟發學生的思維,留給學生更多創造空間,而學者利用作品進行學術科研,推動了學術界的進步,繁榮了學術文化,這一系列行為結果都是合理使用制度所帶來的正外部性。如果這些使用需要獲得著作權人授權,那么將可能導致其不愿意或者無法負擔著作權人開出的授權使用費,最終使得對社會有利的作品使用行為無法發生。
可見,對所有的作品使用行為都實行授權許可,將在一定程度上扼殺具有巨大外部利益的作品使用行為,造成社會福利的損失 。
因此,基于一些公益目的,例如:個人學習、博物館收藏、盲人閱讀等目的而對著作權人作品進行少量的再利用,在滿足有利于公共利益的實現的同時,沒有嚴重損害著作權人未來市場利益的前提下,可以賦予此類作品再利用行為適用合理使用制度,以便充分釋放這些作品利用行為所能產生的外部性利益,平衡著作權人和作品使用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推動整個社會知識流動。
(三)博弈論問題
知識產權本身就是一個充斥著利益沖突的產業,著作權作為其中一項獨立的產業必然也存在于天平的世界里而經常受到人們的爭議。
筆者認為,在著作權的世界里,主要存在著二個博弈關系:
第一,法律的公平正義與知識市場的效率之間的博弈。
第二,個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公益之間的博弈。
1. 公平正義和效率:
公平正義是所有法律所追求的根本目標,著作權法也不例外。在公平正義的價值體系下,法律的制定應當以社會公益為核心,一切社會活動應當以促進社會整體進步發展為根本出發點。但是在知識市場中,如果單純的追求社會整體的公平正義,必定會不利于信息的高速流通和知識的不斷進步。在著作權法的運用中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著作權法中賦予作品使用人十二項不用獲得著作權人的許可且不用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即可免費利用其作品的事項,這一做法看似將利益的天平撥向了作品使用人一方,絲毫沒有顧及著作權人的個人利益,實際上這種安排極大地減少了相關作品在市場流通、交易中的各種成本,避免浪費不必要的談判時間,使作品使用人和著作權人之間的交易效率提高,增大了著作權人作品的市場占有率。同時,合理使用制度使這一環節的交易成本為零,這樣無論權利的初始配置為何,最終資源的配置都會達到帕累托最優 。
2. 個人利益和社會公益:
這一博弈是知識經濟的特殊性所必然導致的現象。作品中所包含的“精神”、“知識”和“信息”等不僅僅是作品創造者個人所擁有的財富,它也必將是造福于整個社會的公共產品。因為只有知識能夠推動知識的進步,只有將前人的精神財富投入到社會中才會激發后人的創造力,從而實現知識的更新換代。
作為知識資產這種擁有巨大公共性利益的一種無形資產,著作權的歸屬問題的解決一方面要滿足整個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又要激勵個體的創作積極性,所以我們既不能一味地考慮個人利益而放棄社會的利益,也不能一味地考慮社會利益而放棄個人利益,否則不僅會使社會資源配置出現危機,還會致使知識的創造和傳播出現問題。合理使用制度的出現很好的調節了這二者之間的利益沖突。
一方面,合理使用制度滿足著作權人應有的權利。雖然在這場交易中,著作權人看似未獲得任何金錢上的回報,但是在公眾使用其作品的同時,加大其作品的推廣度,使其作品獲得一次免費的宣傳,促使其作品名聲大噪,使得他們得到符合“成本-收益”的經濟回報,從而能夠促進創作者創作的積極性和提高其創造的質量。
另一方面,合理使用制度還兼顧社會整體,提高作品在社會中的利用率,滿足社會以及其他個體的利益需求,符合社會整體利益的發展。合理使用制度在不損害著作權人權利的基礎之上,賦予了使用人可以不經許可免費使用作品的權利,不僅降低了雙方的交易成本,而且促進了知識市場的交易效率。
三、 我國著作權法中合理使用制度的完善建議
合理使用制度的創設,目的是為了平衡著作權人和作品使用人之間的利益,尤其是為了實現對于一些因特定目的而使用作品的使用人利益的保護。但是我國《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是通過列舉式的方式向大眾展示了十二種合理使用他人作品的方式,它是以封閉式的條款進行規定的,這一做法使法律對于作品使用人的保護非常有限,對著作權人權利的限制也非常的狹小,無法真正達到合理使用制度設置的初衷。
國際上的規定方法卻與此不同?!恫疇柲峁s》提供了三步檢測法,與之相比,美國《著作權法》中規定了更為準確的四項原則 ??梢悦黠@地看出,我國的規定與國際上的規定相比不夠抽象,即使在著作權法修訂草案第三稿中也僅僅是增加第十三項:“其他情形?!边@一做法實為有意擴大合理使用的范圍,值得肯定,但縱觀我國合理使用的規定,無論修改前后均沒有明確合理使用這一行為的構成要件,并且我國規定合理使用的方式過分強調合理使用的手段而沒有真正的界定清楚“合理性”的本質,這對使用者的限制明顯加大。
筆者認為,一方面,在結合我國國情的前提下,仿照國際上的做法,將著作權法中合理使用的規定進行一定的抽象定義,擴大合理使用的范圍;另一方面,應當強調使用人在使用著作權人作品時的目的和后果,注重著作權人是否在他人使用其作品后遭受巨大損失,以及作品被使用后是否會影響該作品的后期使用和收益。對合理使用的范圍進行重新界定便可較好的解決現代社會中著作權法適用時所面臨的有關問題。
注釋:
姚鶴徽.谷歌數字圖書館著作權合理使用問題——兼論我國著作權法相關規定的完善.圖書館.2012(6).55.
帕累托最優,即指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資源,從一種分配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變化中,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換句話說,帕累托最優是公平與效率的“理想王國”。
美國《版權法》第一百零七條列舉合理使用的“四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