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校園暴力案件在最近幾年愈來愈受到社會的關注。但是現階段仍沒有有效的措施來預防校園暴力的發生,且僅僅站在法律的角度看待校園暴力問題只能解決暴力發生后的問題而做不到有效的預防,本文認為從施暴者的犯罪心理角度分析,對于建立和完善校園暴力預防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校園暴力 施暴者 犯罪心理
作者簡介:林友鑫,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1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025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校園暴力是一個在世界各國都存在的現象。挪威的丹·奧維斯(Dan Olweus)最先關注了校園暴力受害者,并在挪威開展了校園暴力犯罪與平時不良行為的關系。美國的卡特麗娜·科林斯(Katrina Collins)等人則對學生的朋友數量與受到的欺侮次數進行研究,表明朋友數量與受到欺侮的次數呈負相關。 在日本,日本的文部科學省每年會對全國中國小學的校園暴力現象進行調查并公布,同時日本學者將校園暴力進行了較為細致的分類, 將網絡暴力與傳統暴力進行了比較細致的比較。 同時, 日本的學者將校園暴力行為的學生分為受害者、加害者、起哄的學生、裝作看不見的學生四個層次進行了研究。 日本學者酒井亮爾的研究表明,在日本,“對于自己班級存在欺侮的事實,很多教師開始時都是刻意否認和隱瞞,直至證據確鑿才不得已承認, 這種對欺侮行為的曖昧態度縱容了欺侮的風氣。”這種做法揭示了校園暴力由小到大從而醞釀成危害巨大的暴力事件的原因。
雖然我國在立法上規定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學生無力管教或者管教無效的,可以經監護人或學校提出申請將其送專門學校接受矯治和教育。但是這條法律的執行存在很大的問題,第一,幾乎很少有家長和學校會主動申請;第二,工讀學校規模逐漸變少,沒有統一的管理體制;第三,交叉感染;第四,嚴重的心理傷害。正如一張工讀學校的胸卡背面寫著,我是一名由工讀學校收容的中學生,我為自己的犯罪行為給社會及家庭造成的危害而悔恨。在校期間,我一定努力學習文化技術,根除懶散惡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爭取早日回歸社會,成為一名合格的遵紀守法公民。這會給未成年人帶來難以治愈的心理傷害,不利于他們真正的改過自新。
校園暴力案件的嚴重性和普遍性越來越得到全社會的關注,但對于如何解決問題,不僅沒有完善的法律,也沒有很好的預防機制,更沒有對施暴者和加害者的強制心理干預機制。2016年4月28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的專項通知規定,各校要充分利用學校心理咨詢機構開展學生心理健康咨詢。而通過對施暴者的犯罪心理的分析,對學校完善預防機制、順利開展心理健康咨詢和疏導具有重要意義。
二、案件分析
(一)連云港電大打人事件施暴者楊某犯罪心理分析
2015年5月,江蘇連云港電大發生了一起校園侮辱婦女案件,并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其中施暴者之一的楊某接受了一家當地媒體的專訪。
采訪內容顯示,施暴者楊某從小膽小就很小,是父母眼中的乖女兒,多次被評選為紀律和文明標兵,拿了許多榮譽,而且十分擅長畫畫。楊某上初中時被分到一所校風較差的學校,楊某的父親缺席了女兒幾乎所有的生活,楊某初中時成績也十分優異,但在報志愿時與父親的意愿發生了沖突,在去了不喜歡的高中之后楊某開始面臨壓力問題、面臨同學們的孤立,她感到十分的苦惱,經常情緒失控,為了一點小事常常大喊大叫,對所有事情開始有抵觸情緒,厭學隨之而來,并開始自殘。案發前一年被診斷為“情緒障礙”后開始休學在家,但與父親的關系還是十分緊張。
美國犯罪學家E·H·薩瑟蘭在上個世紀提出了“不同接觸理論”。他認為犯罪行為是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習得的,特別是在關系密切的群體中習得的。本案中,楊某具有消極的性格特征,楊某的家庭環境、成長經歷讓她承擔不了壓力,容易崩潰,從而做出一些極端的行為。同時,因為得不到老師、同學甚至父母的支持,也是從小學品學兼優的學生轉變為問題學生,但是,她卻得到本案另一施暴者鄭某的支持和幫助,與鄭某長期接觸,學習了諸如犯罪的技巧、動機、態度、理由等,將自身的痛苦轉嫁到別人身上,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出口,宣泄了情緒。
從犯罪心理狀態分析,在犯罪前,楊某與父母的關系一直處于緊張狀態,同時休學在家,毫無約束,在得知要和鄭某教訓孫某一頓,楊某欣然同意;在犯罪過程中,鄭某曾提醒楊某不要用煙灰缸,怕砸出事,但楊某表示心里有數,希望在犯罪過程中積極表現,體現與鄭某姐妹情深,繼續獲得這個團體的支持。犯罪后,楊某將照片上傳到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被抓獲后意識到自己的犯罪行為,如實供述案情,開始后悔,不斷表示自己將洗心革面,做一個好學生。
(二)山東校園故意傷害致人死亡事件施暴者王某犯罪心理分析
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欄目對山東在校園內故意傷害致人死亡案件的當事人王某進行了采訪。本案的特殊性在于施暴者是一名長期受到校園暴力的受害者。 在訪談中,王某表示其從小就因為靦腆老實被別人欺負,向父母求助并沒有被父母當回事兒,王某父母覺得孩子之間很正常,完全沒有意識到會發生如此嚴重的案件。王某父母表示,孩子在上初中以后性格就轉變的特別快,比較封閉了,但也沒在意,認為是青春期的正常現象。 但真正的原因卻是他每天都生活在恐懼和不安當中,欺負他的人很厲害,他就想著拿把刀,但想來想去又不敢,求助父母無功而返之后轉而向學校和老師求助,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迎接他的是老師的拳頭。上高中后,針對王某的校園暴力仍在繼續,飽受七年的恐懼后,他買了一把鋒利的彈簧刀,每天都帶在身邊,盡管多次被欺辱,但膽小的他始終沒敢拿出身上的刀子,沒有途徑去維護權利,也沒有一個心理出口,從而讓受害者轉變為施暴者。 一天,他在學校門口看到同學被人毆打,便掏出彈簧刀,想著這次要是不出頭的話以后還是叫人笑話,最后因故意傷害致人死亡被判處有期徒刑20年。
同樣根據美國犯罪學家E·H·薩瑟蘭的“不同接觸理論”,在犯罪動機和內驅力的形成方面,主要是從人際接觸中獲得錯誤觀念,即犯罪比不犯罪有利,使違法心理戰勝守法心理。從小就遭受校園暴力的王某在實施犯罪前,看到同學同樣遭受到校園暴力,挺身而出的話不僅不會讓人看笑話,以后自己被欺負時別人也不敢看笑話, 甚至再也不會受到欺負,這時候的王某認為犯罪比不犯罪有利,最終實施了犯罪。當然根據普拉奇克(Plutchik)對情緒的理解,所有的情緒都是有強度和相似性以及兩極性的。王某在遭受校園暴力的時候的不安、害怕和對施暴者的厭惡、憎恨在情緒上是相似的,從起初不敢拿出彈簧刀可以判斷此時的王某在情緒上還未處于極端狀態, 但是看到同學也被毆打,情緒由恐懼轉化為狂怒,從而拿出了彈簧刀實施了犯罪行為。
(三)小結
從上述兩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楊某和王某的犯罪有一些共同的原因,如在家庭中二者都沒有得到父母的足夠的支持, 情緒上都曾經有突然的極大的轉變且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在學校也沒有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支持。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些不足都逐漸累積,最終導致了犯罪。
三、校園暴力預防措施建議
在我國,當前還沒有針對性的立法,相關法律也只是強調加強校園安全等,對校園暴力的解決起不到直接作用,反而有些施暴者以《未成年人保護法》為躲避法律制裁的盾牌。2009年教育部頒布了一項班主任有權批評學生的規定引起輿論嘩然。可見在校園暴力的初始階段如言語上的侮辱等,老師們束手束腳,只能批評教育,與其他國家相比,處罰力度小,這也是不能在苗頭完全扼殺校園暴力的原因之一。
我國最早的針對校園暴力的犯罪心理研究是張文新等人所進行的。張文新等人引入了國際上普遍認同的“欺侮”概念并修改了針對校園欺侮行為的相關問卷,率先在國內中小學中進行了關于校園欺侮大規模實證研究,大大促進了國內對校園欺侮的調查和研究。我國還有蓋笑松、勞凱聲、陳世平、樂國安、何進軍、萬赟等諸多學者在全國氛圍內開展實證調查,其中萬赟對校園暴力的產生進行了心理學方面的分析。譚新斌等人還分析總結了國外校園欺侮行為的預防機制,包括家庭學校合作的干預模式:家庭-學校治療模式,學校層面的干預系統:PEACE 及其績效;個體層面的治理策略:Tell 政策等。
(一)學校層面
學校應為每一位學生建立心理檔案,了解學生們的性格特點,記錄學生情緒變化,著重關注孤兒、留守兒童、單親兒童等。同時學校應成立心理干預小組,當發生校園暴力時,無論事態大小都及時對施暴者和受害者進行心理干預。
(二)教師層面
在今后加強對教師有關教育心理、犯罪心理等方面的培訓,讓教師們有意識的注意學生情緒并及時通過記錄在心理檔案中,并通過心理干預小組及時對學生進行干預。同時鼓勵教師取得相關心理咨詢資格。
(三)家庭層面
在校園暴力發生前家長應重視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對孩子足夠的關心同時與學校建立溝通渠道,起源于美國的PTA模式值得我們借鑒。在校園暴力發生后,家長應及時與孩子共同進行心理咨詢,孩子出了問題其實是整個家庭出了問題,只有共同面對,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四、結語
校園暴力的形成主要是自身、家庭、學校三個因素中的一項或者多項的缺失造成的。但是校園暴力的發生也是有一個過程的,正是家庭、學校甚至法律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個的缺失,最終才釀成了嚴重的校園暴力。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兩方面一個都不能掉以輕心,身體健康方面我們有體育課、有體質測試,但是在心理健康方面我們有哪些具體的措施呢?只有從苗頭正確引導,才能防微杜漸。
參考文獻:
[1]周阿楠.中小學校園欺侮現象的犯罪學研究.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6.
[2]李雋.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及預防措施.青年時代.2016(7).
[3]陳超.校園暴力的刑罰機制.法制博覽.2016,7(下).
[4]金鈺.中學生校園暴力行為的預防管理策略.河北:河北大學.2015.
[5]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校園暴力案件的調研報告.北京:最高人民法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