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遵臣 劉京瑜
出庭質證的方法與技巧
文/陶遵臣 劉京瑜

鑒定意見作為證據的種類之一,和案件的其他證據一樣,只有經當庭出示、辨認、質證等法庭調查程序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質證是在法官的主持下,公訴人、被告人、當事人、辯護人、代理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采用詢問、質疑、辯駁等核實方式,對鑒定提出的問題,進行質辯的活動。質證的目的是為了充分審查鑒定意見在程序及實體上的客觀性、合法性、關聯性和證明力大小,從而完成法庭對證據的調查。
今年2月5日,筆者代表山東省威海市公安局環翠分局就一例張××傷情案出庭質證,因之前我們在這方面的出庭次數不多,所以準備并不十分充分,但是今后可能我們民警面臨的這方面出庭將常態化,因此我們就此機會,回來悉心總結思考了出庭過程中的一些答辯策略和技巧以供大家借鑒和探討。
(一)掌握辯證法是庭審質證的關鍵
鑒定人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因辯護人或公訴人對醫學、法醫學理論不甚了解或者一知半解,往往在鑒定人所引用的原始資料上提出種種質詢,更有甚者當庭“檢測”傷者(主要涉及聽覺、視覺),常用的方法是他們找出鑒定中的原始資料與某一資料的不相一致,再主觀強化他所認為資料的準確性,從而否定鑒定人所用資料的科學性,進而否定整個鑒定意見。
因此,在庭審中,只要涉及鑒定意見的任何內容,都不能就資料談資料,而是對資料的客觀性(指醫療上的檢測手段是主觀檢測還是客觀檢測)、正確性、準確性作出評判。應當明白鑒定意見不單是資料的累加,也不是鑒定人個人的主觀認定,而是參照醫療經過及其資料,審核該損傷(疾病)是否符合病歷轉歸,是否符合外力是該損傷的唯一結果,再依據必要的客觀檢測,根據法律規定,合理合法地對某一損傷(疾病)作出認定的過程。
由此需要鑒定人在庭審質證時,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在論證時要客觀、明確、辯證地解釋各種醫學理論,闡述鑒定意見的依據、理由。
(二)善于將直接應答法、拆分應答法、綜合應答法、辯駁性應答法綜合利用是庭審質證的法寶
在庭審中回答問題、解釋質詢,必須充滿自信,懂得迂回和反問,懂得拆分和辯駁,這就像武功高手過招,一招一式都得思量,得做到有效化解對方的攻勢,筑起自己的防衛屏障,這樣才能使自己不處于被動地位,由對方牽著鼻子走。
例如,對所提問題不明白其中心大意時,應請對方再敘述一遍,必要時應反問對方,如:“你所提問題是休克的定義,還是失血量的計算?”將復雜問題分解成單一醫學名詞解釋,爭取更多的思考時間,切不可匆忙回答,出現文不對題、答非所問、有損鑒定意見的認定。
再例如,在一起故意傷害致人重傷的案件中,辯護人向出庭的法醫學鑒定人進行一系列的發問:“該案的委托鑒定單位是什么?”“鑒定人的技術職務是什么?”“進行法醫鑒定時距受傷害時間有多長?”“資料送檢是由誰完成?”“如何保證資料的真實有效性?”“你們的受理過程是怎樣的?”……表面上看,這似乎是沒有什么內在聯系的零散問題,但若你一個一個回答,很容易讓自己思維混亂,掉入對方設計的圈套之中,所以我們用綜合應答法,耐心聽完或請對方將這一輪問題全部提問完畢后,綜合歸納起來分析,實質是涉及同一個問題,即鑒定程序的合法性。很顯然,辯護人是對該鑒定程序的合法性產生疑問,尤其在當下要求執法規范化的大環境之下,執法的規范、程序的合法是現下庭審之中律師的關注重點,因此,只要鑒定人抓住這一問題的實質,全面闡明該法醫學鑒定在程序方面的合法性,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從事鑒定的民警,能否捍衛自己正確的鑒定意見,說服法庭采信自己的鑒定意見,除了鑒定意見應當科學準確之外,還有賴于民警出庭接受質證的全過程中的語言表達能力、答辯技能和臨場發揮。對于大多數從事技術鑒定的民警,由于專業特長和個人閱歷的限制,恰恰在這些方面與律師、法官和已經用心鉆研有關法律的當事人相比,處于劣勢或者至少是不處于優勢地位,因此,注意采用應答技巧,有策略地應對庭審質證顯得尤為重要。
(一)針對性主動進攻,先發制人。
根據多渠道了解對方當事人及辯護律師的質疑內容,利用一切機會反駁對方,用事實和相關的法律法規、鑒定標準和公開發表的參考資料,證實自己的鑒定意見正確和無懈可擊。
例如,在鑒定人出庭接受質證剛開始的時候,法官經常會提出:“請鑒定人陳述鑒定經過。”實際上,當庭法官及其辯護律師最想知道的就是:鑒定程序是否合法,歸根到底是對鑒定書有效性的認定。此時鑒定人要充分利用陳述鑒定經過的機會,首先回答上述敏感問題,有針對性地解答對方對鑒定質疑的內容,這樣,鑒定人巧用機會,先發制人,等到辯護律師再想要提出這些質疑的時候,鑒定人可順水推舟,說:“關于您提出的問題,我在陳述經過時,已作了回答。”從而也取得法官對鑒定人胸有成竹、準備充分的好感,爭取天平的傾向性變化。
(二)原則問題不讓,枝節問題不辯。
庭審中,切忌感情沖動,跟著質疑人的思路走,如果質疑人問啥,就回答啥,很可能被擾亂了正確的思維,出現原則上的技術漏洞,讓對方攻擊。假如在枝節問題上出現失誤,對方就會提問不止,應及時向合議庭提出反對意見,提醒對方回到原則問題上來。只要不影響鑒定意見的正確性,就不去辯論。

應訴照片
(三)善用邏輯語言,攻其矛盾之處,環環相扣。
運用和識別排中律、二難命題、類推法、偷換概念法等攻防技巧,防止出現答、問中的技術錯誤,做到有理有節,例如,現行政策法律規定,涉及傷害的傷情鑒定必須由公安機關承擔,但是往往有些當事人因為利益需求對公安機關所做鑒定不認可,想通過社會上的司法鑒定機構作出一個有利于自己的鑒定意見。這時被鑒定方辯護律師會問:“您敢肯定我們提供的另一個鑒定意見是錯誤的嗎?”此時如果你回答:“我什么時候說過這樣的話?”那就中了對方的圈套。因為我們在先前答辯中,雖然沒有直接說出“××鑒定中心鑒定意見是錯誤的”,但是我們肯定了兩個鑒定意見中的一個,也就否定了另外一個。現在又不敢承認自己說過的話是正確的,這就犯了邏輯錯誤。
總之,在追求法治社會的路上走得越遠,今后在執法辦案及程序規范上對我們的要求就會越高。從司法實踐看,鑒定人出庭是訴訟的內在要求,是維護法律尊嚴的需要,是重視證據的具體體現。我們既作為民警,又作為鑒定人的雙重身份,更是需要我們高標準地嚴格要求自己,率先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牢固的法制觀念,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質,拓寬自己的知識面,除了專業知識牢固扎實,更是需要注意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熟悉刑事訴訟程序、證據規則、庭審的基本程序等,再輔以各種答辯策略和技巧,以便在今后的庭審中更好地展現人民警察的風采和一名專業鑒定人的自信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