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秋
中圖分類號:F273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6)12-000-02
清排障工作是高速公路經營管理單位的一項重要職責。自南京機場高速公路雨布賠償案之后,只要高速公路經營管理單位未清除障礙物導致事故發生的,法院多數認定高速公路經營管理單位承擔責任。這種裁判思路體現了法院認為高速公路經營管理單位清排障義務的無限責任問題。對于法院強加給管理單位的此種無限度的安全保障義務,作為高速公路管理單位負責法規工作的工作人員有必要結合自身崗位經驗和高速公路這一特殊生態系統的情況,跟大家交流一下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我們先從兩則案例入手,來分析法院判決高速公路經營管理單位承擔責任或不承擔責任的依據是否正確。
案例一:2007年,被告一駕駛貨車行駛時,為避讓路面灑落的輪胎而撞毀中央護欄后進入對面車道,與在對面車道內行駛的原告某運輸公司客車相撞。事故導致人員傷亡。公安交警部門作出事故認定書,認定該起事故為意外交通事故,各方均無責任。原告將某路橋公司列為被告一,連同另外兩主體作為共同被告訴至法院,請求支付各項費用合計60715元。
法院經過兩審認為,原告對其所受損害提起的是侵權之訴訟,被告一作為事發路段高速公路的管理人,對高速公路因維護、管理瑕疵致人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從被告一提供的《巡查記錄》看,相關單位已于事發當日分別于上午和下午對事發路段進行了兩次巡查,因此可以認定,被告一已根據《公路養護技術規范》對事發路段進行必要的養護。因此,法院駁回了原告對某路橋公司的起訴。
案例二:2013年,甲某駕駛汽車在高速公路行駛時,碰撞路面上的貨車輪轂致車輛受損。交警作出事故責任認定,認為甲某承擔事故的全部責任。事發后,保險公司為車主辦理了理賠并取得了保險追償權。2015年,保險公司起訴某高速公路管理單位要求其承擔合同違約責任。
法院認為,駕駛員與管理單位形成了事實上的通行服務合同關系。管理單位負有保障路面安全暢通的合同義務。而且該種義務的標準不能直接等同于其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應當承擔的管理養護高速公路的法定職責。車輛通行者因路面障礙物而發生事故,說明通行服務的提供者履行合同義務未達到及時清障、保障道路安全暢通的程度,管理單位構成違約。故判決管理單位承擔部分賠償責任。
第一則案件,法院認為高速公路經營管理單位盡到了管理職責,不應當承擔責任。第二則案件,法院認為雙方成立了合同關系,只要一方受有損害,就可認定另一方違反了合同義務。類似案例兩種判法,究竟哪種判法是正確判決,應當建立在深入研究高速公路這個特殊生態系統內部,并且系統了解高速公路經營管理的具體流程的基礎上方能作出判斷。
一、特殊性一:高速公路管理模式的多樣性
自我國第一條高速公路建成之后,各級政府創設了種類繁多的高速公路管理模式。因分類標準的不同可劃分為不同的模式。根據高速公路建設資金來源的不同可區分為兩種,一種是經營型管理模式,一種是政府還貸型管理模式。后種模式是在我國當時政府財力還不夠雄厚,不能滿足高速公路建設所需的巨大資金需求的情況下,出臺的“貸款修路、收費還貸”政策下形成的。我國大量的收費公路屬于政府還貸型,其余的是經營型。可以說,還貸型管理模式下,高速公路經營管理者收取的通行費是為了還貸,而經營型管理模式下收取通行費除了還貸還要滿足營利目的。
因此,高速公路運營管理者與駕車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的性質,不能一概而論。本文認為高速公路運營管理者與駕車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應當區分高速公路的運營管理模式。在政府還貸型管理模式下,收取的通行費用于歸還貸款,經營管理單位沒有盈利,完全是按照政府政策的要求,為了公益目的建設、運營、管理高速公路。法院要求這些沒有盈利的單位保證高速公路上通行的汽車安全通過高速公路是強加義務,不符合等價有償原則。我們認為不應當籠統地把駕車人繳納通行費的行為視為有償的通行合同,并將確保通行者安全行駛的義務歸于高速公路運營管理者。但在經營型管理模式下,經營管理單位通過收取通行費獲得了合同的對價,因此,可以與駕車人之間成立合同關系。但是在政府還貸型高速公路上,行車者與高速公路的經營者之間根本不存在合同關系。
二、特殊性二:高速公路的高度危險性
高速公路有最低和最高時速限制,駕車人在高速公路上的車速比在普通公路上要高的多,因此,在高速公路上發生道路交通事故的頻率和嚴重性均比普通公路高幾倍。高速公路是高度危險區域,這是不言自明的。另外,在高車速情況下,車輛拋灑物發生的幾率也比較大。正是由于上述兩個原因,有關高速公路的法律法規均要求高速公路經營管理者具有及時清除障礙的義務,以保證駕車者的快捷通行。高速公路運營管理者應按規定按時巡查、及時排障。倘若高速公路運營管理單位未按養護規范要求盡到職責,對應該發現、能夠發現的障礙物未及時清除,致使車輛行經時發生事故,則應承擔賠償責任。
同樣是因為高速公路這個生態系統的高度危險性,法院不能要求高速公路經營管理單位一旦沒有清除障礙物的就課以賠償責任。根據交通部交公便字[2001]66號文件對《公路養護技術規范》所做的解釋,“《公路養護技術規范》(JTJ073-96)第3.1.4條規定“各種路面應定期清掃,及時清除雜物,以保持路面和環境的清潔?!边@里的及時不等于隨時。法律沒有也不可能要求公路養護單位對雜物做到隨時清除。只要高速公路的運營管理者在可操控的范圍內盡了清障義務,我們就應當認定高速公路的運營管理者“及時”清理了障礙物。這里所說的“可操控的范圍”具體是指盡了巡查義務,在巡查時間內發現并清理障礙物。不得不承認,因高速公路的特殊性,高速公路運營管理者能做到隨時隨地清理障礙物的可能性與操作性為零。高速公路經營管理機構的巡查和排障人員事實上都是冒著生命危險在從事作業,而且是每天都可能經歷這種風險,畢竟高速公路上駕車人的駕車技術、駕車經驗和駕車習慣良莠不齊。所以高速公路運營管理單位如果能夠證明自己已根據國家相關技術規范盡到了合理的養護巡查義務,卻仍不能及時清障的,則不應判決承擔賠償責任。當然高速公路經營管理單位管理者和工作人員應在可能的技術范圍內,盡量提高管理的能力和清障的效率。
需再次強調的是,高速公路運營管理者的義務范疇是保證行車者快捷通行,并非安全通行。我們認為管理者的義務是有限度的。這種義務限度是根據高速公路的特殊生態系統(高度危險區域)和工作人員最大限度的能力客觀決定的。
三、特殊性三:高速公路經營管理單位有行業內的養護規范作為工作指導
《江蘇省高速公路管理條例》第13條規定,高速公路經營管理單位應當按照國家和省交通運輸部門規定的技術規范、操作規程和養護規定加強高速公路養護,編制養護計劃,安排相應的養護資金,對高速公路實行預防性、周期性養護,保障高速公路經常處于良好的技術狀況。根據本條規定,高速公路經營管理單位的養護工作有國家和省交通運輸部門制定的各種技術規范、操作規程和養護規定作為指導。這些文件即是高速公路經營管理單位清排障工作的依據。文章前面提到的交通部交公便字[2001]66號《公路養護技術規范》即對清排障進行了詳細規定。上述規定都是結合了高速公路經營管理工作的實際情況予以制定和實施的,更具可操作性。法院在審查高速公路經營管理單位是否有過錯問題時,能結合單位是否按照行業規范履行了義務。如果有證據證明其已按照行業規范履行了義務,則不應當判決單位承擔賠償責任。
第二則案例中的法官認為“管理單位負有保障路面安全暢通的合同義務。而且該種義務的標準不能直接等同于其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應當承擔的管理養護高速公路的法定職責?!蔽覀冋J為法官的這種論斷是脫離高速公路系統的實際工作流程,也明顯超越法律法規之上,給管理者強加無限義務。
四、特殊性四:高速公路經營管理者的過錯推定原則
從侵權責任法的規定來看,法律規定的歸責原則有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原則和無過錯原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身損害賠償案件審理的司法解釋》第十六條規定“下列情形,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六條的規定,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承擔賠償責任,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一)道路、橋梁、隧道等人工建造的構筑物因維護、管理瑕疵致人損害的;”該條中維護、管理的對象是“道路、橋染、隧道等人工建筑的構筑物”本身,如果管理者已經按照國家規定及國家標準盡到對道路的維護、管理義務,沒有任何過錯或維護、管理瑕疵的,那就不承擔責任。根據本條可知,對于高速公路經營管理者的責任,法律規定的是過錯推定原則,即有證據證明你無過錯的情況下,就認為你沒有責任。這種歸責原則與無過錯原則的區別就在于,無過錯原則不管你有沒有過錯,都要承擔侵權責任。
在本文的第二則案例中,法官認為“車輛通行者因路面障礙物發生事故,就說明通行服務的提供者未達到及時清障、保障道路安全暢通的程度,就構成了違約?!狈ü俅嬖诿黠@的以結果倒推行為的邏輯錯誤。此種邏輯和認定,明顯是將高速公路侵權糾紛認定為無過錯原則,完全與法律規定相背離。而在第一則案例中,高速公路經營管理者提交了巡查記錄,以證據證明其無過錯,進而法院認定不承擔責任,該判決是適用過錯推定原則的正確判決。
綜上,對高速公路經營管理單位責任承擔的判斷必須建立在結合高速公路生態系統的上述四點特殊性上,脫離特殊性的認定多數是錯誤認定。高速公路經營管理單位應結合法律法規規定,積極履行職責,同時也要不卑不亢,已盡到管理義務時,要留存證據,合法抗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