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曉紅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6)12-000-02
摘 要 保障農民工工資的按時發放,已成為上到中央下到地方各級政府的年終工作目標之一。建立有效的維權手段不僅要能夠形成程序簡約的特征,還應在工會工作層面給予固化。維權有效手段可圍繞著:住建部工會組織應聯動各職能部門、舉辦維權講座、引入聲譽約束機制、推動工資結算制度的調整等四個方面來展開構建。
關鍵詞 住建部門工會組織 農民工工資 維權 對策
保障農民工工資的按時發放,已成為上到中央下到地方各級政府的年終工作目標之一。地方政府有關職能部門主要通過輿論引導和開展督查等方式,力保本地區農民工的工資能按期結算。但從中也不難感知到,若是每年都以這樣的“力度”來防止農民工工資不被拖欠,那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公平與正義要求如何體現,地方政府的威信又如何體現。為此,當前需要深入到影響農民工工資按時發放的根源中去,通過問題分析來建立起維權的有效手段。這里的“維權”首先體現為農民工自發組織的維權活動,再者還體現為以住建保障部門的工會組織為主體的維權輔助活動。可見,建立有效的維權手段不僅要能夠形成程序簡約的特征,還應在工會工作層面給予固化。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在維權有效手段的構建中,各地住建部門工會組織應發揮積極的職能作用。
一、對“有效手段”的內涵界定
具體而言,可以將“有效手段”的內涵界定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手段與結果相匹配
維權手段需要與預期的結果相匹配,這不僅由手段與結果之間的邏輯關系所決定,也是農民工群體面對工資拖欠問題的急迫性所決定。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手段構建中應建立起直達職能部門的平臺,使得農民工群體通過這一手段能顯著降低他們討薪的社會交易成本。再者,結果的做出應歸屬于職能部門的工作范疇,從而若要實現手段與結果之間的匹配關系,還需形成農民工群體與住建部工會組織之間的良性互動。
(二)手段實施易被掌握
毫無疑問,維權的直接主體是農民工群體,他們通過抱團維權來期望實現自己的合規利益訴求。這就要求,在維權手段的構建中需要正視農民工群體的認知能力,以及他們在實施維權行動時的行為偏好。只有這樣,最終的維權手段才能被農民工群體所接受和掌握,進而可以避免因非理性因素所導致的暴力維權事件的發生。
(三)手段效應立竿見影
我國農民工大多存在于建筑業領域,且每年年終則成為了集中討薪的時間窗口。而且,該時間窗口與廣大農民工都十分重視的春節、除夕相距很近,從而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民工的急迫感。由此,維權手段在構建中還應突出它“立竿見影”的功效。
二、“有效手段”在構建中的難題解析
結合筆者的工作體會,這里需要直面以下三個方面的難題:
(一)部門分管所帶來的難題
例如某工地承包商因拖欠農民工工資,導致農民工群體實施維權活動。但這里就存在著兩個問題:第一,農民工群體需要向哪個部門去反映工資被拖欠的事項;第二,有關行政部門如何勒令該工地承包商履行工資發放職責。若是這兩個問題未能得到合理解決,那么前面所提到的手段與結果的匹配性也就難以滿足。事實上,以上問題將可能導致農民工群體在體制內外兜圈子。
(二)維權指導所帶來的難題
即使構建起了維權手段,那么又如何使農民工能掌握優化后的維權手段呢。從農民工討薪的現狀中可知,非理性維權事件不僅無助于解決工資拖欠問題,反而會給農民工當事人帶來嚴重的法律后果。為此,只有在第一時間將維權手段交付給農民工群體,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住他們的非理性維權,進而對他們的切身利益進行全方位的保護。
(三)資方行為所帶來的難題
手段與結果的匹配,突出反映在資方履行了支付工資的責任。但這里仍可能面臨著因資方行為所帶來的難題。近年來,隨著全國建筑行業步入寒冬,資方普遍面臨著資金瓶頸,但資方為了確保自身在銀行中的信譽指數,往往優先償還銀行借款。這就在客觀上導致了,在年終無力支付農民工的工資。
三、對策
根據以上所述,對策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構建:
(一)住建部工會組織聯動各職能部門
在維權的道路上農民工群體屬于弱勢群體,他們的“弱勢”不僅歸因于他們所處行業生態位的低下,還歸因于他們因村社環境而導致的社會關系封閉性使然。因此,在幫助他們維權和指導他們維權時,首先要解決的課題便是減少他們的社會交易成本。對此,需要在住建部工會組織的牽頭下,建立起包括勞動保障部門、農民工所屬行業、司法系統在內的部門聯動機制。主要的實施方式為,基于“互聯網+”加強各部門的信息聯動,并根據事由歸屬落實維權工作。
(二)住建部門工會組織舉辦維權講座
前面已經指出,當前需要杜絕農民工群體的非理性維權活動,甚至暴力維權事件的發生。為此,住建部門工會組織應與農民工所在企業聯系,利用工休日來開設討薪維權專題講座。在設計講座內容時需要把握這樣的邏輯:第一,明確指出非理性維權的危害;第二,維權時應首先與資方溝通;第三;實施維權的正確途徑,以及有效獲取法律援助。通過對農民工群體進行以上三個問題的講解,便能使他們在面對侵權時做到“心中有數”。
(三)住建部工會組織引入聲譽約束機制
我們并不排除資方的確無力支付工資的情況發生,但我們需要規制資方有意圖拖欠農民工工資的事情發生。為此,這里可以引入“聲譽約束機制”。具體的實施辦法為,拖欠農民工工資的企業主(建筑企業主),其個人誠信等級將在住建部系統內進行重新評估,進而直接影響到企業主今后在房地產行業中的市場地位。如,拒絕拖欠農民工工資的企業主,參與到本地重要工程項目的建設之中來。如此等等,都可以有效的倒逼企業主按時發放農民工工資。
(四)住建部門工會組織推動工資結算制度的調整
盡管目前我國實體經濟發展有回暖的跡象,但作為農民工大量存在的建筑行業仍需要面對漫長的嚴冬。為了降低農民工被欠薪的風險,住建部工會組織應協同相關職能部門,責令建筑企業調整年終統一支付工資的傳統,而是以基本工資+績效獎金+年終獎等形式,其中基本工資按月發放、績效獎金按季度發放、年終獎則在春節前發放,這樣將能有效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四、問題的拓展
作為我國特有的城鄉二元體制產物和伴隨中國改革開放出現的特殊群體,“農民工”這一概念自1983年社會學家張雨林提出后,就引發學界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國家統計局發布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7747萬人,占全國人口的20%以上,作為城市建設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基本權利是否得到切實的保障也一直是媒體關注的焦點,通過對現今研究農民工話語權利分析文獻的梳理,我們發現政府職能部門對農民工獲得權利給予肯定,從媒體報道中也感覺到形勢似一片大好,但聯系現實生活中諸多繼續在貧困線上苦苦掙扎,過著“蟻居”、“鼠居”般的艱難日子,不能公平的分享醫療、就業、教育、娛樂等社會保障性的“改革紅利”的農民工來說,如何更好地保障這一部分人的權益,為他們爭取到更多的合法權利,不僅是住建部門工會組織的責任,也是學界應關注的問題。
五、結語
文中的“維權”首先體現為農民工自發組織的維權活動,再者還體現為以住建保障部門為主體的維權輔助活動??梢姡⒂行У木S權手段不僅能夠形成程序簡約的特征,還應在工會組織層面給予固化。本文認為,維權的有效手段可圍繞著:住建部工會組織聯動各職能部門、舉辦維權講座、引入聲譽約束機制、推動工資結算制度的調整等四個方面來構建。
參考文獻:
[1] 關徐霞.于農民工維權問題的調研報告[J].社會科學(全文版),2016(3).
[2] 馮博.聆聽農民工的“心聲”——農民工話語研究新范式初探[J].社會科學(全文版),2016(1).
[3] 鄭衛東.農民工維權意愿的影響模式研究基于長三角地區的問卷調查[J].社會,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