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軍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6)12-000-02
摘 要 “道德銀行”建設是山東能源棗礦集團鐵運處“以學促做”的階段性成果。通過接地氣、講實效的管理創新,突破了方式和方法上的局限,開創了職工道德建設新途徑,打造了企業文明建設新模式。
關鍵詞 道德銀行 企業文明 新模式
“道德”對中國傳統意識的傳承和當今法治社會的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在社會生活中,如果道德只要求人們奉獻,卻不強調如何回報這種德行奉獻,就必然導致道德評價與道德賞罰的不公,導致義務與權利、奉獻與報償、德行與幸福的二律背反。久而久之,高尚成了墓志銘,卑鄙倒成了通行證。設立“道德銀行”,是當前經濟社會現代企業文明建設中一種與時俱進的創新舉措。本文通過山東能源棗礦集團鐵運處設立“道德銀行”的實踐為例,闡述打造企業文明建設新模式。
一、“道德銀行”的實施背景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鐵運處黨委、工會在總結過去“道德模范”評選和“學雷鋒”、“志愿者服務”等活動經驗基礎上,針對社會對道德的呼喚以及員工的心理需求,創新實施“道德銀行”,對職工美德進行宣揚與弘揚。適時對美德者給予回報與鼓勵,讓做好事、講道德的人在“道德銀行”積攢“道德幣”,得到工友和企業的贊賞和獎勵,體現了企業對做好事、講道德的有形認可。
設立“道德銀行”,建成良性循環的機制支持,是鐵運特色文明建設新模式的積極探索和補充。實踐證明,務實有效的開展職工道德建設對提高員工整體素質,塑造企業共同價值,樹立企業良好形象,推動企業蓬勃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二、“道德銀行”的實踐應用
山東能源棗礦集團鐵路運輸處在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四德”工程建設過程中,借鑒銀行運行機制,開設職工“道德銀行”,把職工的善行義舉折算成虛擬“道德幣”,作為他們奉獻社會的愛心記錄和日常道德行為的軌跡,引導職工從點滴做起,崇德向善,營造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濃厚道德氛圍,為企業應對危機、健康發展凝聚了正能量。
(一)主要做法
參照銀行運作模式,建成職工突出業績、好人好事、善行善果等道德行為考評機制和“道德銀行”機構。
1.整合資源,創建平臺。整合道德建設資源,積累道德資產,讓一切愛心充分展示,讓一切善舉競相涌現。遵循這一初衷,2013年初,該處創新黨群工作模式,提出了開辦職工“道德銀行”的方案,明確了創辦“道德銀行”的目的意義、運行機制,依靠工會系統建立起銀行運行機構,設立“總行”1個,各分會、車間工會成立了10個“儲蓄所”,模擬銀行存款的方式,為每個職工設立一個“儲蓄賬戶”,職工可以隨時登陸查詢“道德幣”余額。賬號內存的不是現金而是“道德幣”。而究竟能獲得多少“道德幣”,取決于職工8個小時之內的工作表現和職工8個小時之外的道德評價。在職工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可以通過支取已有的“道德幣”由職工“道德銀行”提供相應的服務;也可以申請“銀行”貸款,之后通過做好事“還貸”。總體上形成了以虛實結合、層級統籌為主體方式,以網絡運行、道德實踐為基本途徑,以思想教育、道德評價為主要手段的“道德銀行”運行體系。
2.規范程序,模擬運營。與實體銀行相比,“道德銀行”是一個虛擬概念。為了鼓勵職工多到“道德銀行”里“儲蓄”,處工會逐步完善確定了28條《道德銀行“道德幣”獎勵細則》,在內部局域網設置“道德銀行”存儲查詢系統,設計了道德銀行賬戶憑證、折算單、支取單,明確了道德幣“存支貸兌扣”運行程序:一是注冊會員。職工在道德銀行“存儲”必須先注冊成為義工(志愿者),每人可領取由工會統一辦理的“道德銀行”儲蓄卡,作為記載本人愛心奉獻的憑證。二是奉獻愛心。即倡導職工模范遵守“四德”、參與公益事業、幫扶困難群體、調解矛盾糾紛、勸導不文明行為、見義勇為等。三是儲蓄道德幣。采取單位推薦、職工自薦、他人發現、銀行挖掘四種方式,對職工的善行義舉及時申報,由基層儲蓄所儲蓄員據實填寫《道德行為折算道德幣確認單》,由儲蓄所所長簽字確認,報銀行辦公室由副行長、行長審核簽批后存入道德銀行,并每月進行公示。比如,愛心捐助、關心幫助弱勢群體,每次可得到2-20個“道德幣”;見義勇為等行為,每次可得到10-50個“道德幣”。四是支貸服務。儲戶如果遇到困難需要幫助,可支取“道德幣”或申請“道德幣”貸款,銀行安排相應的幫扶服務,受益人于規定時間內進行道德行為的償還。
3.拓展領域,挖掘典型。按照儲戶的“道德幣”數額,該處每半年評出一批“優秀儲戶”,年底評選“四德之星”,在全處公開進行表彰。同時,拍攝了以“四德之星”典型事跡為題材的電視片《鐵脊梁》,編印了《明德·鐵運——員工“四德”小故事選編》,并在站區主干道設置了“四德之星”事跡展板,開設“道德講壇”邀請勞動模范、愛心大使、義工和志愿者等“道德幣富翁”講述自己的故事。通過報紙、電視、網站、微信群、櫥窗等全方位、多層次地宣傳教育,用身邊人、身邊事感染職工群眾,使“四德之星”的個人行為轉化為廣大職工的共同行動。
三、基本成效
“道德銀行”建設這一全新模式,有效激發了廣大職工群眾參加社會公益事業、助人為樂的主動性、積極性,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使愛心行動由個體行為上升為群體價值觀念。
一是增強了職工爭做好事意識。通過在“道德銀行”儲蓄愛心,激發了廣大職工群眾參與公益、志愿活動的積極性,既讓困難弱勢群體得到了幫扶,矛盾糾紛得到了化解,又讓愛心人士在關愛、幫助他人過程中享受到奉獻的快樂。實現了“道德儲蓄”提升道德品味、“道德貸款”持續道德行為、“道德獎勵”激發道德追求、“道德處罰”規范道德行為的主體功能。
二是暢通了干群連心渠道。在“道德銀行”愛心實踐活動中,各級管理人員深入施工現場、偏遠道口、群眾反映問題較多的一線崗位,廣泛了解民情民意,對涉及民生問題由職工提案委員會協調辦理;對涉及安全生產問題由調度室安排解決,及時給職工回復,讓職工評議簽字,進一步暢通了職工反映問題的渠道。
三是涌現出了大批“四德”先進典型。“道德銀行”的設立,使許多過去不為人知的好人好事被挖掘、呈現出來,成為道德教育示范的典型:有不顧個人安危,勇救墜河女子的尹管辦女工陳德勤;有21年堅持義務獻血達8000毫升獲得全國無償獻血奉獻銅獎的機關職員臧程;有不計個人得失勇救自殺女子的車務段技術人員鹿廣宇;還有及時清除鐵路封網火災隱患、扶老攜幼、主動修路、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更是層出不窮。截至2016年4月底,全處共申報“四德”行為4200余件次,累計存儲“道德幣”12700余個,全處936名在崗員工全部成為道德銀行儲戶。
四、經驗啟示
鐵運處職工“道德銀行”啟動運行三年來,總結歸納了以下經驗啟示:
1.愛心善舉也需要衡量和弘揚。慣性思維里,我們往往鼓勵做好事不留名,但面對一次次“扶不扶”的圍觀和猶豫,如果得不到輿論和制度的強力支持,必然會影響人們行善幫困、濟貧扶弱。適當以榮譽、物質鼓勵的方式,激勵人們當好人做善事,既擺脫道德功利化色彩,又能建立讓好人有好報的長久機制。“道德銀行”的初探和實踐證明,在嘗試繼承傳統道德,接軌現代文明,弘揚社會公平正義領域大有文章可做。
2.廣大職工群眾積極參與是基礎。“道德銀行”的運行成效如何,關鍵看職工的思想觀念能否接受,是否愿意用虛擬道德幣來衡量他們的愛心善舉。在“道德銀行”運行過程中,要注重調動職工群眾參與的積極性,讓職工群眾自己動手、自我奉獻,把“美”與“善”、“樂”與“和”送給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因此,必須要擴大志愿服務的范圍,通過開展“義務服務日”、“黨員奉獻日”等活動,吸引全體職工參與志愿服務和道德幣的申報。
3.提升職工思想道德素質是目標。創辦“道德銀行”的根本目的在于倡導明禮誠信、從善厚德、助人為樂、孝老愛親、扶危濟困的社會道德風尚。營造“道德銀行”發展運行的人文環境,要全方位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升職工思想道德素質。要抓典型、樹品牌,注重各類道德典型的發掘和培育,充分發揮先進典型在道德建設中的引導和示范作用。
4.堅持嚴格審核和操作是關鍵。“道德銀行”立足于弘揚互助互愛的奉獻和擔當精神,通過激勵的方式營造道德追求的氛圍,而不是建立在索取回報上。如果“存支貸兌扣”的業務程序把關不嚴,“道德銀行”也許會演變成功利化的工具。如,在本職工作中取得了較好業績也申報道德幣,如何區分是在本職工作的要求范圍,還是屬于職業道德的貢獻突出、無私奉獻行為,要求我們必須不斷完善“四德“行為考評機制,嚴格申報、儲幣程序,真正實現“好人有好報”的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