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路
山東省菏澤市-城縣董口鎮坐落在魯西南黃河灘上,鎮黨委書記李玉如每天都要為鎮里貧困百姓的生計忙碌奔波。2016年,享譽全國的扶貧車間模式在董口鎮從無到有,走出了黃河灘,建在了更多的貧困地區,讓更多的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受益。
這些,都源于當初李玉如的一個細心發現。
走街串門獲商機
黃河泥沙在山東境內沉淀堆積,形成了面積廣闊的黃河灘區。厚厚的河泥不僅沉淀綿長的歷史,也牽絆著灘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小病靠忍,大病靠扛,姑娘出嫁靠人抬。”這就是曾經的董口鎮普通村民生活實照。
2011年,李玉如任職董口鎮黨委書記。那時全鎮67000多人口,其中貧困人口8000多,占比超過10%。全鎮下轄33個行政村,其中19個為省級扶貧開發重點村。
李玉如想改變灘區百姓的生活現狀,并且一直在找出路、謀發展,希望早日讓百姓們脫貧上岸,遠離灘區的貧苦生活。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村干部,李玉如身上有著山東漢子的務實肯干,“想啥也沒用,只能狠抓實干。”李書記如是說。
2015年12月23日,這個專愛走街串巷、往田間地頭跑的山東漢子在進村的路上,無意中路過一個只有10平米左右、簡易搭建的小窩棚,里面坐著六、七個老太太。她們圍著火爐,聽著收音機,大家樂呵呵地在整理著手頭的散發。
李玉如一打聽才知道,這些頭發是從全國各地收購來的,農婦們趁農閑簡單加工一下,就能賺錢貼補家用。每人每天平均下來能有13元左右的收入,滿打滿算每月收入也有四五百元。
從小窩棚里出來,李玉如盡管被農婦們的勞動熱情所感染,但聽在耳里,記在心里的幾百元微薄收入,還是讓他心頭微涼,“怎樣才能讓村民有更多收入呢?”李玉如邊走邊想:人活于世,自力更生的尊嚴感尤為重要。全鎮大部分貧困人口具備一定勞動能力,而且有比較強烈的就業愿望,只是苦于沒有就業崗位。讓更多群眾參與到自我脫貧中來,增強他們的自我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他們搭建“過上有尊嚴生活”的平臺,實現由“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這就需要政府來履行責任和義務了。
李玉如又想到董口鎮的人口特點:年輕男性村民大都外出務工,留守的都是老人以及要照管家務、難以抽身外出務工的婦女。不僅要讓村民們有更高收入,最好還得讓他們在家門口就業。充足的閑置勞動力資源此時成為董口鎮突破瓶頸,獲得發展的優勢所在。
李玉如立刻將自己的想法與鎮黨委班子交流,集體論證后決定在村小學舊址、村集體活動場所舊址和閑置民宅設置“扶貧車間”,沒想到“扶貧車間”贏得開門紅,村民們個個說好。
為了擴大規模,讓更多村民受益,李玉如籌措資金460萬元,為全鎮33個行政村各修建一處占地300平方米左右的就業扶貧車間,按照“就業門檻要低、增收效果要好、產業發展要穩、可以就近就業”的標準篩選目標商戶,引入戶外家具、頭發制品、服裝加工、電子配件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進村加工。村里根據車間的面積大小、所處地理位置、周邊勞動力分布等指標,每年收取1萬元到2萬元不等的租金。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還可把工作帶回家做,以計件或計量核算工資,每月能獲得1500—2500元的收入。這下,群眾收入穩定了,脫貧有盼頭了,李玉如終于松了口氣。
為拓展扶貧車間訂單數量,提升訂單質量,李玉如想到了外出務工多年,有著豐富工作經驗和商業人脈的村民。通過微信等方式,李玉如找到這些人,并鼓勵他們返鄉創業,惠及鄉鄰。
村民李志超便是回鄉創業者中的代表。他多年來輾轉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打工,從事手機數據線等電子產品加工,有技術有人脈。李玉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兩人一拍即合——李志超毅然決定結束在外漂泊的打工生涯,跟隨李玉如返鄉創業。李志超最初租用了一間廠房用來生產手機數據線,利用之前在廣東學到的技術,以及對市場走向的準確把握,迅速打開了銷路。不到半年,可觀的經濟回報以及村民火熱的干勁,給李志超吃了一劑定心丸。他找到李玉如申請擴大規模:“李書記,我再租4間廠房!”
目前,李志超租的每個車間年收入都在5萬元以上,共吸納工人268人,其中貧困人口107人,月收入均在1500元左右。李志超在發家致富的同時還能幫助鄉親們就業,貼補家用。
“扶貧車間”良好的發展勢頭,給了李玉如趁熱打鐵的信心。結合董口鎮的實際,他采取三項措施為“扶貧車間”模式的持續發力保駕護航:一是發揮本鎮居家產業優勢,培植壯大活躍在民間的“老笨土”產業,如發制品加工、藤編加工、粉筆制造、掃帚加工、教具等。二是通過招商或鼓勵返鄉創業,吸引更多的“新奇美”項目落戶董口,如手機數據線、漁網加工、服裝制作、耳墜耳鏈加工等。三是選好用好“鄉村能人”、“小老板”,這些人具有一定管理才能、代加工項目的資源或企業的工作經驗,如代堂村的張素英、金莊村的常紅等人均當上了“小老板”,從貧困戶變成了帶領大家脫貧致富的領頭羊。
如今,每天下午四五點鐘左右,全鎮各個扶貧就業點人頭攢動,儼然成了分貨收貨的集散地,這幅熱火朝天的景象讓李玉如頗感欣慰。目前,全鎮33個扶貧就業車間共吸納5000多人就業,其中貧困人員在40%以上,他們每人每天有20元到80元不等的收入,扶貧就業車間成為全鎮扶貧一線陣地。
量體裁衣助脫貧
“扶貧車間”模式的成功讓李玉如堅定了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繼續精準施策精準脫貧的信心。沒有一個方子能治百病,“一戶一案”便是李玉如的新主意。“三個一工程”即一人一崗,一戶一案,一村一品,最能體現李玉如的精準扶貧理念。
董口鎮貧困人口的致貧原因復雜,各有特點。李玉如意識到,既然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通用方法,何不干脆“土法上馬”,一個蘿卜一個坑地為貧困戶量身打造脫貧方案?村里為一部分掌握技能的貧困戶無償提供技術設備,鼓勵其通過自身勞動獲得穩定收入,實現自我價值,贏得體面生活。“讓他們成為走街串巷的生意人。”
臧莊村村民臧章建今年57歲,至今未娶親,在村里“窮”出了名。李玉如走訪時,了解到他有做豆腐的手藝,便為他提供了一臺價值1200元的豆腐加工機,鼓勵他積極通過勞動改善生活,走出困境。如今的臧章建每天靠賣豆腐為生,以每板豆腐18元左右的售價計算,一天下來可有50-60元收入。脫貧了,底氣足了,臧章建告訴李玉如:“李書記,我想找個老伴,就為老了互相有個照應。”
村民臧海軍今年39歲,自幼患上嬰兒癱,生活自理較困難,但有縫紉技能。李玉如借助“一戶一案”項目的幫扶,為臧海軍提供一臺自動縫紉機,并鼓勵他不要氣餒,依靠自己雙手走出困局。一趟趟走訪、一次次談心……李玉如驅散了臧海軍心中的陰霾,帶來了陽光。目前臧海軍在董口鎮多娜發制品工廠上班,每月收入3300多元。后來還被選為-城縣政協委員,這可是貧困戶中的首例,臧海軍儼然成為自食其力,身殘志堅的典范。
李玉如堅持一手抓物質脫貧,一手抓精神脫貧。全鎮下轄自然村均修建了文化廣場。每到傍晚,文化廣場不乏前來扭秧歌,跳廣場舞的村民。載歌載舞的村民們笑在臉上,勞心勞力的李玉如甜在心里。
“我把扶貧當修行”
時刻牢記共產黨員身份,以高標準嚴要求來衡量工作,是李玉如置于頭頂的金科玉律。
他深知黨建工作對于基層農村脫貧攻堅的重要性:“我黨成立至今已有96年,優良傳統一定要繼續得到傳承,不能隨時間走樣。作為黨委書記,我更得時時提醒,事事緊盯。”
李玉如不僅這么想,工作中也在這么做。首先,李玉如極其重視基層黨支部的建設工作,按他的說法,一個好的黨支部,再配備一名好的支部書記,這是構建黨建工作堅強堡壘的標配。因此,他對黨支部書記提出了五點要求:要有群眾觀念、扶貧情懷、發展思路、公平公正和威信。“跟村民的感情基礎是藥引子,這一點做不好,再好的辦法也白搭。”
其次,李玉如意識到一個好的環境對于黨支部的重要性,每個村均修建了兩層樓的村部。“光喊口號沒有用,黨支部是黨員的家,是凝聚民心的地方,不能連一個開會的場所都沒有。”這一點,李玉如很堅持。
同時,他對各村支部的發展規劃也常抓不懈,“必須拿出可落地的實施方案惠及村民,這樣才能持續發力,久久為功!”
村民們看到了為全鎮脫貧積極奔走、不顧辛勞的李書記;也看到了為瓜農賣力吆喝、揮汗如雨的李書記;還有無視自身病體,自帶音響,隨時隨地召開群眾會議的李書記……
天道酬勤,李玉如的苦心和汗水沒有白費。截至2016年底,通過“扶貧車間”、一戶一案、土地流轉、金融貸款、孝善文化、光伏扶貧等多種措施合力推進,全鎮實現脫貧1926戶、5372人,成績顯著。
“每當看到村民們找到脫貧的路子,數著一疊疊鈔票那開心滿足的樣子,就是我幸福感和成就感最強的時候。如果領導覺得我適合在農村基層工作,我還是會選擇董口,圍繞黃河生態文化發展理念,爭取讓每個村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產業,例如建設集休閑、農事體驗、采摘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公園,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黃河情。我要把扶貧藍圖描繪到底,變農業大鎮為農業強鎮。我經常告訴自己,把扶貧當作一種修行,從中找樂。” 這位樸實樂觀的山東漢子,也有感性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