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很多媽咪會苦惱:寶寶又上火了。在這個濕熱的季節,寶寶為何容易上火?該如何幫寶寶撲滅“邪火”?
第1招:追根溯源
中醫認為,致病因素有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熱),濕、熱,為其中兩邪。熱與濕同時侵犯人體,即為濕熱,其成因有四:感受外邪、飲食不節、脾胃失健、情志因素。夏季天氣漸熱,暑熱漸盛,與濕氣膠結,容易致濕熱為患,侵犯人體,蘊結為病。六淫的其他外邪,在脾虛失運內有蘊濕的情況下,外感風熱與內蘊之濕結合,亦可成濕熱。
第2招:觀色辯證
寶寶的體質較弱,自我調節能力差,因此更容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寶寶“上火”,主要表現為體溫偏高、頭疼口苦、眼屎增多、口干口臭、舌紅苔膩、身重且痛、消化不良、腹脹厭食、小便短赤、便干便秘、里急后重。濕熱侵犯臟腑時,可出現脾胃濕熱(濕熱蘊脾)、肝膽濕熱、膀胱濕熱、腸道濕熱等證。
第3招:日常保健
熱往往依附濕而存在,因此起居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對于祛暑降火除濕非常重要。呵護寶寶,做到穿衣不暴露亦不能捂,室內室外溫差不宜過大,保證睡眠充足,情緒平和快樂。少給寶寶吃肥膩、甜味食品,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這是預防濕熱火盛的關鍵。
第4招:食材精選
冬瓜、薏仁、甜瓜、赤小豆、萵筍等食材能利濕瀉火,適用于各種實火癥候;而海帶、紫菜、菠菜、南瓜、銀耳等可以滋陰降火,多用于陰虛火旺;黃瓜、番茄、竹筍、綠豆、豆腐、芹菜清熱解毒、抗菌消炎,適用于各種實火癥候;苦瓜、絲瓜、苦菜、厥菜、茄子、小米屬于寒涼之物,苦寒制火,適量使用可用于實火癥。
第5招:經絡按摩
太沖穴,足背側,位于第1、2跖骨之間縫隙上1.5公分凹陷處,輕揉此穴可祛肝火;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中點處,按摩后能緩解頭痛便秘、發熱口干;內庭穴,位于足背第2、3趾間,指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按壓此穴能瀉胃火;勞宮穴,在手掌第2、3掌骨之間,本穴屬火,主水濕氣化為氣,配合按摩效果更佳。
第6招:妙招驗方
1通心飲:《普濟方》方
主治:心經有熱、唇焦面赤、小便不利;功能:清熱利尿;組成:木通、連翹、瞿麥、梔子仁、黃芩、甘草各等分;用法:粗末,每服二錢,加燈芯、麥門冬,水煎服。
2玉露散:《小兒藥證直訣》方
主治:小兒傷熱、吐瀉黃瘦;功能:清熱利水;組成:寒水石、石膏各五錢,甘草一錢;用法:細末,每次一字或五分至一錢,食后溫水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