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我國舊城改造、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化建設的不斷推進,拆遷補償成為當今時代的一大熱點,而該領域也是職務犯罪的高發和典型領域。而在司法實踐中,在國家工作人員與被拆遷人員“內外勾結”共同騙取拆遷補償款的認定上,出現了不同的觀點和判決結果,本文就該問題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 拆遷補償 貪污罪 詐騙罪 濫用職權罪
作者簡介:李懷宇,天津市西青區人民檢察院反貪局。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046
“內外勾結”騙取拆遷補償款是指在拆遷補償工作中,負責該項工作的國家工作人員與被拆遷人通謀共同騙取補償款的行為,其中,被拆遷人提供虛假材料、搶種搶建制造被拆遷等,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便利違法登記、審查和發放補償款,導致公共財物遭受損失。
一、“內外勾結”騙取拆遷補償款之現狀
在司法實踐中,存在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權與被拆遷人相勾結,騙取補償款后進行分贓或者收受賄賂,以謀取個人利益的行為,這種犯罪形式是拆遷補償工作中高發的職務犯罪。現實中的常用手段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虛增拆遷面積。這種行為主要發生在房屋和地上物的拆遷中,大部分拆遷補償都以拆遷面積為基礎進行計算,以此增加被拆遷面積則意味著更高的補償款。在具體操作中,部分國家工作人員在測量時和登記時擅自增加面積,更有甚者則直接增加樓層;二是虛構被拆遷人數或家庭數。這種形式主要表現在國家工作人員拆遷補償工作中利用制作、審查和簽訂協議的權力,偽造協議或者篡改協議內容,虛增數量,以騙取補償款;三是虛構地上物。這類騙取行為主要發生在農用地的拆遷中,在鐵路、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征地補償中,往往占用農用地,而這類土地上往往附著農作物、果樹、林木、魚塘、蔬菜大棚等附屬物,部分農戶在拆遷前夕大肆搶種強建,而負責登記和測量的國家工作人員則利用職權予以登記,甚至虛列附屬物,更有甚者,司法實踐中出現過國家工作人員指使拆遷戶進行上述行為。
而在拆遷補償的監督方面,由于拆遷工作具有時間短、工作量大的特點,工作的核心內容是盡快完成拆遷任務,這使得監督工作難以落到實處。在登記和測量工作中,多個工作環節本應由多人分工負責,權限應分散在多個環節和多個部分,而在實踐中,這些工作往往集中在一個部門甚至個人。對于測量和登記的結果,也并非由具體執行人簽名負責,而是事后有工作人員統一簽字。同時,缺乏專業機構和人員對結果進行確認、評估,僅由缺乏經驗的基層拆遷工作人員進行操作。在補償款的發放中,雖然現在主要采取存折或銀行卡等方式進行發放,使得部分國家工作人員指使他人或直接冒用他人信息騙取金融機構辦理金融憑證,之后再領取補償款。
二、“內外勾結”騙取補償款種國家工作人員行為的法律認定
在對國家工作人員實施上述行為、違法騙取拆遷補償款的定罪問題上,司法實踐中則產生了差異,主要集中在濫用職權罪、貪污罪和詐騙罪的問題上。通常情況下,上述三種犯罪在行為主體、行為方式和侵犯法益等方面有明顯的區別,但在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權騙取補償款的問題上,三者的界限十分模糊。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瀆職刑事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一)》第四條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與他人共謀,利用職務行為幫助他人實施其他犯罪行為,同時構成瀆職犯罪和共謀事實的其他犯罪共犯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有學者認為,依據該條文,如果犯罪嫌疑人濫用職權,與被拆遷戶共謀騙取國家的拆遷補償款,則構成了濫用職權罪與詐騙罪的想象競合犯。
根據法律規定,構成貪污罪的行為包含侵吞、竊取和騙取,犯罪對象是其主管、經手、管理的公共財物,但是根據理論和實踐的共識,法條中規定的“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主要限定為“利用職權”,排除國家工作人員利用對工作環境的熟悉這種“職務上的便利”進行盜竊的行為。國家工作人員與被拆遷人共同偽造材料騙取補償款,這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是行為人利用自己的職權實施的詐騙行為,但是,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騙取的行為主要基于其特殊身份和地位,這種身份與地位賦予了其對公共財產的處分權,通過這種處分權再獲取財物,這主要是一種“權力”,而非“權利”。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權利”騙取公共財物的行為不應認定為貪污罪。例如,國家工作人員虛構出差事實騙取差旅費或者多報銷差旅費的行為,雖然行為對象也是公共財物,但是報銷差旅費是單位成員都具備的權利,因此,這種行為不宜認定為貪污行為。同樣的,被拆遷戶也有向拆遷主體申報事項的“權利”,其在騙取補償款中扮演的角色就是行使這項權利,而國家工作人員則是利用其權力進行配合,這兩者的性質截然不同。
除國家工作人員的職權以外,其義務同樣可以用來定性該行為。如果被拆遷人單純依靠自己提供虛假材料、搶種搶建等行為騙取補償款,那么其行為就只是詐騙罪。但是,如果與國家工作人員勾結共同騙取,則雙方的性質都將不一樣。簡要說,國家工作人員在拆遷中的義務本身就包含對公共財產的保護,對于詐騙行為,國家工作人員自然應該阻止,如果國家工作人員不認真履行職責,反而與被拆遷人相勾結,利用自己的職權配合詐騙行為,使得公共財產遭受侵犯,而且侵犯了職務行為的廉潔性。拆遷中的測量、登記、審核、評估、確認等環節設置的最主要目的就是防止不法分子騙取補償款,而行使這些職權的工作人員在其中任何環節放松審查或弄虛作假都可能使公共財產流失。對于拆遷補償款的決定和發放需要諸多環節,行為人可能只是在某個環節或某幾個環節中具有職權,但這依然不影響對其行為的認定,在一項完整國家職權中,部分環節的性質依然是行使職權。“將具有某種身份的人認定為正犯,并不是基于其抽象資格,也不是因其身份,而是因為其處理與身份相匹配的事項時所產生的特別義務。”與此類似的是,《刑法》第198條規定,保險事故的鑒定人、證明人、財產評估人故意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為他人詐騙提供條件的,以保險詐騙罪的共犯論處。
相對于國家工作人員與被拆遷人相勾結騙取補償款后共同分贓的行為,如果國家工作人員并未獲得補償款,是否仍然可以構成貪污罪?根據我國法律規定,貪污罪需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這包含自己本人占有、第三人占有和共同占有等不同的形式,因此,即使國家工作人員并未參與分贓,仍不影響貪污罪的認定。但是,如果在事前并未通謀,沒有犯意溝通,明知被拆遷人采取欺騙手段騙取補償款,在審核過程中不嚴格把關,放任該行為,違法決定拆遷補償事項,應構成濫用職權罪。
以上論述只解決了內外勾結騙取拆遷補償款的行為是否構成貪污罪的問題,還有該行為是否構成濫用職權罪的問題。在拆遷補償工作中,濫用職權行為也十分普遍,例如部分國家工作人員為了工作進度,明知被拆遷人造假而故意放縱,導致公共財產遭受損失。這種情況下更宜認定為濫用職權罪。因為此時工作人員并沒有非法占有公共財物的故意,也并未與被拆遷人事前通謀。
三、“內外勾結”騙取補償款中被拆遷人行為的法律認定
在國家工作人員和被拆遷人相勾結,共同騙取拆遷補償款的情況下,國家工作人員構成貪污罪,那么,被拆遷人是否構成貪污罪的共犯?有觀點認為,應對兩種身份的人分別定罪。“共犯依自己的身份個別的決定其行為的犯罪行和可罰性,沒有身份的人不能成立身份犯,因此,無身份者無從成為有身份者的共犯”。 但是,在征地拆遷補償中,從形式上看,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權騙取補償款的行為與被拆遷人虛構事實的行為可以分別評價,可分別認定為貪污罪和詐騙罪,并且類似互為共犯。但是,由于國家工作人員和被拆遷人存在犯意溝通,而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權是騙取補償款中的關鍵環節,而被拆遷人則居于次要地位,換言之,被拆遷人的行為具有替代性,而國家工作人員的行為則必須基于違法使用職權,具有不可替代性。“立法上要禁絕他人騙取采取,否則論以詐騙罪,但是,更是要絕對要求處于特定社會領域的國家工作人員保護公共財物的義務,行為人利用職權勾結他人損害法益的行為,就是對重大義務的違法,整體評價意義上的貪污罪的正反,其他義務次要者職能處于犯罪邊緣的共犯角色” 。根據其社會危害性,將此種行為擬制為貪污罪共犯,其刑事責任較詐騙罪更重。
注釋:
孫國祥.征地拆遷領域中的共同貪污犯罪研究.蘇州大學學報.2014(2).
張小虎.身份犯與共犯罪刑論.中外法學.2005(3).
周光權.論身份犯的競合.政法論壇.2012(5).
參考文獻:
[1]許有榮、庾宗利.搶建房屋騙取征遷補償的行為認定.中國檢察官.2012(2).
[2]陳興良.共同犯罪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隋光偉.職務犯罪與刑法實務.中國檢察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