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錚
摘要: 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經歷陜北梁家河萌芽,河北正定起步,福建浙江的形成發展,在黨的十八大之后更加成熟、系統、完善,內容豐富,內涵深刻。本文重點論述習近平在河北正定縣、福建、浙江主政期間關于生態文明思想的起步形成發展,全面深刻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was sprouted in Liangjiahe, Northern Shaanxi, started in Zhengding Hebei and formed and developed in Fujian and Zhejiang. After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he thought is more mature, systematic and perfect, and its content is richer and the connotation is profounder.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Zhengding County of Hebei, Fujian and Zhejiang during the period of administration, so a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of Xi Jinping.
關鍵詞: 習近平;地方工作;生態文明思想
Key words: Xi Jinping;local work;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中圖分類號:D41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1-0028-02
0 引言
1969年至1975年,習近平下鄉插隊到到陜西省延川縣文安鐸公社梁家河大隊,在這6年的知青歲月里,習近平親身體驗了惡劣的生態環境給人民生活造成的影響,給經濟發展帶來的困擾,當上黨支部書記的習近平積極利用生態環境改善梁家河生產力水平,帶領大家建成42口沼氣池,這段在陜北插隊的經歷,習近平如此評價:“在陜北插隊勞動的幾年是我人生成長與進步的起步時期。有關實事求是的思想觀點都是在那個階段萌生的,并影響了我的一生”。[1]自此,習近平的生態思想開始萌芽。
1 河北正定縣工作期間(1982-1985)
河北正定縣位于北京以南240公里,石家莊以北15公里,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三關雄鎮、神京所鑰、古建集中,交通便利。1982至1985年,習近平先后擔任河北省正定縣委副書記、書記、黨委第一書記。
1.1 摘到“高產窮縣”帽子
上世紀70年代初,正定是全國有名的“高產窮縣”,是北方地區糧食生產最早“上綱要”(畝產400斤)、“過黃河”(畝產600斤)、“跨長江”(畝產800斤)的縣[2],正因為如此“高產”,所以40萬正定人民每年要上交7600萬斤糧食,但其實很多人還在為吃飽飯發愁。習近平在了解到實際情況后,說:“吃飯問題是解決正定問題的當務之急。”主動向上級反映要求降低上交糧食總量,有效緩解糧食供應緊張的問題。另外,習近平結合正定經濟發展情況,提出調整農業結構,解放思想,積極貫徹中央把工作重點迅速轉移到經濟上來的精神,大力推行“大包干”,提出土地可以分包到戶,在經營管理上,堅持易統則統、宜分則分的原則,同時不斷發展多種經營和特色種植,使農民收入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習近平認為,根據正定沙荒面積大,長期無人耕種的實際情況,可以變廢為寶,利用荒灘,發展林業,正好也解決了正定人多地少的矛盾,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增加了經濟效益。
1.2 開創“中國正定旅游模式”
正定歷史悠久,文化古跡豐富,習近平熟讀縣志、史料,走街串巷,勘察古跡,被豐富的古建筑群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他開始思考,如何使正定旅游資源從沉睡中蘇醒,成為正定經濟發展的強有力增長點,在發展旅游經濟的同時改善正定生態環境。習近平提出了旅游興縣、帶動“三產”、服務省會,把正定打造成距石家莊最近的旅游窗口的思路。在此思路下,正定將一些年久失修的古跡進行了修繕,使其成為旅游景區,同時,積極利用影視劇效應,抓住商機,和央視共建《紅樓夢》外景地“榮國府”,隨著《紅樓夢》的熱播,“榮國府”很快成為熱門景點,開創了“正定旅游模式”。
2 福建工作期間(1985-2002)
1985年6月,習近平到福建任廈門市副市長,在廈門工作期間,他主持研究制訂了《1985-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為廈門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這也是全國經濟特區中最早編制的一部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
1988年,習近平調任寧德地委書記。在擔任中共寧德地委書記期間,習近平緊緊圍繞閩東地區如何脫貧致富、加快發展這一主題,提出了“滴水穿石”、“弱鳥先飛”等許多創新的理念、觀點和方法,深刻回答了如何推動閩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許多理論和實踐問題。寧德是當時福建最為偏僻落后窮困的地區。習近平就如何發展林業問題指出“轉變單一經營,實現綜合開發,求得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在寧德主政期間的講話、文章后收錄在《擺脫貧困》。
1990年4月,福建省委任命習近平為福州市委書記。1992年,習近平在福州主持編訂的《福州市20年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設想》[3](“3820”工程,即福州3年、8年、20年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步驟、布局、重點等),戰略發展目標是:把福州建成集全省政治、經濟、文化商貿金融、科技信息、海峽兩岸經貿交流中心于一身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城市。明確提出“切實做好城鄉綠化和環境保護工作”[3]、福州市的發展方向是“發揮山、水、溫泉自然特色,融眾多文物古跡于一體,把福州建設成為具有濃厚地方特色、整潔、美麗的城市”[3],“把福州市建設成為清潔、優美、舒適、安靜、生態環境基本恢復到良性循環的沿海開放城市” [3]。并用了大量篇幅對“環境保護”、“治理氣、水、噪音等污染”的生態建設進行了系統規劃設計。這也是習近平將“生態環境”概念第一次呈現在公開文獻中,為其生態文明思想的發展成熟奠定了基礎。總的來說,將習近平在福建的生態文化思想進行歸納,有以下2點:
2.1 提出“建設生態省”理論并付諸實踐
“福建做出建設生態省的戰略決策,就是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生態優勢。”2000年,時任省長習近平針對福建長汀水土流失嚴重的問題,前瞻性地提出建設生態省的戰略構想,強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經濟發展要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2001年,福建成立生態省建設領導小組,進行有史以來對福建全省規模最大的生態保護調查,掌握更加全面詳盡的信息。2002年3月,時任省長習近平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建設生態省的戰略目標。2002年8月,福建成為全國生態省建設試點省份,利用自身生態優勢發展經濟,改變經濟增長模式,不斷宣傳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讓生態成為人人關注的事情,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福建生態建設已經碩果累累:藍天白云、鳥語花香、空氣質量保持全優;率先建立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不斷進行生態水系治理,不同河流的水質都有所提高;廈門、泉州市和27個縣成為國家生態市縣,三明成為福建省第4個國家森林城市。
2.2 探索生態文明建設制度
習近平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福建省政府在全國率先出臺《福建省水污染防治防治行動計劃工作方案》、細化10項主要任務和6條保障措施。修訂《福建省環境保護條例》(形成草案)及編制福建省土壤污染防治實施細則,開展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工作。習近平還要求實行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包括推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度、嚴肅查處和堅決制止各種生態環境違法行為等[4]。習近平要求強化政府領導生態建設目標責任制,完善領導干部目標責任考核制度,把考核結果作為干部的任用依據等。
3 浙江工作時期(2002-2007)
沿海省份浙江陸地面積只有10.55萬平方公里,是中國面積最小的省份之一,但優越的地理位置還是使其生態環境質量居全國前列。改革開放以來,作為市場經濟發展的排頭兵,浙江的各個領域得到迅猛發展,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躍居全國前列。但畢竟是陸地面積小,人口密度大,經濟總量也在不斷擴大,各種能源、資源消耗加速,生態環境所承載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作為資源小省、經濟大省,浙江如何處理好環境和發展的關系,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2002年習近平調任浙江,開始陸續到各地調研,了解浙江各個方面的發展情況。在此期間,習近平結合浙江實際情況,將之前的生態文明思想不斷發展創新,站在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和沖突的角度,提出了建設“綠色浙江”、“金山銀山就是綠水青山”、“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等重要論述。
3.1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推進生態建設,打造‘綠色浙江,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的客觀需要,有利于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和優化產業布局,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更好地為生產力的發展增添后勁。”[5]“綠色浙江”是對“建設生態省”的升華和具體,結合浙江生態實際情況,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觀,使全省人民都能認識到環境保護從你我做起,增強生態文明意識,把浙江建成藍天白云、鳥語花香、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的省份。
3.2 金山銀山就是綠水青山
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安吉天荒坪鎮余村考察時提出:“我們過去講,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其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環境歸根結底是經濟發展問題,習近平創新地用“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統一來說明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之間的內在關系。他指出:我們要經過三個階段來認識“兩山論”:第一個階段是用青山綠水來換金山銀山。建國初期,我國大力發展經濟,經濟的發展建立的不斷索取資源的基礎上,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沒有看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的辯證關系,隨著環境的不斷惡化,對經濟與環境之間關系的有了深刻認識,即第二個階段,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一改之前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認識到經濟發展不應建立在破壞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兩者之間應該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沒有了宜居的生態環境,沒有了藍天白云,何談經濟發展;同時作為一個正在不斷強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也要不斷發展經濟。第三個階段即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發展觀念不斷進步,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結果,是一種更高的境界。
參考文獻:
[1]新華網.新任上海市委書記習近平背后的故事[EB/OL].http://news.xinhuanet.com/blog/2007-03/26/content_5897527.htm.
[2]程寶懷,劉曉翠,吳志輝.習近平同志在正定[N].河北日報,2014-01-02(001).
[3]習近平.福州市20年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設想[M].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1993:10,30,146.
[4]鄭振宇,余曉青.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時期的生態建設思想及啟示[J].武夷學院學報,2016(04):17-21.
[5]習近平.生態興則文明興——推進生態建設打造“綠色浙江”[J].求是,2003(13):42-44.
[6]阮朝輝.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發展的歷程[J].前沿,2015(02):105-107.
[7]江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6.
[8]李鍵.基于系列講話的習近平生態現代化思想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