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華
摘要:為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種素質教育活動、集體活動和公益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文章針對傳統的畢業證、學位證在衡量畢業生水平時的不足,提出了基于三張證書的大學生就業體系,構建了大學生綜合素質體系。頒發第三張證書——《德育證書》(德育素質檔案)可以為企業提供畢業生的信息,有助于畢業生就業。
Abstract: In order to guide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various quality education activities, collective activities and public welfare activities, and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ystem based on three certificates in view of the deficiencies of traditional diploma and degree certificate in measuring the level of graduates,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quality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A third certificate, "Moral Education Certificate"(moral quality file) is issued to provide enterprises with graduates information, so as to help graduates get employed.
關鍵詞:第三張證書;第二課堂;大學生就業;綜合素質
Key words: the third certificate;the second class;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comprehensive quality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1-0165-02
1 問題的提出
畢業生要求職,用人單位要招聘,本是人才市場很自然的事情。然而,大學畢業生合格的學習能力可以從畢業證和學位證得到體現,但畢業生的社交能力、誠信等綜合素質卻讓企業在短時間里難以考察,從而成為企業招聘中的一塊心病。用人單位在實際的招聘中不僅會考慮學生學業上的成績,更重視的是學生的人品和職業操守,由于這些內在因素只能在畢業生評定中探究,而畢業生評定基本上千篇一律,對用人單位而言意義不大。
許多的研究報告也指出,很大比例的畢業生畢業后從事的并不是本專業的工作,大學期間通過課外學到的諸如團隊協作能力、溝通交際能力、學習能力良好的人品等等會讓學生受益終生。如何提高大學生這方面的素質,如何體現他們的素質,成為本文研究的問題。
2 研究的現狀
雖然很多高校在教學計劃中,把綜合教育(第二課堂)作為新課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納入了人才培養計劃。比如東華理工大學從2003年起所有學生必須參加綜合教育,完成規定的27個學分(其中必修學分23個、選修學分4個)才能畢業。但是許多規定并沒有落實到實處,存在走過場的現象,因此在2007年畢業時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企業仍然看不出學生在各種教育、文化等活動的表現,擔任學生干部的履歷;各種志愿服務、參與社會實踐的經歷、各種表彰或處分記錄等。
因此高校在每一位合格的學生畢業時,除了頒發反映其業務能力和學習質量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還頒體現其在校期間非業務環節綜合素質的素質拓展證書——《德育證書》(德育素質檔案),供企業參考。這樣三個證書將使學校當年畢業的每一位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更好和更全面的體現。
目前許多高校也推出了類似的第三張證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的2008屆畢業生將在今年四五月份時領到學校首次頒發的第三張證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大學生素質拓展證書》,內容主要針對學生在校期間的素質拓展。在西南交通大學,人手一本的《大學生素質拓展證書》也成為該校畢業生就業的敲門磚。北京理工大學,自2003屆開始,畢業生在離校前夕舉行的畢業生德育答辯也取得顯著的效果。
3 如何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
頒發三張證書是手段,我們的目的是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大學生就業。在這個過程中要搞好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關系,充分發揮學工、團委的作用,將工作落到實處。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3.1 加強實踐教育
①以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教育貫穿整個四年的本科教育過程中。
采取不斷線的思想教育模式許多學校的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基本內容為:大學一年級,以“專業形勢”、“專業思想”、“職業角色”、“職業道德”教育為主體,輔以人文教育和成才教育,培養學生的主動實踐意識和職業意識,使學習和職業緊密結合起來。大學二年級鼓勵學生多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比如科技競賽等,將自己的職業愿景進行實踐,初步形成自己的職業定位。大學三年級采用案例教育模式,使學生了解大學生就業方略和社會對人才的評判標準,審視自身,進一步確立就業價值取向。大四學生應積極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真正了解自己的職業意愿和自身的優勢,找到適合自己的就業目標,提升自身實力。[2]
②以就業見習基地為平臺,將社會實踐、專業實習、畢業實習與就業實戰結合起來,讓學生增長閱歷,鍛煉能力。組織大四學生到相關的企業進行實習,如此不僅能夠讓學生了解企業相關環節,如生產、管理、經營、文化和理念等,還能夠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增長見識,提升實力。
3.2 構建積極向上的校園環境,豐富課外活動
①對于學生課外科技活動,領導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領導應充分意識到學生參加課外科技活動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多參加課外科技活動,并未學生參加此類活動做好堅實的后盾。課外科技活動以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進行,學院、系領導和相關專家組成每次活動的評審小組,認真評審學生的作品;此外,由于課外科技活動的組織、舉辦、實施、評審等環節需要大量人力和財力支持,全院老師應就此予以支持,保證學生們的課外科技活動能夠順利開展。[5]
②實施多層次指導體系,主動為學生參加科技活動創造條件。
分團委、大學生科技活動中心緊密和相關實驗室合作,組織專家帶領和指導學生科技骨干進行學術科研課題的選題和項目開發,幫助他們了解和熟悉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基本要求和運行機制。加強各層次、各學科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碩士生帶本科生,高年級帶領低年級,老師帶學生進行科研,讓學生主動參與高層次的科研交流,加快成長。
③以課外科技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學校需抽出專門經費資助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充分發揮團委、團總支、團支部的作用,以點帶面、層層開展活動。通過組織校園文化藝術節、科技活動月等多種活動,通過參加全國性的“挑戰杯”、數學建模、科技創新等大賽,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供了條件保障。
④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激發學生積極參加科技活動。
將課外科研實踐的成績作為評優、評獎學金,免試研究生的綜合考核中的重要指標,進行強化和細化,在第一課堂學習成績相當的條件下,優先考慮參與科研實踐獲獎同學。
4 如何體現綜合素質——建立德育素質檔案,促進大學生就業
結合大學生綜合素質手冊,需要素質拓展認證共分為幾個模塊,包括思想政治與道德素養、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科技學術與創新創業、文化藝術與身心發展等,在學生畢業時將根據認證內容頒發大學生素質拓展證書。為了確保經過認證的證書的真實性,實行班主任、輔導員、學工秘書三級評定、學院具體把關的認證體系。[4]
通過這張第三張證書驅動,促進人才的個性發展,對學生在道德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審美素質、勞動素質、能力素質、交際素質、外在素質等方面進行培養。
5 結論
德育教育檔案的實施,不僅實現了全過程育人的目標,還通過詳實記載大學四年德育履歷,引導學生行為習慣逐漸由他律變成自律,積極參與各種素質教育活動、集體活動和公益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這項創新也是學校適應時代的要求,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誠信行為,通過公開公正透明地記載學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實際情況,使用人單位能夠一目了然地了解學生在校接受德育教育的經歷和結果,較為客觀、全面地了解畢業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大學生就業。
參考文獻:
[1]李桂英.高校第二課堂與大學生素質培養[J].高教論壇,2008年1月.
[2]龐金玲,王艷明,李瑞洲.加強“第二課堂”建設,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3).
[3]張慧,吳生武.淺議大學綜合素質教育[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4,24(2).
[4]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811584537529199361.html.
[5]廖進,何曉瓊,王斌.大力開展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努力培養創新性人才[J].高教研究,2006年4月.
[6]孫麗姍.高校第二課堂建設與應用型人才培養[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茖W校學報,2011(01).
[7]張淑紅,石鴻彬,劉廷輝.試論高校第二課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
[8]彭巧胤,謝相勛.再論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的關系[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4).
[9]鄧映輝.抓好第二課堂建設 促進創新型人才培養[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02).
[10]徐涌金,鄭磊.大學生素質拓展教育的有效路徑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