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就現有的關于純粹性經濟損失的保護來說,其實在學界并沒有形成一個統一概念。就實踐來說,在各國的立法實踐中都還是一個模糊地帶。在我們國家來說,對于這個方面的研究則更加滯后。因此,如何界定純粹經濟損失?如何進行賠償與保護,正是世界各國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本文在對純粹性經濟損失做最基本的介紹之后,重點分析純粹經濟損失保護方面的研究現狀和成果、問題和建議。
關鍵詞 純粹經濟損失 保護 賠償 制度
作者簡介:胡瑞祺,河北工業大學化工學院本科。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3.330
一、引言
隨著社會不斷的加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和交往都變得復雜,侵權行為也變得復雜起來。比如說現在大量發生的關于純粹性經濟損失。我國對純粹經濟損失的研究起步比較晚,研究滯后。正是處于這種情況,我們更應該加大對純粹性經濟損失保護的研究。
二、純粹性經濟損失的概述
現在對這個研究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界定。就實踐上看,在各國的立法實踐中都還是一個模糊地帶。一些國家認為純粹性經濟損失如果予以賠償,帶來的可能會是訴訟的泛濫。而有一些國家在立法中對其完全忽視,將純粹經濟損失同其他損失一樣對待。在我們國家,這方面的研究則更為滯后。
在立法中對純粹性經濟損失進行明確規定的,《瑞典賠償法》:“根據本法,純粹金錢上損失是一種在任何方面都與對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害沒有關聯的經濟損失。”有德國學者將純粹經濟損失定義為:指某人整體經濟狀況的變壞(失去利潤、財產價值的稀釋等),但不是直接基于某人人身傷害或某一特定財產損害發生的后果。對于以上的這些定義,用我們自己的理解,可以將純粹經濟損失界定為。“不與人的人身體傷害或者財產損害相聯系而產生的損失”。它完全是一種經濟上的損失,而不是人身或者任何精神上的。
三、純粹性經濟損失的類型
根據純經濟上損失發生形態不同,可將其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一) 直接引起的純經濟上損失
這類型純經濟損失多發生在不實陳述案、遺囑案中。在這些案件里,就像上述對純粹性經濟損失的界定,它不與人身或者有形財產聯系,而是一種單純的經濟上遭受。
(二)并存的純經濟上損失
這種類型的純粹性經濟損失包含兩種情況。一是因有形財產受到侵犯從而引起直接的損失。二是在經濟受到間接的損失情況下,但不是由于直接的財產遭受的損失時構成的,而僅僅是因為經濟損失而構成的純經濟上損失。
(三)關聯經濟損失
這類型經濟損失常發生的情況是,被告給第三人造成人身或財產損害而使原告受有損失。比如說高速公路上堵車,其他的車輛只能繞更遠的道路而走其他路線。
四、我國有關純粹性經濟損失的研究
中國內地并不屬于英美法系或者是大陸法系,而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系。但是在法律概念和法律制度構成上仍然沿用的是清末制度的傳統,有典型的大陸法系特色,盡管在概念體系上更偏重德國法,然而在1980年代的大規模法制建設中,我國也借鑒了不少英美法系的法律制度,法律構成有著混合法的特點。基于這一特點,那么對于處理純粹經經濟損失上的問題必然或多或少的都會涉及到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處理模式。
(一)我國民法通則對純經濟上損失賠償的處理模式
對于我國大陸對純經濟上損失賠償的處理途徑,在《純經濟上損失賠償制度研究》中闡述:我國大陸民法中賠償純經濟上的損失也主要是以合同法來規定。我國尚未制定統一的民法典,而只有《民法通則》,除此之外還制定了《合同法》和《侵權責任法》。
1.《民法通則》在第111條和第112條規定了違約責任,但并沒有區分違約形態。第112條規定了違約責任的損害賠償責任,“當事人一方違反合同的賠償責任,應當相當于另一方因此而受到的損害”。
2.《合同法》中規定的違約責任:相比較沒有進行任何具體區分違約形態的《民法通則》,《合同法》規定了四種違約形態:遲延履行、預期違約、履行不能和不完全履行。
(二)《民法通則》對純經濟上損失賠償原則
我國對純粹經濟損失的處理原則是,以不賠償為原則,賠償為例外。因為純粹性經濟損失的牽扯范圍很廣,所以如果一律加以賠償會加大法院的承受力度。但是如果說對所有的純粹性經濟損失都不予以賠償的話,那么必然會損害司法權威,所以在特殊情況下我們還是要予以賠償的。
1.在《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的規定中我們可以認為對純粹經濟損失予以賠償。該款規定:“公民、法人由于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的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這一條規定對權利明確的列舉式規定。我們可以看作在《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規定中也沒有明確的排除對純粹經濟損失的救濟。也正是基于此,后來在我國的相關法律、司法解釋中出現了以純粹性經濟損失為核心的損害賠償的請求,并且這些請求也得到了支持。
2.那么我們說需要得到賠償的典型案例就是在“不實稱述”當中。在這樣的案件中,因為對他人發布的一些信息的信任而行動了,但是卻因為信息內容偏頗遭受了損失。這些損失從本質上來說,也可以看成是純粹經濟損失。那么這樣的損失是要予以賠償的。就我們國家來說,涉及到“不實陳述案件”的需要獲得賠償的主要有,律師或者注冊會計師等專家不實陳述造成他人的財產損失;以及在證券市場中,相關的主體因為不實陳述給受害人帶來的經濟上的損失。
五、完善對純粹性經濟損失的賠償
關于對純粹性經濟損失是否應該予以賠償一直沒有得到統一的結論。侵權責任法在沒有頒布實施前,我國有關侵權責任的規定主要集中體現在《民法通則》中。《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侵害他人財產、人身”指的僅僅是人身或者是有形的財產的損害。當侵權責任法實施以后,第2條第1款用“民事法益”對遭受的損失予以賠償,著就試可以獲得賠償的法益范圍得到了擴展。那么當然我們認為就可以包括純粹經濟損失。侵權責任法并沒有嚴格的區分它的保護的法益范圍,也沒有為純粹性經濟損失可以獲得救濟設定前提的條件。純經濟上的損失我們認為還是能夠得到救濟的。但是,因為純粹性經濟損失的特殊性,如果對純粹經濟損失進行無限制的賠償,就必然會引發訴訟洪閘,浪費司法資源。所以要預防加害人在不特定的時間對不特定的人承擔不特定的責任,防止打開訴訟泛濫的閘門。因為純粹性經濟損失是不與實體性損失相聯系的損失,其無形性、不確定性等特征決定了作出賠償與否的抉擇的艱難,人們要對這些信息作出充分的衡量處理結果。所以不能對所有的純粹性經濟損失都予以賠償,而是要加以限制的進行賠償。對于純粹性經濟損失的完善和控制應該是通過責任構成要件來完成。
成立侵權責任,是有五個方面的內容的。它包括加害行為、損害結果、加害人過錯和加害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在造成純粹性經濟損失的情況下,加害人的行為一般來說具有一定間接性。受害人遭受的損失是由于信賴可以實現的經濟關系因為加害人的加害行為導致里利益的損失。在純粹經經濟損失案中,因為是無形的經濟損失,損失發生大部分是因為加害人的“不作為”所造成的。
損害結果可以是已經發生的損害,同樣也包括未來確定的要發生的損失。之前一直都說,在純粹性經濟損失上的損害結果是一種無形的不確定的損失。
侵權法上的過錯更多的強調是主觀上的有責性。在純粹性經濟損失中,侵害人在造成了純粹性經濟損失時,可以認為他的行為因為缺乏一定的主義義務從而導致了純粹性經濟損失的發生。也就是說在主觀上侵權人沒有對受害人的經濟利益做到足夠的重視,從而導致了損失的發生。隨著侵權責任法的實施以及司法實踐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對過錯性主觀判斷標準的抽象性及復雜性,于是發展出對過錯的新的判斷標準。也就是在界定對錯的標準上,保持更加客觀實在的標準,而且這種標準是客觀、外在的、可被人們所感知的。在對純粹性經濟損失進行賠償時,我國也可以借助這樣的方式,采取能夠被人們所感知的客觀行為標準。
純粹性經濟損失是否可以得到賠償一直以來爭論的焦點在易發生訴訟泛濫和責任限制。因果關系可以是或是控制賠償范圍的一個工具。因為我國的《侵權責任法》對保護客體的界定是“民事權益”。當然,我們說對純粹性經濟損失加以保護的同時也必然對它要進行一定的限制。對純粹性經濟損失進行保護是必然的趨勢,但是為了維護社會必要的自由行動,并不是所有的純粹性經濟損失都能得到救濟。在司法實踐中,要首先確定加害行為與遭受的純粹性經濟損失之間是否具有客觀上的聯系,然后要按照事實因果關系和法律因果關系這樣的兩分模式加以判斷。只有當具備了事實上的因果關系后,才可以再考量并且決定法律上的相關因素對這一損失是否應該獲得賠償。這也是為我國致力于完善純粹性經濟損失的研究提供一個理論的方向。
六、結語
純粹性經濟損失對市場化的中國來說并不陌生,市場的擴大,人們交往的密切使得純粹性經濟損失大量發生。對它進行保護是各國的趨勢,但是由于它是十分復雜的問題,解決起來也頗為麻煩。中國法可以借鑒外國的先進立法和經典判例,再結合自己的實際來解決這樣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不斷促進我國的法律事業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浩、袁松.《侵權責任法》視野下的純粹經濟損失問題研究.天津法學.2011(4).
[2][美]弗農·瓦倫尼·帕默爾著.張小義、鐘洪明譯.歐洲法中的純粹經濟損失(第二冊).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3][德]克雷斯蒂安·馮·巴爾著.焦美華譯.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4]王澤鑒.挖斷電纜的民事責任:經濟上損失的賠償.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5]李昊.純粹經濟上損失賠償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6]張湘蘭、朱強.論純經濟損失的侵權責任——從歐洲比較法展開.時代法學,2004(5).
[7]張明安.過錯侵權責任制度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8]楊雪飛.反射型純粹經濟損失的賠償問題.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3).
[9]吳文靜.純粹經濟損失法律救濟研究.上海交通大學法律碩士學位論文.2013.
[10]朱曉峰.論侵權法律實踐中純粹經濟損失及其救濟.中山大學法律評論.2013(1).
[11][德]羅伯特·霍恩、海因·克茨著.楚建譯.德國民商法導論.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