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萬坤
摘 要:沒有了與客觀實物的感知,就沒有了對話與交流;沒有了對話與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本身就是一種感知與對話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對客觀實物的感知,通過與客觀世界對話、與他人對話、與自我對話,并且通過這種對話形成一種活動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交流學習。
關鍵詞: 感知;交流;類比;結論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2-022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2.141
本節是甘肅省張掖市第九屆優質課評選活動中的一節課,內容是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教科書人教A版《數學》(必修2)第一章第一節第一課時“空間幾何體的結構”。
一、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活動1: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結合生活中常見物體的圖片,抽象出空間幾何體的概念。教師展示具有柱、錐、臺、球結構特征的空間物體圖片,并引導學生對圖片進行分類。
問題1:這些物體具有怎樣的形狀?日常生活中我們把這些物體的形狀叫什么?你能對它們進行分類嗎?依據是什么?
【點評】這一環節的設計,通過觀察大量經典建筑物的圖片,讓學生有一種放眼世界的胸懷,體會到數學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并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通過具體的實物圖片及實物模型的觀察、比較、分類,抽象概括出多面體和旋轉體的定義。
(二)探究新知、感知概念
活動2:探究棱柱的結構特征
問題2:請同學們觀察屏幕上的實物多面體,發現它們有何特征呢?
【點評】通過對實物的觀察、比較、分析,師生共同總結出棱柱的結構特征,得出棱柱及其相關定義,并總結出通過線和面對幾何體進行分析的探究方法,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
活動3:探究棱錐、棱臺的結構特征
要求:請同學們根據剛才空間幾何體的分類,結合屏幕上的實物模型,仿照探究柱體結構特征的方法,探究下列幾何圖形的結構特征。
教師通過幾何畫板演示通過截取棱錐得到棱臺的形成過程,學生觀察歸納,總結棱臺的結構特征,形成概念。
【點評】學生通過類比棱柱結構特征的探究方法,探究棱錐的結構特征,培養學生認知遷移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體煉結論能力。
活動4:探究圓柱、圓錐、圓臺、球體的結構特征
讓學生觀察實物模型,通過類比棱柱、棱錐、棱臺的研究方法,總結出圓柱、圓錐和圓臺的定義、結構特征和表示方法。
【點評】這一環節的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動畫演示,自己總結、概括、抽象、歸納出圓柱、圓錐、圓臺的定義、結構特征和表示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問題能力。
(三)典例探究、深化概念
通過兩道例題及問題,讓學生深入理解和完善幾何體的概念,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棱柱、棱錐的概念的理解。
(四)設置探究、感悟哲學
活動5:探究臺體、柱體與錐體之間的關系
問題:棱臺與棱柱、棱錐都是多面體,它們在結構上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三者的關系如何?當底面發生變化時,它們能否互相轉化?教師進一步追問:圓臺、圓柱與圓錐之間也有類似的關系嗎?
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給出幾何畫板課件進行演示,驗證學生回答并強調這種變化關系也滲透了的哲學思想即:由量變到質變。
【點評】一是引導學生用運動、變化、聯系的觀點看待我們所研究的柱體、錐體和臺體之間的關系,二是在直觀感知方式的基礎上,適當進行一些合情推理、思辨論證,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三是滲透了人文主義精神的教育理念。
(五)小結深化、建構認知
要求:讓學生充分討論并發表自己的意見,師生共同交流、總結后用多媒體課件給出總結框圖。
【點評】小結歸納不僅僅是對知識的簡單羅列,更是完善知識結構,概況知識體系的一種手段。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從學習的過程、知識、方法、等方面歸納。
(六)作業布置、鞏固知識
二、教學理念的設計
立體幾何初步是幾何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課程改動較大的內容之一,新課程從對空間幾何體的整體觀察入手,再研究組成空間幾何體的點、直線和平面。這種安排降低了立體幾何學習的門檻,強調幾何直觀,淡化幾何論證?!翱臻g幾何體的結構”是立體幾何課程的重要內容,根據新課程的要求,這一部分的教學,就是加強幾何直觀的教學,適當進行思辨論證,引入合情推理?;谶@樣的要求,這一節課的設計,以注重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實物感知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合情歸納能力為教學理念。
三、教材特點的分析
(一)教材所處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空間幾何體的結構”選自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教科書人教A版《數學》(必修2)第一章第一節,是新課程立體幾何部分的起始課程。本節內容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空間與圖形”已有所涉及,但要求不同,區別在于學習的深度和概括程度。在教學時,授課者領會新課標的意圖,加強幾何直觀能力的訓練,在引導學生直觀感受空間幾何體結構特征的同時,教會學生學會類比,學會推理,學會說理。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已經認知了一些具體的空間幾何體,比如正方體、長方體、圓柱、圓錐和球體等,能從具體的物體抽象出相應的幾何體模型,但沒有學習柱體、錐體的定義,只停留在“看”的層面。本節課對它們的研究更為深入,給出了它們的結構特征。在本課中,通過觀察實物感知出空間圖形是容易的,但要上升到用數學語言定義空間圖形就比較困難。
四、教法與學法分析
讓學生通過直觀感知空間物體,從實物中概況出柱、錐、臺、球的幾何結構特征;使學生感受空間幾何體存在于現實生活周圍,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針對本節課知識抽象、思維能力要求高的特點,授課者采用的教法是直觀感知教學法、動手實踐發現法和誘思探究教學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本課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始終貫徹“感知——交流—— 類比——結論”這一思想,每一個結論的得出,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經過生生、師生的對話。讓學生在發現中獲取,在創造中學習,在成功中升華。
參考文獻:
[1] 李建標,吳建洪.快樂地學習立體幾何——從《空間幾何體的結構》開始[J].中學數學,2010(2);29-33.
[2] 陳華.高中數學立體幾何的教學心得[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3(1):266-267.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10(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