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艷蘭
摘 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它能使教學由靜態變動態、由抽象變具體,多媒體可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降低學生學習知識的難度,較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出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讓課堂流光溢彩,真正成為學生放飛心靈的天空。
關鍵詞:多媒體;小學數學;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2-016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2.106
一、用多媒體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學生動手操作
新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并提出數學問題。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挖掘數學知識的內涵,就要聯系生活中實際,教師要緊扣教材內容,去采集生活中的數學實例,服務于課堂教學。因此,在教學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的變形、閃爍、移動等功能,使學生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輕松地接受知識。例如 ,在教授一年級認識“鐘表”的知識時,我應用多媒體出示動態的鐘面,問鐘面上有什么? 學生說有數字、時針和分針,這時我讓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分別閃爍起來后,繼續啟發:“哪個是時針?哪個是分針呢?”這時,我操作不同顏色的“針”,讓學生清楚紅色且較長的是分針,黑色且較短的是時針,并且告訴他們當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數字幾時就是幾點。然后讓學生充分動手,分別撥出起床、上學、吃飯、睡覺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時間。這樣通過多媒體演示,讓初步接觸鐘表的一年級學生輕松認識了鐘表,從而極大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充分喚起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還打造了高效課堂。
二、利用多媒體培養學生的思維和運用能力
學生的生活與學習是密切相關的,學習的內容是來自于生活,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靈活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從而提高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生活化情境的創設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它可以為學生提供展開豐富想象的機會,以開發其創新潛能。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直觀,形式活潑多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如在教學“上、下、前、后”時,為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要求學生先整體觀察主題圖,然后一邊觀察一邊用“上”或“下”描述圖中貨車、火車、輪船的相對位置。使學生一方面能親身體驗生活和學習環境中的空間方位,另一方面又能體會到空間方位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對主題圖進行觀察和描述之后,學生又用“上、下”說說講臺上擺放的物品的位置關系,然后放手讓學生動手擺學習用品,并且用“上、下、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使知識得到了進一步強化。
三、利用多媒體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
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需要的事物或者資料錄入以圖片、聲音、視頻的方式向學生展示出來,教師通過用多媒體給學生們演示一些難以理解的數學知識,將其變得形象化,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識。例如,在教學“加法”時,我充分運用多媒體,演示:美麗的森林里,三只松鼠在四處活動,然后又“跳來”兩只松鼠,問:現在一共有幾只松鼠?學生齊聲回答有5只,然后引導得出3加2等于5。在教學“減法”時,我同樣運用多媒體演示:荷葉上原來有4只青蛙,1只青蛙“撲通”跳到水里。問:荷葉上還有幾只青蛙?學生齊聲回答有3只,然后引導得出4減1等于3。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多媒體教學是小學數學改革和創新的必然要求,對提高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效果極具意義。
四、利用多媒體完善學生的數學知識結構
多媒體的使用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是需要教師明白的是,多媒體教學只是一種輔助性教學手段,并不能完代替其他的教學方式,教師也不能為了使用多媒體而使用多媒體,甚至對多媒體產生依賴性,這樣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情況,靈活使用多媒體,將這一教學手段和其他教學手段結合起來,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如,在“8加幾”的教學中, “湊十法”是本課的內容重點,因此,我將這種計算方法與多媒體教學有效融合,利用多媒體先向學生展示兩個圓圈,左邊的圈里有8個三角形,右邊的圓圈里有5個三角形,問:一共有幾個三角形?然后讓學生自主列出算式的同時,利用多媒體的動畫功能,從右邊的圓圈里拿出2個三角形移到左邊的圓圈里去,使得左邊的圓圈里剛好湊夠十個三角形,引出“湊十法”的計算方法。教師再用專用術語進行講解,告訴大家和課程內容有關的數學知識的奧秘。以這樣的教法,把學生們陌生的知識用熟悉的事物演示出來,降低他們理解數學知識的難度,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五、利用多媒體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數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增設疑問,巧設懸念,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激發求知欲,使之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由被動變為主動,進而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時,大屏幕上先出現小棒,兩捆(每捆10“根”)和三根怎樣減去八根,多媒體出現畫面 :先把一捆小棒拆開,然后和三根小棒和在一起,湊成13“根”,然后去掉八根小棒,等于15根小棒。老師邊演示邊說,讓學生親眼目睹這個過程,認識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的關鍵就是:個位不夠“減”的時候要向前一位借一。在一系列的動態演示過程中,老師還可以反復操作,從而得到正確結論,學會知識,完成教學任務。這一環節,借助多媒體的色彩、閃爍、聲音、動畫演示,不僅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表象,促進知識由具體到抽象的轉化,啟發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使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是發展的必然,多媒體教學手段以期動靜結合,試聽兼備的特點極大地激發了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但是我們要認清多媒體輔助教學這一特點,要科學使用,靈活安排,不能本末倒置,產生不良的教學效果。只有讓它恰如其分地為教學服務,才是我們教學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 陳燕.小學數學課堂多媒體應用例談[J].文理導航,2010(19):77.
[2] 李艷華.例談多媒體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20):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