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琴
摘 要:在小學生成長過程中,多種因素都會對其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導致其在課堂上表現出不同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自卑、厭學等心理狀態的客觀存在,是“學困生”存在的重要因素。要從學困生心理問題的具體表現入手,對其成因進行系統的分析和討論,從而有針對性地制定政策,通過科學的評價和引導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信心,消除不良學習習慣。
關鍵詞:小學教學;學困生;心理問題;情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2-007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2.045
一 、小學“學困生”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形式
(一)自卑情緒和失落感明顯
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學習成績始終是評價一個學生好壞的重要標準,而“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由于自身接受能力較差等因素的影響而無法取得理想的成績,長此以往將會產生明顯的自卑情緒,不僅在和同學的溝通和交流中倍感不適,同時也容易在生活中形成失落感。這是當前小學階段“學困生”的普遍特點。
(二)學習積極性嚴重不足
在之前的課堂學習過程中,“學困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再加上家長的責罵以及教師的錯誤引導,往往會不同程度地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態度,從而影響其學習積極性的提升。“習得性無助”的問題在小學“學困生”群體中的表現尤為明顯。
(三)意志力和自控能力低
對于小學生來說,所處年齡段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著自身鮮明的特點,意志力本來就不是小學階段學生的長項。而對于“學困生”來說,意志力明顯低于其他學生,同時在自控能力方面也同樣存在一定的問題。
我們必須認識到,小學階段的學習,對于學生的終身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學困生”問題的有效解決,也同樣是當前階段我們所開展的素質教育應有的題中之意。我們必須從“學困生”的實際心理狀況入手,提供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幫助他們擺脫“學困生”的帽子,從而健康地發展。
二、小學“學困生”心理問題的成因
(一)學生自身因素
在小學階段的學習過程中,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這是非常正常的。智力因素在小學階段表現得尤為明顯,因為有些學生的智力發育會稍微晚一些,而有些則相對較早。學生自身差異的存在,必然導致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有著不同的表現。而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障礙、理解能力較差,也同樣是可以理解的情況。
我們必須認識到,“學困生”的存在,可能和其思維方式、行為習慣以及理解能力有關。一方面,部分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足夠的溝通和交流,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同樣難以對教師言語做出及時的反應。而另一方面,小學學習過程對于學生的思考能力、學習方式方法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但是部分學生對過程缺乏理解,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這就導致學困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夠取得和其他同學相同的成果。除此之外,學生自身因素還包括其學習的習慣和態度,部分學生在進入小學階段之前,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在性格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缺乏克服困難的決心和意志。
(二)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原因
家庭和社會始終是學生成長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學習環境。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網絡游戲、手機游戲開始成為小學生的“新寵”,他們往往沉浸于游戲而不能自拔。同時,家庭環境的惡化也同樣是導致小學“學困生”出現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如家長離異、 漠視對學生的教育等,都會導致學生心理上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
(三)教師的原因
教師也同樣是導致當前小學“學困生”出現一系列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部分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過分地強調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對學生情感的培養。當學生在情感上出現問題的時候,不是想著怎么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而是采用批評等手段加以抑制。除此之外,在面對一些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的時候,有的教師不能擺正自身的地位,不僅不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快感,反而帶給他們無盡的挫折感,這顯然對學生的心理成長和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三、小學“學困生”心理問題的梳理對策
(一)激發“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他們改掉不良學習習慣
我們必須認識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依靠后天的培養而逐步形成的。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如果我們教師能夠從其心理特征出發,對其加以針對性的引導,無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針對小學“學困生”來說,激發和培養其學習興趣,最為關鍵的是要幫助他們找到學習的正確方法,并從中體會到成功感。例如,在開展 “平均分食物”這一課程的教學實踐活動的時候,我就對那些平時表現較為一般的學生給予了特殊的“照顧”,讓他們在講臺上用實物來為班級上的其他同學展示這一課程的內容。通過這種方式,“學困生”由于在課前已經進行了大量準備,所以可以重新找回學習的興趣。
(二)改變評價方式,與學生拉近距離
部分小學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往往會對“學困生”產生反感的心理,因此會頻繁地對其進行批評。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批評并不能真正意義上解決“學困生”所面臨的問題,反而會導致其在長期的批評之下產生嚴重的自卑感。這就要求我們在開展教學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改變我們的評價方式,真正意義上的認識到學生的閃光點。
同時,我們還要積極主動地和學生之間進行深入的溝通和交流。通過和學生之間就他們所感興趣的話題的交流,及時地掌握其心理動態,并為其提供針對性的幫助和輔導,從而讓他們逐步地走出心理陰影,重新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
(三)愛心傾注,消除逆反心理
我們必須認識到,只有真正意義上地愛學生,才能夠感動他們幼小的心靈,從而幫助他們走出困境。而對于“學困生”來說,教師所關注的愛和溫暖,正是促使他們“親其師,信其道”的重要基礎,也同樣是當前“學困生”逆反心理的重要消除工具,理應得到我們的重視和肯定。
總而言之,“學困生”的轉化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要以真摯的愛心、科學的教育方法,不斷地幫助他們樹立起在課堂上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閃光點。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每個學生都能抬起頭來做人,達到我們“教書育人” 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康宏東.學會“心理按摩”消除“心理疲勞”[J].教學與管理,2002(19):45.
[2] 陳栩,郭斯萍.國外學習困難學生研究綜述[J].教育科學研究,2006(6):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