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莉麗
摘 要:高效課堂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簡單說,就是學生聽得懂,學得會,記得牢。數學教學目標在課堂中完成。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如何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呢? 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個人看法與同行們商榷。
一、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
新課程標準提出了 “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一個好的問題情境,能吸引學生的身心,讓學生主動關注學習的內容;能喚起學生的學習經驗,為學習新知拋磚引玉;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思考。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有了新的變化,教師都樂于去創設情境開展教學,這確實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然而,有些課創設的問題情境復雜、牽強附會,學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課堂教學流程舒緩有余而緊湊不足,教學效果不高。所以,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一定要考慮到情境創設的高效性。那么,如何去創設高效的問題情境呢?
1.問題要有趣味性
將問題置于生動有趣的情境中,使學生的認知因素與情感因素共同參與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來,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輕松的發展。問題情境的呈現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做出適當的選擇:小學低、中年級學生比較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中、高年級的學生對“有用、有挑戰性”的任務感興趣。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可以從生活中的具體事實或有趣現象引出問題;從情節生動的童話和故事情節引出問題;從游戲活動中引出問題;從直觀演示或實際操作引出問題;從知識的實際應用引出問題;從新舊知識的矛盾引出問題等,讓學生在生動具體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分數的認識”時,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一分鐘能寫25五個字,我已經寫了11個,怎樣表示?”學生很有興趣,我因勢利導,引出教學內容。
2.問題要有真實性
根據數學學習“生活化”的原則,構建真實的問題情境,有助于學生發現那些對他們個人來說是真實的挑戰,從而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尤其對于年齡較小的學生,問題必須是真實的或者能夠想象的,這樣才能真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真實的問題”是指必須與學生生活直接相關的問題。
3.問題要有思考性
創設問題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思考。設計的問題必須要有思考性,要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間。
4.問題要有針對性
學習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得對的理解,掌握有關的知識,并形成思考的能力。因而,問題的設計必須要有針對性,緊扣本學科學習內容。一方面,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教材內容的“內涵”及其相互關系,抓住其核心和相關的問題。另一方面,要注意為學生提供一些知識的“原型”問題,讓學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二、組織有效的探究活動
探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和課堂集體教學的環境中進行的,是學生自己探索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但要在課堂有效的時間與空間里有效地開展探究性學習,教師的組織尤其重要。在探究活動過程中,要體現“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精講點撥、有效訓練”四個環節。具體做法是:
1.創設良好的探究情境
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往往起源于新穎的問題、情境或材料,因此,在課堂學習中,教師應盡量為學生營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幫助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通過解決一些相對復雜而靈活的挑戰性問題來學習。如在五年級下冊“圖形變換”時,讓學生結合坐轉轉椅情境的感覺,初步感知旋轉,從而理解旋轉的三要素(中心、方向、角度)和實質(改變方位,不改變物體的形狀和大?。?,使課堂效率大大提高。
2.靈活采用探究的形式
探究形式通常有學生個人獨立探究、學生臨時以自愿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體探究等。課堂上,可根據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種形式,也可以幾種方式交叉進行,使探究活動更加深入充分。多利用探究形式啟發學生去學習、去思考、去發現、去應用數學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熱情地參與學生的探究
教師的參與是對學生莫大的支持與鼓勵,教師的熱情對學生有強烈的感染力,它能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和探究熱情,促進學生主動探究。
三、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被越來越多地引入課堂。小組合作學習體現了“與人合作”,并與同伴交流思想的過程和結果,不但充分地體現教學的民主,也給予學生更多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相互交流的機會,是學生取長補短、展現個性的舞臺,因而,在新課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課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組討論式的合作學習。但是我們有些教師卻把它演繹成為課堂教學中的“點綴”,成了形式和走過場的“合坐”。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呢?
首先,教師要明確提出的問題有沒有合作的必要。對于那些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問題,就不需安排合作學習。只有那些學生單獨不能解決的、并能最大限度發揮學生之間優勢互補的問題,才是有價值的合作,是為了學生發展的有效合作。
其次,在具體操作中教師至少應注意:①分工明確。讓每一個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都有事可做,使每人在小組學習中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讓人人都成為小組學習的主人。②建立機制。必須有意識的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讓每個成員感到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小組的學習結果,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尊重別人的意見,從而使組內出現“互動、互助、互勉、互進”的局面。③適時引導。合作過程中學生活動相對分散,干擾因素相對增多,教師要成為學習小組的一員,參與學習活動,并通過提示、點撥、引導等形式,保證合作為提高課堂效率服務。
教學實踐證明,只有真正實現了高效課堂教學,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才不會是一句空話,才會落實到實處。學生對于學習數學,才會樂學、好學、自主地學、創造性地學。因此,高效課堂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教學模式。高效課堂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也是一種教學實踐模式。我們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發更多教師對這一問題的關注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