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麗
摘 要:在兩漢時期,讀書人群涵蓋了上起帝王諸侯,下至官僚百姓的各個社會階層。在讀書方法方面,漢代人重視研讀經書與博覽群書相結合,并注意師從名師,多方游學。通過讀書,不僅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官僚隊伍,還很好地引導了社會風氣,有著寶貴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漢代;讀書人群;讀書方法
中圖分類號:K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2-023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2.150
中國自古就有重視讀書的傳統,孔子曾說自己讀書學習達到了“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地步。到了漢代,出于對秦始皇焚書的一種反彈,讀書逐漸成為一種風氣,首先表現為讀書人群非常廣泛。
一、西漢讀書人群涵蓋了社會各個階層
西漢時期,上自皇帝諸王、公卿百官,下至普通百姓,喜愛讀書者屢屢見諸史冊。從帝王來看,高祖劉邦盡管舉止粗鄙,但也并非毫無才學,青年時代亦有讀書求學經歷,“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武帝時樹立了儒學的獨尊地位,并設置《五經》博士。從昭帝開始,西漢帝王的讀書之風轉盛。昭帝飽讀經書,他曾在詔書中稱自己 “夙興夜寐,修古帝王之事,通《保傅傳》《孝經》《論語》《尚書》”。武帝曾孫宣帝年幼時被張賀收養,壯年“受《詩》于東海澓中翁”。霍光在舉薦他時也說其“師受《詩》《論語》《孝經》”。宣帝繼位后非常重視經書的傳授,多次“詔諸儒講《五經》同異”元帝也喜歡讀書,班固贊曰:“臣外祖兄弟為元帝侍中,語臣曰元帝多材藝,善史書。……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貢、薛、迭為宰相”。成帝“壯好經書,寬博謹慎”。哀帝為元帝庶孫,“長好文辭法律”,元延四年入朝,成帝“令誦《詩》,通習,能說”。
皇室諸王中也有不少愛讀書者,如梁懷王劉揖是文帝少子,“好《詩》《書》,帝愛之,異于他子”。河間獻王劉德在孝景前二年立,他不僅喜愛讀書,還喜歡藏書。他斥巨資多方搜集圖書,“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得書數量與朝廷相當。
諸王中還出現了幾代人都喜歡讀書的情況。楚元王劉交“好書,多材藝”。其后代辟強“亦好讀《詩》,能屬文。武帝時,以宗室子隨二千石論議,冠諸宗室。清靜少欲,常以書自娛,不肯仕”。劉向作為楚元王交的后代,也整理圖書,編著目錄,有著很高的文學水平,并著有《列女傳》,他非常好學, “專積思于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或不寐達旦”。劉向的兒子劉歆也精通書籍,“少以通《詩》《書》,能屬文”“諸子、詩賦、數術、方技,無所不究”。哀帝即位后,劉歆“乃集六藝群書,種別為《七略》”。《七略》為中國第一部目錄學著作。
官員中的讀書者更是多見,如前述韋賢、匡衡等宰相都是因讀書而做官的。即便是一些軍閥,也喜歡讀書。如兩漢之際,隗囂割據一方,起兵時,“崔、廣等以為舉事宜立主以一眾心,咸謂囂素有名,好經書,遂共推為上將軍”。
二、東漢讀書人群的新變化
與西漢相比,東漢的帝王大多喜歡讀書,不乏師從名儒者。東漢光武帝劉秀年輕時就好學,“王莽天鳳中,乃之長安,受《尚書》,略通大義”。《東觀記》曰:“受《尚書》于中大夫廬江許子威”。明帝劉莊“師事博士桓榮,學通《尚書》”。安帝劉祜,“年十歲,好學《史書》,和帝稱之,數見禁中”。
東漢皇帝不僅自己喜愛讀書,也倡導臣下讀書。光武帝“愛好經術,未及下車,而先訪儒雅,采求闕文,補綴漏逸”,又“立《五經》博士,各以家法教授”。章帝“雅好文章”,班固當時很受欣賞,他“數入讀書禁中,或連日繼夜”。由于重視讀書,東漢皇帝往往有著很高的學術造詣。
皇后酷愛讀書的情況在西漢較為罕見,“竇太后好《老子》書,召轅固生問《老子》書”。到了東漢,皇后愛讀書者屢見史冊。
東漢諸王喜歡讀書的也不在少數,沛獻王劉輔“矜嚴有法度,好經書,善說《京氏易》《教經》《論語》傳及圖讖,作《五經論》,時號之曰《沛王通論》”。明帝時,濟南安王劉香“篤行,好經書”。東平憲王蒼“少好經書,雅有智思”。
東漢的一些大將也喜歡讀書,較之西漢是一個明顯的變化。如賈復“少好學,習《尚書》”。耿秉“博通書記,能說《司馬兵法》,尤好將帥之略”。竇固“好覽書傳,喜兵法,貴顯用事”。班超是班彪少子,“有口辯,而涉獵書傳”。
三、漢代人的讀書方法及讀書的社會影響
漢代喜歡讀書,其讀書方法也值得探討,既有個體差異,也有共同特點。
精讀研習和博覽群書都是學者的讀書方法。如西漢董仲舒在景帝時因研習《春秋》為博士,他下帷講誦,三年“不觀于舍園,其精如此”。武帝即位,為江都相。東漢高鳳“少為書生,家以農畝為業,而專精誦讀,晝夜不息”。博覽群書方面,東漢班固可稱楷模,他“博貫載籍,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陳敬王羨“博涉經書,有威嚴,與諸儒講論于白虎殿”。
與博覽群書相近,觀其大略則是政治家的讀書方法。漢末建安年間,諸葛亮與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等一起游學,三人務于精熟,而諸葛亮“獨觀其大略”,成為一代名相。博聞強識也是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只少數聰明人才能做到。如應奉“少聰明,自為童兒及長,凡所經履,莫不暗記。讀書五行并下”。王充 “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
游學與博覽群書相結合是漢代人讀書方法的共同特點,他們往往多方游學,向名師求學,前述諸葛亮、王充等人的讀書經歷都離不開游學。西漢陳平年輕時,哥哥伯常耕田,“縱平使游學”。蜀地嚴君平講授《老子》,楊雄“少時從游學,以而仕京師顯名”。東漢劉秀、鄧禹都曾在年輕時到京師游學,“時光武亦游學京師,禹年雖幼,而見光武知非常人,遂相親附”。名醫華佗曾“游學徐土,兼通數經”。兩漢游學的事例比比皆是,不再贅舉。
漢代人的讀書之風培養了高素質的官僚隊伍,西漢張竦曾任丹陽太守,他為官清廉,“居貧,無賓客,時時好事者從之質疑問事,論道經書而已”。東漢崔寔母劉氏有“母儀淑德,博覽書傳”,崔寔在五原為官期間,其母常訓以臨民之政,“寔之善績,母有其助焉”。東漢末年,正直的士大夫們激揚名聲,敢于同宦官專權的黑暗政治作斗爭,與讀書造就的高素質官僚隊伍不無關系。
此外,讀書風氣也倡導了良好的社會風俗。孫期“少為諸生,習《京氏易》《古文尚書》”。為孝養母親,他牧豕于大澤之中,“遠人從其學者,皆執經壟畔以追之,里落化其仁讓。黃巾賊起,過期里陌,相約不犯孫先生舍”。孫期通過讀書和育人,帶動了整個鄉里仁讓的風氣,即便是黃巾軍也不忍侵犯。召馴“少習《韓詩》,博通書傳,以志義聞,鄉里號之曰‘德行恂恂召伯春”,他通過讀書養德為鄉里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還有一些人,通過讀書與勞動相結合,自食其力,與世無爭,達到了獨善其身的境界。
當然,讀書需要有所選擇,否則容易誤入歧途。無論怎樣,漢代出現的全民讀書、講究讀書方法、讀好書的歷史經驗至今仍值得我們借鑒。
參考文獻:
[1] 楊柏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