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先飛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漸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從這段話中,我知道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創設情境的同時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環境,還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背景。情境創設教學與動手探究、合作交流及知識的滾固運用緊密相連。
課程改革最終發生在課堂上,教師的真功夫體現在課堂上,教與學的理論扎根在課堂上,而課堂是由一系列情境構成的。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心愿。創設教學情境也是激勵、喚醒、鼓舞的一種教學藝術。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如能把握教材,注意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便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以積極的態度主動探索,從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數學教學需要情境嗎?數學教學為什么要創設情境?諸如此類的問題很多,本人就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數學教學需要情境嗎
創設情境作為新課標所倡導的教學理念之一,以成為廣大一線教師的共識。針對過去專門訓練基本技能的傳統數學課,情境的出現確實給小學數學課堂帶來了積極的影響,許多數學課堂因為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情境,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原本枯燥的數學課也變得生動、富有吸引力。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在情境中學數學,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貼近生活去學數學,是最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可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是十分必要的。
二、數學教學需要怎樣的情境
1.創設的情境要生活化
新課標指出:“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學習鮮活的數學。” 這一理念對于脫離生活的數學而言是有針對性的。數學源于生活,也將服務于生活。生活正是數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源泉。小學數學教學的呈現形式必須從直接呈現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走出來。要緊扣生活,使數學生活化。良好的適當的生活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理解數學大有益處。如在認識人民幣時,創設一個小商店的情境,讓學生自己買東西和賣東西,在實際生活中認識人民幣,學會其用法。這樣把知識溶入到生活中,成為學生容易接受的教學情境,將會有利于新知識的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創設的情境要生動有趣
興趣是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的心理因素,學生對數學是否有興趣,直接影響到學生教學學習的效果,創設情境激趣,不僅在當前可以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學習輕松愉快,而且對學生的長遠發展將產生持續的影響。
低年級兒童更容易接受天真活潑、充滿童話色彩和幻想的心理情堍。如:在教學“6. 7、8減幾”時,創設了猴子掰玉米的故事:“一只聰明的小猴子,在田野里尋找食物,突然它發現了一片玉米地,可開心了。于是它掰了8個玉米,裝進袋子里就急忙往家跑。一邊跑一邊跳,不一會就到家了。可是,它打開袋子一看,咦!怎么只剩下一個玉米了?”由這個小故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初步感知減法意義,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到研究過程中。而中高年級學生更樂于接受自主合作、討論交流的情境。因此,創設情境時一定要注意,對于中高年級學生,教師應根據數學自身的魅力去設計一些生動有趣、富有挑戰性,激起他們好奇、好勝心理的情境,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3.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會思考
數學是鍛煉思維的體操,數學學科自身的系統性、抽象性決定良好的思維習慣是學好數學的先決條件。因此,在數學課上,應積極創設情境,誘發學生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逐漸形成正確的數學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充分發揮數學的形象性、趣味性、藝術性,積極創設問題情境,渲染氣氛,誘發學生的積極情感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產生主動參與的要求。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的面積》時,我神秘地問學生:“誰有辦法知道操場的面積?”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分組討論,各種各樣的方法和結果應運而生,這樣很輕松地引導學生得出了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中設置疑問,不是為了難住學生,而是要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和熱情,趣自主探索的動力,激發學生對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誘發學生探索思維的活動。
4.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善于學習
現代教學論指導下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課堂上要營造一種寬松的、適宜溝通的氣氛,教師要努力創設師生互愛、人人平等、教學民主、生生和諧的情感交融的教學氛圍。所以平時教學時,要關心每一位學生,使學生感到老師是可以交心的朋友,讓愛充滿整個課堂,學生之間形成了和諧友好、互助、競爭的良好關系。課上,也要努力為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通過互相討論、互相傾聽、互相合作,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情感的交流和思維的碰撞,學生更能將感情抒發出來。如:在學習“簡單的統計”時,設計這樣的情境:出示操場上踢足球、打籃球、打羽毛球等體育活動的場景;問:如果我們班要組織一次球類比賽,哪一類球類比賽最受同學們歡迎呢?請大家四人小組討論一下,幫助者師出出主意。交流并匯報。指出要了解哪一類球賽最受歡迎,先要了解每一位同學最喜歡的一種
球類活動是什么(收集數據),其次要看喜歡每種球類活動的人數有多少,看看哪種球類活動喜歡的人數最多(分類整理)……這樣,學生不僅認識了統計過程,而且還培養了統計的觀念。可見,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必須讓學生在熟悉的、感興趣的數學活動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使學生真正知道數學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一個好的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和參與動機,能使學生主動地融入問題中,積極地投入到自由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中,也能夠化解教學中的一些重難點。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重視情境創設,適時積極地創設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的引導下積極主動的從事探究性的學習活動。恰當地創設課堂情境,可使學生獲得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和興趣,體會數學與自然、社會、人類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構有價值的數學知識,獲得情感、能力、知識的全面發展。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只有創設密切聯系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體驗數學的價值和神奇,讓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探索數學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