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同愷
摘 要:非邏輯思維的重要性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然而對非邏輯思維的研究目前還處于很不成熟的階段,如何有效的提高非邏輯思維能力一直是個沒有很好解決的問題。本文試圖通過高中物理解題培養學生的非邏輯思維能力,并結合實例,提出了一些具體建議。
關鍵詞:非邏輯思維; 物理解題;想象;高中物理
非邏輯思維是相對于邏輯思維而言的,是指用通常的邏輯程序無法說明和解釋的那部分思維活動,主要有想象、聯想、直覺、靈感和逆向思維等表現形式。非邏輯思維是創新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創新過程中往往起著關鍵作用。科學史上許多真正的重大發現都離不開非邏輯思維。甚至有人認為,"科學發現是一個非邏輯思維過程"。非邏輯思維的重要作用已經為大多數人所認可。
然而,長期以來我們都高度重視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卻忽視了非邏輯思維。培養學生非邏輯思維能力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對于高中生來說,解題幾乎是學習物理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在解題中運用非邏輯思維,不僅很多時候可以簡單快捷的解決問題,而且可以突破常規,培養學生的非邏輯思維能力,開發學生的創造潛力,提高學生素質,使解題真正成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通過解題培養學生的非邏輯思維能力無疑是一條值得一試的途徑。下面從想象、聯想、直覺、靈感和逆向思維五個方面,分別通過舉例說明如何在高中物理解題中運用非邏輯思維,以培養學生的非邏輯思維能力。
一、發揮想象,變通思路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象,作為一種直觀的、形象的思維,是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在物理解題過程中,想象更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思維方式。
物理過程圖景想象就是經常要用到的一種想象。學生對題目所涉及的物理過程,在頭腦中必須有一幅清晰的圖景,才有可能著手解題。
例:從離地面高為h處有自由下落的甲物體,同時在它的正下方的地面上有乙物體以初速度 豎直上拋,要使兩物體在空中相碰,則做豎直上拋運動的物體的初速度 應滿足的條件是?(不計空氣阻力,兩物體均看作質點)若要乙物體在下落過程中與甲物體相碰,應滿足條件是?
該題以自由下落與豎直上拋的兩物體在空中相碰創設物理情景,涉及的可能物理過程圖景有:1.乙物體在上升過程中和甲物體對碰;2.乙物體上升到最高點后又下落,在下落過程中被甲物體追上,和甲物體發生碰撞;3.乙物體上升到最高點又下落,整個過程都沒有和甲物體相碰。
學生如果不能想象出這些物理過程圖景,就無法切入問題進行解答。明白這些物理過程圖景后,運用運動學的知識,就可以對題目進行解答了。
輔助性想象是物理解題過程中可能用到的另一種想象。這種想象比物理過程圖景想象更具有思維跳躍性,也更具有創造性。有些問題用常規的方法解答非常繁雜,適當輔助以想象之后就變得簡單明,可"想"而知。還有些問題按照常規的邏輯思維可能永遠都找不到解答的方法,就不妨大膽想象,說不定會柳暗花明。
二、直覺洞察,直擊結論
直覺思維是個體在面對問題時,以個體的整體知識結構為根據,不經過邏輯思維,而直接地、迅速地獲得結論的思維過程。直覺思維通常以跳躍的、概要的方式跳過邏輯程序,徑直指向最后的結論,從整體上對事物的性質、聯系作出結論性的判斷。科學史上很多重大發現和突破,都發端于直覺思維。愛因斯坦曾說:"物理學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通的基本定律,而通向這些定律并沒有邏輯的思路,只有通過那種以對經驗共鳴的理解為依據的直覺,才能得到這些定律。"
當問題的前景錯綜復雜、撲朔迷離的時候,敏銳的直覺往往能夠幫助研究者迅速鎖定目標,指明研究方向。在物理解題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進行直覺預測,不僅可以高效的解決問題,達到"一望而知"的效果,還可以堅定學生的直覺信念,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
例:有兩個金屬小球,固定在兩個位置上,現給兩個小球提供的總電量為Q. 問兩個小球的電量如何分配時兩球間的庫侖力最大?
對于這道題,很多學生可能先會想到當只有一個小球帶電時,兩球帶電量差異最大,庫侖力為零。至此,有些學生會直覺到兩球電量相等,即兩球帶電量差異最小時庫侖力最大,進而進行邏輯驗證。
"兩球帶電量差異最大,庫侖力為零"和"兩球帶電量差異最小時庫侖力最小"之間并無必然的邏輯關系。但這種直覺是非常可貴的,它直接從無數可能的結果中鎖定了目標,為嚴格的邏輯運算提供了積極的先導作用,使一個求解題變成了求證題。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直覺都是正確的,直覺質量的高低依賴于學生原有的經驗儲備和知識儲備,以及學生已具備的思維品質。只有正確的直覺才能促進問題的解決。于是,對直覺必須進行邏輯驗證或實踐檢驗。
三、靈感啟發,出奇制勝
靈感是指人們在問題面前調動全部智慧進行探索,使精神處于極度緊張狀態 ,再由某種偶然因素的激發 ,而對問題的解決突然產生富有創造性的思路。靈感思維具有很強的突發性和高度的思維跳躍性,其創造性是其他思維所無法比擬的。它往往能使問題的解決發生突破性的進展,對問題的解決起關鍵性作用。
人們在實踐中獲得大量感性認識,經過理性認識的加工處理形成信息儲存起來,以此來"誘導"靈感的發生。當信息儲存到一定程度,某一刺激就會引起靈感的爆發,從而加深對問題的認識和解決。在物理教學中,我們除了要使學生積累豐富的"信息",還要向學生提供必要的"刺激",以引起學生"靈感的爆發"。設計一些需要高度的思維跳躍性才能解決的習題,就能產生這樣的"刺激",從而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開發學生的創造性。
四、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1.形成正確的解題程序。無論是何種題型的物理習題,解題過程一般都要有以下幾個基本的環節:讀題、審題、情景、(對象)模型、規律、方程、求解討論。一些同學解題時習慣于讀題,找已知條件,找出要求的物理量,確定所用公式、定律,最后列出方程。其實用這種解題思路來解決物理問題是相當費時費力的。實踐證明,只有規范地按照解決一般物理問題固有的解題程序,或者按照物理解題的基本模式進行操作,才有助于增強自己思維的條理性,最終達到解題程序自動化,有效地提高解題能力的目的。
2.養成畫圖的習慣 。畫示意圖(力學中的受力圖、運動情景圖、v-t圖,電學中的電路圖,光學中的光路圖等)是解決物理問題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解答物理習題的一大法寶。示意圖能直觀清晰地展示物理情景,可將復雜的物理問題變得形象具體。畫示意圖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把握題意的思維過程,一條簡單的線段,一幅簡單的圖象,往往就是打開思路的金鑰匙,很多同學問老師問題,當老師畫出了示意圖時,待求問題往往也就迎刃而解便是明證。所以同學們從審題開始就應一邊讀題一邊畫圖,養成習慣,這是學好物理、做好物理習題的“秘笈”之一。
3.學會題后反思。學好物理貴在領悟和理解,重在掌握物理解題思想和方法。解完題后,不能只管答案的對錯,還應解后思考:題目涉及哪些知識點(模塊)?解題的關鍵是什么?有哪些解法?能否將題目變通一下?經過這樣反復思考和總結,同學們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定會不斷提高。
總之,在物理解題中注入非邏輯因素,可以使學生在加深理解物理知識的同時,提高非邏輯思維能力,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增強創造力。
參考文獻 :
[1]陶國富. 馬克思主義創新思維之非邏輯思維[J]. 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6):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