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付德生
摘要:目的 探究注射用唑來膦酸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的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6月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90例,隨機分成兩組。觀察組患者50例,注射用唑來膦酸,口服鈣爾奇以及阿爾法;對照組患者40例,口服鈣爾奇以及阿爾法。患者的治療時間是1年,對兩組患者進行研究觀察,對比兩組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通過注射唑來膦酸,患者的骨密度增加幅度明顯比對照組高,兩組數據存在明顯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注射用唑來膦酸對原發性骨質疏松患者的骨密度有明顯提高,療效顯著,應在臨床上推廣。
關鍵詞:唑來膦酸;原發性骨質疏松;療效觀察
骨質疏松癥有原發性、繼發性以及特發性,根據不同的發病機理分類,最常見的是原發性骨質疏松。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是一種全身性的骨骼疾病,主要特征是患者的骨量減少,并且骨骼的微觀結構發生退化,從而增加了患者骨骼的脆性,使患者容易出現骨折的問題。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分為老年性骨質疏松、絕經后骨質疏松[1]。老年人以及絕經后的婦女,全身骨量加速減少,骨組織的微細結構被破壞,容易出現骨折,特別是75歲以上的婦女。唑來膦酸是新一代的雙磷酸鹽制劑,對骨的二磷酸化合物有明顯的特異作用[2-3]。唑來膦酸能夠有效地抑制骨吸收,改善患者骨量,增加患者的骨密度。為探究注射用唑來膦酸,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療效,選取我院90例患者進行觀察,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6月原發性骨質疏松患者90例。所有患者按照原發性骨質疏松診治指南經過確診,符合病理學、影像學以及臨床表現。90例患者全都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90例患者患者經過X線骨密度測試,T值小于-2.5 SD。所有患者的腎功能以及肝功能沒有異常,患者沒有阿爾法、鈣爾奇過敏史。排除腎功能障礙、低鈣血癥患者,排除有原發或者繼發缺乏維生素D病史的患者,排除有骨代謝疾病或者服用影響骨代謝藥物的患者,排除對唑來膦酸過敏的患者。
將90例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50例)和對照組(40例)。男23例,女67例,年齡63~94歲,平均年齡(79.8±3.5)歲。兩組患者的年齡、骨折史、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沒有顯著差異(P>0.05),沒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觀察組注射用唑來膦酸,且口服鈣爾奇以及阿爾法。患者首先滴注生理鹽水250 ml,充分水化后注射唑來膦酸。唑來膦酸劑量為5 mg 100 ml,患者輸注時間超過30min。輸入唑來膦酸結束后,患者再次靜脈滴注生理鹽水,大約250 ml。在輸注唑來膦酸的過程中,需要保持飲用溫開水,至少500 ml。結束后72 h內,記錄患者的體溫、脈搏、血壓、尿量以及不良反應等,如果患者出現不良反應,護理人員要及時通知醫師。患者體溫如果升高異常,需要服用非甾體類的抗炎藥。患者同時按照治療方案口服鈣爾奇和阿爾法。對照組患者單純服用鈣爾奇和阿爾法。3 w后復查患者的血電解質和肝功能。鼓勵患者高鈣飲食,并且進行適當的運動。使用X線骨密度儀測量患者的骨密度。
1.3診斷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的股骨頸骨密度值、腰椎骨密度值以及Ward三角區骨密度值。在使用唑來膦酸前1d,對患者的髖部骨密度和腰椎骨密度進行檢測,1年后用同樣的方法檢測同一個位置的骨密度。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診斷標準,骨密度T值進行判斷。當患者的T值>-1.0 SD,表示患者的骨量正常;當-2.5 SD 1.4統計學分析 本次調查所有數據均采用軟件SPSS20.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進行計數資料間的檢驗,計量的資料用(x±s)表示,用t檢驗計量資料的對比。當P<0.05,表示兩組數據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腰椎骨密度、股骨頸骨密度、Ward三角區骨密度數據沒有明顯差異,觀察組注射唑來膦酸后,骨密度值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存在明顯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論 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與遺傳因素、免疫功能下降、營養不均衡、激素降低、肢體廢用等有關系,是一個復雜的病理生理過程,并且是世界范圍內的一個重要健康問題。隨著我國老年化問題的加重,骨質疏松問題越來越被關注。原發性骨質疏松患者的診斷,主要是通過X線片,通過患者的骨密度測量來判定。目前,對于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藥物,主要是骨吸收抑制劑。唑來膦酸是代表性的藥物,它是第三代含氮雙磷酸鹽類的藥物,通過靜脈注射,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患者的病癥[4-5]。本次研究顯示,通過使用唑來膦酸,患者的骨密度值有明顯的提升,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骨量,降低患者骨折的風險。唑來膦酸能夠對成骨細胞發生作用,從而抑制成骨細胞刺激破骨細胞。唑來膦酸有選擇性地,在破骨細胞周圍聚集,從而抑制破骨細胞的活性和合成,使破骨細胞有效減少。同時,唑來膦酸能夠與羥基磷灰石結晶結合起來,形成對酶的消化的對抗。患者注射唑來膦酸后,通過抑制破骨細胞,達到抗骨吸收的目的,改變骨礦物質以及骨容量,降低骨的消融率,從而提高骨密度。 綜上所述,注射用唑來膦酸對原發性骨質疏松患者的骨密度有明顯提高,降低患者發生骨折的風險,療效顯著,并且用藥方便,一年只需要一次,對患者沒有明顯的副作用,應在臨床上推廣。 參考文獻: [1]張艷會,宋正娥,南日玉.注射型唑來膦酸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護理體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8):185-186. [2]李佩蘭,王志敏,辜建珠,等.注射型唑來膦酸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臨床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4(3):192-193. [3]薛晨祺,張宏秀,袁冬蘭,等.唑來膦酸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的臨床療效[J].江蘇醫藥,2016,42(6):630-632. [4]楊群,謝孟凌.使用唑來膦酸治療骨質疏松癥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藥論叢,2015(16):135-136. [5]甄東,邱冰.唑來膦酸治療35例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療效及觀察[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2,18(2):166-168. 編輯/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