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紅+方桂梅
摘要:面癱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之一,方老師治療面癱在對其進行明確詳細診斷之后采用針灸、電針、艾灸、中藥等綜合療法進行治療,臨床取得滿意療效。
關鍵詞:電針;針刺;中藥;透穴
中醫理論認為,面癱屬于“口喎”[1]的范疇,是臨床上較為普遍的一類病癥,其主要臨床特征為口眼歪斜等,當人體氣血不足并且受到外邪侵襲后引發面部經絡疲滯、經筋縱緩不收而形成面癱,其外邪可以是風寒、風熱、寒濕、火郁、血痰等等;西醫則認為該類疾病為“眼面神經麻痹”[2],主要是由于面部神經受損而引發的病面肌癱瘓等,該類疾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多發于青壯年,多集中于春秋兩季,無明顯的季節性。方老師為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科主任醫師,本人隨方老師學習半年余,現總結其治療面癱經驗如下:
1 診斷
發病突然,面上下部面肌癱瘓,抬眉皺眉受限,額紋變淺或消失,閉目露睛流淚,提鼻不能,鼻唇溝變淺,鼓腮漏氣,口角歪向健側,均為面癱的主證,某些患者將出現面部、耳旁疼痛等癥狀,病情危急時將產生一定的聽覺過敏與味覺障礙等。實際診斷時需與周圍性面癱和中樞性面癱相鑒別[3]。其中中樞性面癱患者顏面上部肌肉并無癱瘓征象,出現皺眉、閉目揚眉等情況均為正常現象;其頰肌、口輪匝肌、口開大肌等部位經常出現癱瘓現象,并以口角下垂、鼻唇溝變淺等作為具體的臨床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側大腦皮質對頰肌產生支配作用,且雙側皮脂腦干束對面上部肌肉產生支配作用等導致的一類臨床現象。但某些患者腦卒中發作時在其頰肌部位也可見上半部面肌麻痹,該類疾病屬于臨床上所指的偏癱癥狀的表現形式之一。周圍性面癱主要表現為病灶同側顏面肌肉癱瘓,并使得眼瞼與眼輪匝肌閉合不充分,口角下垂,抬眉受限,口角向鍵側牽引等。
2 注重病因分析
西醫:①急性:此類型最常見,主要是感染性疾患,如病毒感染,常見于受涼,吹風或感冒之后。各種中毒如鋁砷氯仿等化學物質中毒以及某些代謝疾病如糖尿病等偶可出現急性或亞急性面神經麻痹;②慢性進行性:主要表現為起病緩、病程長、進行性發展等,以聽神經瘤、腮腺腫瘤、肉瘤等為代表,并包括某些特異性傳染病,如麻風性面神經炎;③反復發生型(復發型)反復發生,多發性硬化,脊髓癆等;④雙側性:雙側面神經出現周圍性麻痹,以麻風、梅毒、雙側中耳炎、病毒性腦炎、脊髓前角灰質炎、重癥肌無力為代表;⑤先天性:生后即發生,多為遺傳發育性疾患,見于面神經核發育不全。
中醫:①風邪外襲,風寒之邪侵犯陽明少陽脈絡,經筋失養而致;②正氣虛,如:疲勞過度、思慮太過、大病久病后體虛氣血虛弱、風邪乘虛而入、筋脈失養等[4]。
3 綜合治療
西醫一般采用輸液,抗病毒,維生素B1,維生素B12,激素如可的松,輔酶A等單一療法,療效欠佳。方老師用針灸、電針、艾灸、中藥等疏風通絡,活血化瘀;適當配合西藥抗病毒在臨床上取得滿意療效。
3.1針灸處方特點 ①一穴多針:陽白四透(向上星、頭維、攢竹、絲竹空);②透穴:太陽透地倉,地倉-頰車互透,絲竹空透魚腰,攢竹透魚腰;③經筋排刺:一排迎香,顴髎,下關可后延;一排禾髎,牽正可后延;一排頰車,地倉可后延;④特殊取穴:風池,合谷(對側)。
3.2分期治療 根據面神經在不同時期的病理變化, 將面癱分為三期即急性期、恢復期、后遺癥期。
3.2.1急性期 癥狀較輕者針刺主穴,不加電針,稍重者針刺主穴加電針輕度刺激有感覺即可,可用陽白四透,暫不用芒針透刺,電針陽白頰車一組,顴廖地倉一組,意在控制病情,防止疾病進一步發展。風寒型耳后疼痛。用翳風神燈照射。
3.2.2恢復期 針刺加芒針透次,電針刺激可稍加大,經筋排刺,可在陽白,太陽,地倉,頰車,等穴進行梅花針扣刺,局部微紅為宜,隔日一次,可加速血液循環,增加新陳代謝,炎性滲出物得到吸收,促進神經肌肉功能盡快恢復[5]。
3.2.3后遺癥期 刺絡放血拔罐在顴廖,陽白,地倉,頰車等穴,觀察各部位恢復情況選擇恢復較慢的部位,使淤血去,新血生。
3.2.4用針手法 以上各穴均用平補平瀉法,1次/d,留針20~30 min,14次為一個療程
3.3方義 面部穴位為局部取穴,可祛風活血,通絡止痛。“面口合谷收”取對側合谷為治面癱經驗效穴,可疏通陽明經氣,風池可祛風疏通少陽經絡。配合中藥治療:疏風通絡,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用金銀花,連翹,板藍根,梔子中1~2個清熱解毒;用羌活,防風祛風。用當歸、川芎、丹參、丹皮、赤芍活血通絡;用全蝎、蜈蚣、僵蠶1~2個蟲類藥通絡;再配菊花清利上焦頭目;甘草調和諸藥。
3.4注意事項 ①每晚堅持做患側熱敷療法(熱毛巾等),用艾條施灸;②忌煙酒;③休息:少看書報,電視等。
4 典型病例
韓子民,男,42歲,左側面癱兩天,抬眉不能,提鼻困難,鼓咀漏氣,口角歪向右側,有耳后疼痛,納可,寐差,二便調,舌紅苔白,脈弦細。血壓130/90 mmHg。既往史:頸椎病,胃病。否認過敏史。診斷:周期性面癱。治則:舒風通絡 活血化淤。針灸處方:風池(雙)左側、陽白、四白、太陽、下關、頰車、迎香、地倉、禾骨廖、承漿、合谷。西藥治療:阿莫西林1盒,用量2片/次,3 次/d;阿昔洛韋1盒,2片/次,3 次/d抗病毒治療。中草藥7劑,1 劑/d,水煎服。1 w后患者癥狀明顯減輕,繼續治療2個月,患者面部基本正常。
5 小結
方老師在其臨床過程中年齡最小的為8個月的兒童,最大的為85歲的老人,治療及時者發病即來診治,而最長者發病1年才來診治,輕者1~2個療程即可痊愈,重者治療5個月,方老師認為在其治療的患者中,有效率為100%,痊愈率為96%,而未痊愈者多由于患者未堅持治療。因此,綜合療法治療面癱療效是可觀的。
面癱要早治、巧治,面癱初期治療是其關鍵,涉及到療效的好壞和預后的善惡,此刻宜急治其標,以祛風邪為主,疏通陽明經氣引邪外出,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巧治要掌握針刺穴位的刺激量,如治療早期手法宜輕,用針宜少,中期手法可略重。綜合療法與單一療法比較,可行通經活絡,調和氣血之功效,可明顯提高治療效果,對于后遺癥期(超過半年以上)要注意治療過程中均忌不適當的揉搓,否則會造成和加重神經恢復過程中的纖維之間的粘連,產生聯動現象,如臨床中多見閉目時伴隨口角上提[6]。
參考文獻:
[1]楊長森.針灸治療學教材[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2]凌霄.針灸治療面癱的研究近況[J].中國臨床針灸雜志,2003,19(10):54-56. .
[3]羅榮,王伯良,李貴澤.Bells面癱病因研究進展[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00,21(3):230-231.
[4]田麗莉.淺談古代醫家對周圍性面癱病因病機的認識[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
[5]龔彪.周圍性面癱診斷與針刺治療的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06.
[6]賈慧彥.周圍性面癱后遺癥的中醫治療體會[J].求醫問藥(下半月刊)2012,10(1):97.
編輯/安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