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曼
摘要:目的 研究循證護理用于干預新生兒臍部處理的方法及應用。方法 將2015年1月~12月我院足月分娩的新生兒200例隨機分為兩組,分別為實驗組A組(n=100)和對照組B組(n=100)。實驗組給予循證護理的方式進行干預,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護理方式進行護理,觀察兩組新生兒臍帶斷端脫落時間,并對新生兒臍周皮膚及斷端滲血情況進行分析。結果 循證護理用于干預新生兒臍部處理,能有效加快新生兒臍帶斷端脫落時間,減少臍部感染的發生,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從而避免了由于常規護理導致的臍部滲血、感染等一些問題的發生。結論 循證護理用于干預新生兒臍部處理能夠有效的降低由于常規護理所導致的新生兒臍帶問題,是一種很好的護理模式。
關鍵詞:循證護理;臍部處理;干預
循證護理又稱實證護理,即通過護理人員在護理實踐中將一些先進的理念,先進的技術,以及一些最前沿的科學的論證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1],循證護理目前成為護理事業發展的趨勢及新的護理操作實踐的指南[2]。90年代以來,大多數的護理人員采用氣門芯結扎新生兒臍帶、24 h后取下臍帶上的氣門芯48~72 h后對新生兒進行二次斷臍,這是之前我們互利工作中比較常用的護理實踐模式[3],但是由于臍帶容易出血等情況的發生,而且二次斷臍后新生兒臍帶再次進行有創的護理操作不利于延遲臍帶愈合[4]。本院新生兒采取循證護理干預新生兒臍部處理,收到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選擇2015年6月~12月在我出生的新生兒100例,采取循證護理干預新生兒臍部處理,此為實驗組。收集2015年1月~2015年6月在我出生的新生兒100例,采取常規護理新生兒臍部,此為對照組。兩組新生兒的入選標準為胎齡37~42 w,體重2500~4000 g,出生1~10 min Apgar評分為滿分。兩組新生兒的性別、胎齡、身高、體重無統計學差異(P>0.05)。本研究的前提條件是在保證新生兒安全,保證科室正常運作的前提下進行實驗。
1.2隨機分配及設盲 確定進行實驗的新生兒,按順序連續納入本研究。一旦符合條件的新生兒由家長簽署知情同意書,即通過完全隨機分配量表,新生兒家屬將寫有個人信息的信封密閉,放在與相對應的檔位上,由研究員按照順序輪流進行抽取,隨機進入組群。
1.3方法
1.3.1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即新生兒出生后12~16 h,對于新生兒的臍部保持透氣,不采用任何的護理措施,氣門芯也不進行處理一起等待臍帶殘端脫落,新生兒如進行沐浴則對臍部位進行消毒[5]。實驗組采用循證護理。首先確定護理問題,然后針對護理的問題進行一些資料的查閱及認證,并且結合現有的護理問題制定新的護理模式,并且通過一些反饋來制定實施最佳的護理模式。
1.3.2實驗組優化處理 大量的文獻表明雖然氣門芯法結扎臍帶使得新生兒臍部的感染率下降,但是帶來了臍帶殘端自然脫落率低,需要護理人員進行進一步的操作處理臍帶殘端,而一些其他的方法處理臍帶雖然使得殘端脫落率得到高,但是臍帶的感染率也大大提升,所以我們綜合以上的方法采用新式臍帶結扎法[6]。在新生兒臍帶不理中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防止感染。
1.3.3循證護理問題 自然分娩的產婦,由于產前破水,存在感染的可能,如果是剖宮產的產婦在手術前的備皮如果出現備皮不干凈,也容易出現感染的可能,而且生產完的產婦本身處于一個體力的恢復期,更加大了感染了可能。新生兒臍帶殘端消毒的不完善,或者違反了無菌操作的原裝,新生兒容易臍部感染,殘端自然脫落的時間過長也容易引發新生兒臍部感染。
1.3.4循證護理的支持與應用 通過文獻的查找和與同行的交流學習,我們再患者入院前時就告知患者關于一些預防感染的知識,在生理產時一定做好會陰的消毒,在剖宮產時做好皮膚的裝備,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對于新生兒斷臍后的殘端要進行再消毒,給予母嬰早接觸,盡早進行母乳喂養。在護理人員給新生兒進行的任何操作,都要實行無菌操作。
1.4數據記錄 分別組團隊新生兒實驗結束后的臍帶殘端脫落時間、新生兒臍部感染率。
1.5統計學處理 采用GraphPad Prism version 5.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偏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M(Q)]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組內比較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共有200例新生兒,隨機分組后1例新生兒無理由退出研究;5違背協議的新生兒被剔除研究。1例新生兒轉院。最終,實驗組(A組)97例,對照組(B組)96例順利完成研究,獲取的相關數據用于主要分析。兩組新生兒身高、體重、胎齡、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兩組新生兒臍帶殘端的脫落時間有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新生兒臍部感染率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3 討論
殘臍護理不到位,易發生臍部感染甚至敗血癥,臍炎發生率3.2%~4.0%[7-8],而敗血癥中臍部感染者占66%~87%[9],所以新生兒的臍帶護理不當,不僅僅關系到新生兒的健康,而且關系到新生兒的生命。
本隨機、雙盲對照試驗研究結果表明,循證護理用于干預新生兒臍部護理的研究:①新生兒臍部感染率大大降低;②新生兒臍帶殘端的脫落時間大大縮短;③雖然實驗組的護理在管理上花費了一定的時間,但是由于其護理滿意度高,大大節省了新生兒臍部感染及臍帶殘端脫落時間延長造成的護理工作量的增加,并且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護理組。
本研究中我們設計了兩種不同的護理模式,主要的區別在于護理的理念不一樣。在實驗組中我們不僅僅以患者為中心,保證護理的安全與質量,更是從問題的根本上去尋找問題發生的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指導實踐工作。上述兩套護理的模式導致實驗組花費的時間較長,雖然可能存在實驗組成員泄露相關的培訓及管理內容,我們在實驗前已經和參與實驗的人員進行探討,保證他們能夠嚴格遵守協議內容。
“以患者為中心”是循證護理的的根本所在,護理人員在進行護理操作的過程中對循證護理進行不斷的優化,用發展的觀點為新生兒臍帶護理找尋最好的護理模式[10-11],此護理干預,不僅僅使得新生兒臍帶部位干燥,而且感染率下降,臍帶殘端的脫落時間縮短,進一步詮釋了循證護理的理念。目前大多數護理人員對循證護理還是比較陌生,缺乏對循證護理一個全面的認識,應此如何去普及循證護理的理念,讓更多的護理人員去學會運用循證護理,運用循證護理的理念去護理患者是我們值得研究與探討的。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用于干預新生兒臍部的護理,促進護理人員能夠更好的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業務水平,提高護理質量,節約了社會醫療資源是一種很好的護理模式。
參考文獻:
[1]張瑞紅.循證護理在國內研究進展[J].家庭護士,2007,5(8B):68.
[2]張立穎.影響循證護理發展的因素及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1):57-58.
[3]曹澤毅.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251-252.
[4]Smith C K.Some traditional umbilical cord care practic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Midwifery Today with International Midwife,2009,91(91):12.
[5]崔淼.兒科護理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01-102.
[6]王俊青,李莉萍,李波,等.改良式新生兒臍帶結扎方法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0,17(1):47-48.
[7]倪必群. 婦產科學[M]. 3 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 57
[8]邱香娟. 新生兒臍殘端處理對臍部創面愈合效果觀察[J]. 醫學理論與實踐,2008,21( 7) : 824 - 826
[9]羅小翠,蔣紅梅,王賢華,等. 新生兒二次剪臍的臨床觀察與護理[J]. 中國醫藥指南,2008,21( 7) : 824 - 826.
[10]馮先瓊, 成翼娟, 李繼平 etal.循證護理---護理發展新動向 .實用護理雜志, 2001, 17 (6):1 ~ 2.
[11]王惠冰 .應用循證護理解決骨科住院患者常見問題的實踐 .中華護理雜志 .2004, 39 (3):174 ~ 176.
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