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秀
摘 要:教師的愛如夏夜明亮的星光;教師的愛又如冬天里明媚溫暖的陽光;教師的愛更似照亮學生心靈窗戶的燭光,它溫暖著學生、指引著學生,使他們能夠朝著健康的生命軌跡前行。“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讓我們肩負著學生快樂、健康、發展的重任去面對每一名學生吧!愿“丹心化作春雨灑,換來桃李滿園香。”
關鍵詞:微笑;關愛;文明;創新;藍圖
俗話說:“名師出高徒”,每位教師都渴望成為“名師” ,這是我們不斷追求并為之奮斗的目標。社會的進步對教師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每位教師加強自身建設、提高教學水平,在如何做一個好教師上下功夫,不斷思考和探索優秀教師的發展之道。做一個好教師,筆者認為好教師應該具備以下條件:
一、臉上有微笑
永遠擺出一副拒人千里的樣子,并不能增添我們作為老師的威嚴。只能給人以冷冰冰的感覺,讓人一接觸就會本能地加以排斥,從而人為地拉大師生之間的距離,加大彼此溝通的難度。而微笑是一種自信、一種教養,是良好的風度,是成熟的心態;微笑是氣定神閑,是寬容忍讓;微笑是你成功時的贊許,是你失敗時的鼓勵;微笑是一盞明燈,照亮你許多陰郁的日子;微笑是朵朵小花,時時綻放在你寂寞的心間。
二、眼中有關愛
魯迅先生有句話:“教育是根植于愛的。”教育家馬卡連柯也有句話:“愛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它總在創造奇跡、創造新的人。”教師的愛如夏夜明亮的星光;教師的愛又如冬天里明媚溫暖的陽光;教師的愛更似照亮學生心靈窗戶的燭光,它溫暖著學生、指引著學生,使他們能夠朝著健康的生命軌跡前行。從教19年,在這段歷程里,讓我懂得了只有愛孩子,用心靈去感化他們,他們才會有所改變,才能與他們共同分享自己的快樂。
2006年我教的一個女生,她叫余玉玲,是湖上人,有幾天早上來學校時,她一臉的不高興,平常她總是嘻笑嘻笑的,我感覺她不對勁,于是我把她叫到我辦公室,我問她:"玉玲,你怎么了,我發現你這幾天愁眉苦臉的,是不是家里發生了什么事呀,還是和同學鬧不愉快呀?她頓時眼淚在眼眶里打轉,邊哭泣邊說:“我父母離婚了。”我忙抱著她,安慰她,對她說:“孩子,不要哭,別怕,父母離婚,并不等于父母就不要你了,他們只是因為什么原因有可能是暫時的分開,他們對你的愛是不會斷的,還有老師和同學們都會關心你的,你有什么困難要及時的和老師說,老師會幫助你的,你把老師當家人吧。”她聽完后忙點頭。此后,我平日里經常與她溝通,讓她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同時平日與他的家長聯系,沒過多久,她變得開朗起來了,學習上也更有勁了,看到她的進步,我也感到了欣慰。師愛,是自然流淌,是真情外顯,宛如和煦春風,也堪比母愛啊!
三、口中有文明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事業猶如一首詩,如詩的事業當然需要詩一般的語言來描繪。語言美是對教師特別的要求,美的語言不但可以更好地傳授學業,而且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美化學生的心靈。出口號就“豬腦袋”“笨木瓜”無疑讓學生接受不了;而張嘴又說出“遇上你這樣的學生,我真是倒八輩子霉.”誰不希望被身邊的人稱贊呢?誰不希望自身的價值被充分肯定?在教學中,對我們老師來說最令人頭痛的莫過于對后進生的教育。在辦公室時常聽到老師們訴苦:“為什么我苦口婆心地、三番兩次地教育他,他卻不領情呢?”我也曾經是這樣的老師,為這些事情苦惱著,卻不懂得去反思。可是,自從學習了《做最好的老師》之后,我明白了后進生犯錯的頻繁性,以及進步過程中的反復性的特點,懂得了對后進生教育長期性和艱難性,懂得了對他們的教育不能只用一種方法,而且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理解之心和寬容之心,需要有足夠的智慧,而愛和尊重則是成功地對他們進行教育的前提。
“后進學生”的“自我教育”很難一勞永逸,相反,這是一個充滿反復的長期教育過程。教育者期望通過一次談心、家訪、班會或聽英模報告,便使“后進學生”從此成為一名優秀生,無疑是把教育想得太簡單了。“犯錯-認錯-改錯-又犯錯-又認錯……”這是“后進學生”普遍存在的循環。教師因此斥責學生“屢教不改”、“光說不做”、“本性難移”等等,是極不公正的。教育者應該容忍“后進學生”的一次次“舊病復發”,與此同時,又繼續充滿熱情和信心地鼓勵學生一次次戰勝自己,并引導學生從自己“犯錯周期”的逐步延長或者錯誤程度的逐漸減輕的過程中,看到自己點點滴滴的進步,體驗進步的快樂,進而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我從來不對“后進學生”提“下不為例”之類他不可能做到的要求。記得我以前1997年教的一個學生,他叫陳冬,他是班上最熱情的一個小男孩子,經常幫助其他同學,但是他有個毛病,就是經常會把作業寫一半交上來,我反復提醒了他十來次,但他還是依然不改,后來,我就每天用電話跟他監督,到了晚上稍晚點,我就會問他:作業寫完了嗎?前一個星期他還是忘記,到了第二個星期,我就跟他大人進行溝通,叫家長督促他完成全部的作業,但是大家還是不知道他一天到底有哪些作業,他只是跟大人說一點點作業,最后,我覺得我應該上他家去,于是我每天就去他家,連續去了四天,他的習慣改過來了,我跟他開玩笑的說:謝謝你天天讓老師來看你,這幾天讓老師知道了,你不但會學習了,還是個懂事的學生,從你媽媽那我得知你每天還幫父母做家務事,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老師為你加油喲,好好學習,長大一定會有出息的,老師會一直關注你的喲。”他聽了我的一番話后,在后來的日子里,他變得很沉穩了,做事有條有理了,我也感到了欣慰。既然“惡語一句六月寒”,那么我們老師何不多說說讓學生深感“三冬暖”的良言?
四、腦中有創新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人世間對善于思考的人們是喜劇”。作為老師,既擔負著學生學習的輔導職責,又擔負著孩子健康成長掌舵護航的重任,必須要有辦法、會創新。不同學生犯了同樣的錯誤,我們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對待;不同學生犯了同樣的錯誤,也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案,因人而異地處理;即使同一個學生犯了同樣的錯誤,也需要因時而異地加以解決.......
五、心中有藍圖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是說做事要有計劃,不能做什么事都要懵懵懂懂。新的課程標準強調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要以發展為宗旨。那么我們在勾畫長期、短期目標時,必須更多地創設有益于學生主動發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際情境。同時,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識的豐富,各個學年的具體措施要體現在差異性和層次性,不可以“多年如一”,否則,肯定激發不起學生的挑戰性和能動性,當然也還需要有相應的監督保障措施,也就是說,在我們勾畫“藍圖”時,要仔細設想可能碰到的困難及應對策略,并根據實踐結果加以調整。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讓我們肩負著學生快樂、健康、發展的重任去面對每一名學生吧!愿“丹心化作春雨灑,換來桃李滿園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