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紅美
摘要:目的 探討超聲診斷腹部常見淋巴結腫大的臨床可行性。方法 篩選80例腹部淋巴結腫大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給予超聲二維圖像檢查,總結其影像特征。結果 腹部淋巴瘤24例,回聲較均一,由大小均一的結節合成,呈現出橢圓形分葉狀,無其他原發性病灶者;37例轉移性淋巴結癥狀者,分布零散且呈不規則性團狀,包膜無完整性,內部回聲均一,多發者居多,屬于癌腫病灶;19例炎性淋巴結者,包膜完整,回聲均一,以單發居多,含有感染性病灶特征。結論 超聲診斷腹部常見淋巴結腫大具有顯著的超聲影像特征,且和鄰近臟器病變組織具有相關性,可為臨床診斷提供較高參考價值。
關鍵詞:超聲;淋巴結腫大;臨床價值
淋巴結具有光滑的表面觸感,其與鄰近組織無粘連,且無壓痛感;待細菌侵犯入體后,淋巴細胞就會出現對應的淋巴因子和抗體,迅速殺滅細菌,但淋巴結中因淋巴細胞和組織細胞反應性呈上升狀態[1],致使淋巴結發生腫大疾病。本次就我院的80例腹部淋巴結腫大者的臨床資料展開深入分析,所獲結果頗豐,現將結果整理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80例腹部淋巴結患者均篩選自于本院2014年2月~2016年前來就診的患者;經手術病理證實疾病屬實;入選對象男49例,女31例,年齡4~80歲,平均年齡(31.3±6.4)歲;其中淋巴瘤組織者24例,轉移性淋巴結癥狀者37例,炎性淋巴結癥狀者19例。
1.2診斷方法 全組患者實施超聲二維圖像檢查;由檢測師采用GELODIQBOOK彩色超聲診斷儀器檢查,取7.0 MHz作為探頭頻率合理值。囑咐患者空腹檢查,待確定淋巴結部位后,觀察有無原發病灶組織存在,同時查看淋巴結數量以及狀態、大小、回聲現象;觀察病灶組織和周圍臟器的關系。
2 結果
2.1淋巴結腫大超聲影像表現
2.1.1轉移性淋巴結超聲檢查特征 37例轉移性淋巴結癥狀者,其中9例患者經超聲探查下呈現類形團塊,主要呈分散狀存在;余下28例均為程度不一的團樣,呈分散分布且相互疊加,內部出現不均一的低回聲,包膜具有缺陷性。多發癥狀者25例,剩余12例為單發性癥狀者;故患者多存在癌腫病灶組織,其中9例患者具有2個癌腫病灶。
2.1.2腹部淋巴瘤影像特征 24例腹部淋巴瘤者,21例患者經超聲檢查可觀其表現出較大的類似橢圓樣分葉狀態的團塊,回聲較均一,且大小規則,包膜無損傷。3例患者經超聲探查,包膜有缺損且有不規則的回聲。于腹膜后出現單發者10例,多發腫瘤者14例。
2.1.3炎性淋巴結影像特點 19例炎性淋巴結者,均呈現類圓形團塊,且回聲較為均一,包膜保持完整。單發者16例,多發者為3例。感染病灶者8例,出現發熱表現者4例,經超聲檢查,脾部發生輕度腫大現象,且于脾門部位存有淋巴結腫大情況。
2.2淋巴結腫大和臟器病變的相關性
2.2.1轉移性淋巴與臟器病變的有關性 位于肝門以及腹主動脈處共計14例,其中胰腺癌變處3例,原發肝癌部位10例,腸癌病變處4例,食道癌病變3例,子宮內膜癌病變者5例;胃鄰近或者后方部位者12例,均屬于胃癌病變。
2.2.2腹部淋巴瘤與臟器病變的關系 腹部淋巴瘤在腹主動脈部位7例,肝門部位5例,胰頭部位6例,脾腎間2例,盆腔內2例,肝腎內者2例。其中病變組織侵犯到膽總管者2例,3例患者病變組織壓迫到肝左葉部分以及十二指腸球部。
2.2.3炎性淋巴結和臟器病變組織的相關性 位于肛門處者13例,其中慢性肝炎并有肝硬化腹水者6例,患有急性膽囊炎伴有膽囊結合者7例;6例位于結腸部位,均表現為化膿性闌尾炎。
3 討論
淋巴結在人體中承擔著重要的任務,其具有過濾的作用,可將淋巴管內存有的異物有效過濾,像細菌、病毒等有害物質全部予以處理。淋巴結結構[2]因生理和病理的差異性而隨之改變。對于年齡較小的患者淋巴結構造較清晰,但隨著年齡的增大,淋巴結索會變得更加細小,且網狀細胞亦會隨之減少。
轉移性淋巴結一般均屬于癌腫病灶組織,因浸潤性不均一,常致使淋巴結的結構被損害,內部回聲均呈現較低的現象;且還存在鈣化點現象,包膜不完整。對此需將其和原發病灶組織等做全面的分析。在臨床中,對于轉移性淋巴結給予癌腫手術后,淋巴結一般會發生轉移現象,多出現在局部或者多區域等多發情況。轉移性淋巴結分布無規律性,大小不一,部分相互累積和重疊,合成無規律性的團塊狀,但比淋巴瘤直徑要小。對轉移性淋巴結實施超聲檢查,一般結果呈現惡性腫瘤原發病灶情況。
經研究[3],腹部淋巴瘤的臨床表現在早期無特異性表現,患者一般表現為貧血、體型偏瘦、局部壓痛等表現,部分患者會出現腹脹以及黃痘等情況。本組研究中,多數患者是于腹膜后存在淋巴瘤,其瘤體直徑較大,且多呈分葉狀存在。經超聲可觀淋巴瘤是經多數的淋巴結積累而成,淋巴結大小相同,回聲較規律化,且無疊加情況。此類病癥具有單發特性,但亦有多數患者伴有其他部位的淋巴結腫大情況,究其原因可能是腹膜后淋巴瘤進入晚期階段,繼而侵犯其他位置的淋巴而形成。部分淋巴瘤因病變組織位置、臨床表現和體征等方面的差異性,可于早期診斷或者惡性程度均屬于較高者,其瘤體就相對較小,在多個區域間發生特征性改變現象。
炎性淋巴結經超聲探查到于腹部出現單個淋巴結腫時,若其包膜無缺陷,未發生融合現象,則較上述兩種病變組織瘤體大小較小,且多呈現類圓形,回聲相同,于局部顯示患有炎性病變組織。本組研究中,4例患者因發熱不退等表現誘發急性感染而患病;炎性淋巴結腫所包含的長短軸占比與惡性淋巴結對比無參照價值,但和淺表淋巴結腫大癥狀具有較高的鑒別價值[4]。
綜上所述,超聲診斷腹部常見淋巴結腫大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其可參照腹部淋巴結病變組織所出現的數量以及大小、形態變化和內部回聲結構等全面觀察;且能和鄰近臟器改變結合繼而確診。對于癥狀部位過隱匿,且因胃腸氣體擾亂而無法觀察到瘤體較小的淋巴結,可采用CT予以探查。超聲能客觀評價腹部發生淋巴結腫大的原因以及性質和并發癥,故可用于臨床診斷中,為治療方案的擇取提供較高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陳姝廷.超聲對腹部常見淋巴結腫大的診斷價值分析[J].當代醫學,2013,10(30):43-44.
[2]韓娟.高頻超聲診斷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臨床價值[J].新疆醫科大學,2012(9):116.
[3]李士星,姜爽爽.超聲檢查小兒腸系膜淋巴結腫大的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4,06(05):357-360.
[4]Lin X,Qi Q,Zheng Y,et al.Neuropeptide Y genotype,central obesity, and abdominal fat distribution:the POUNDS LOST trial[J].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15,102(2):514.
編輯/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