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肉孜買買提·買買提居馬
摘 要:“面積”是在小學生初步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等知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過程中容易使他們造成周長和面積概念的混淆。本課時教學讓學生經歷摸一摸、說一說、涂一涂等數學活動主動構建面積的含義,借助釘子板圍一圍的數學活動初步體會面積的二維特性,從而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做好鋪墊,并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關鍵詞:學習起點;面積;二維特性
本課在教學之前事先了解學生對于面積概念的起點,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先經歷摸一摸、說一說、涂一涂等操作活動,直觀地感悟面積的含義,并通過借助七巧板的拼擺讓學生認識到面積的測量本質,再借助周長和面積兩個概念的甄別,引導學生主動構建完整的面積概念。
教學實踐過程:
一、動手操作,認識物體的“面”
1.結合物體,認識“平面”。 生活中的許多物體都有“面”,這節課我們先來認識“面” 。 (1)結合手機,用手摸出一個面,找一找手機其他的面。 (2)結合身邊的物體,摸一摸它的面。引導學生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不同物體的“面”在哪里?課桌面→黑板面→數學書的封面 。(3)小結:剛才我們找到的這些面,都是平平的,我們叫作“平面”。
2.結合物體,認識“曲面”。 (1)這是個圓柱形的茶葉罐,你能找到哪些面?這些面都一樣嗎? (2)你還能找到這樣彎曲的面嗎? (3)拿出乒乓球,我們一起來摸一摸“曲面”,感受和“平面”有什么不一樣。
3.小結。生活中許多物體都有“面”,有的面是平面,有的面是曲面。
【設計意圖:學生的前測結果顯示,學生對“面”的認識是零散的、模糊的、感性的,需要一個體驗、抽象、完善的過程。通過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等數學活動,讓學生直觀地感受什么是“平面”。結合圓柱形和圓球形的實物,讓學生初步感受什么是“曲面”,進一步完善學生對“面”的理解,同時為學生認識“面積”做好準備。】
二、結合實例,建立“面積”的概念
1.比較黑板面和國旗的表面,說說哪一個面比較大?
2.說一說面積的含義。
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板書)
國旗表面的面積指的是什么?你能像這樣說一說嗎?
3.找一個物體的表面,一邊摸一摸,一邊說一說它的面積。
(1)同桌互說。 (2)全班交流。
4.結合字典,進一步理解面積。
(1)找一個和封面面積一樣大的面。 (2)比一比,字典的封面和側面,哪一個面的面積比較小?
【設計意圖: 面積概念的建立要遵循直觀性原則,對物體面積的描述要做到動作表征與語言表征相結合,即邊用手比畫邊描述該表面的面積,以此增強對面積概念的直觀認識。在學生理解“面”的基礎上,結合黑板面和國旗表面大小的比較,使學生感知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通過摸一摸、說一說等數學活動揭示面積的概念,使學生初步認識面積。摸字典的活動,使學生認識到不僅物體的上面有面積,下面、側面也有面積,打破學生對物體的表面就是上面的思維定式。】
5.感悟平面圖形的面積。
(1)結合長方形,理解平面圖形的面積。數學書的封面是一個什么圖形?(課件演示抽象出長方形)那這個長方形有沒有面積呢?它的面積又是指什么呢?(出示圖形) 下面這些長方形的面積大小是否有變化?你是怎么想的?
(2)涂一涂,建立面積的空間觀念。 用30厘米長的線圍出下面的圖形,這些圖形都有面積嗎?有的請涂黃色表示出它們的面積。 ①學生操作。 ②全班匯報。 為什么第四個圖形大家都沒有涂色?你是怎么想的?(這個圖形不是封閉圖形,我們無法確定它的面積,所以只有封閉圖形才有面積。) ③電腦演示,學生手勢比畫面積。 ④小結: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
(3)比一比。 ①這些圖形的周長指的是什么?大家先用紅色描一描,再同桌互相說一說。 ②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有什么不同呢? 周長 線的長度 ;面積 面的大小 。③比畫周長和面積。 我們結合電腦,一起來指一指圖形的周長,摸一摸圖形的面積。(課件演示周長和面積)
6.小結面積的含義。
【設計意圖:借助數學書封面是長方形,引導學生理解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借助長方形的位置不同但面積沒有變化的過程,初步培養學生“面積守恒”的觀念。借助涂面積的數學活動,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面積”是什么,特別是讓學生理解只有“封閉圖形”才能表示出面積,進而正確建立面積的概念。借助“周長”與“面積”兩個概念的甄別,突出周長是一維測量的結果,是測量封閉圖形外面一周得到的長度,糾正學生腦海中“周長是面的外面部分”的一維二維混淆的根源性偏差,面積是二維的面的大小,由此加深學生對周長和面積的維度感悟,從而完整地建立面積的表象。】
三、練習提升,內化“面積”的含義
1.比一比
(1)下面三個圖形,你能比較出它們面積的大小嗎?
誰的面積最大?誰的面積最小?你是怎么比較的?
(2)借助格子圖測量,利用大小的“塊狀測量”進行比較。
我們把這三個圖形放到格子圖中,想一想,每個圖形的面積是幾個小正方形呢?
【設計意圖:對于面積大小的比較,更多的是直觀視覺上的判斷或是直接比較,如果借助格子圖,既能為測量奠基(學生計數表述的過程,就是一個簡單的測量過程),又能讓學生“一塊一塊”地數出面積,即從二維的角度用簡單的數據來表述面的大小,從而進一步理解面積可測性的含義。】
2.拼一拼
(1)用七巧板中的3塊小圖形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什么樣的圖形,和你的同桌交流下。
(2)展示學生拼擺的圖形。
(3)匯總交流。 仔細觀察這些圖形,它們的面積相等嗎?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4)如果你擺的圖形去掉一塊或者增加一塊,圖形的面積會怎么變化?
3.圍一圍
在釘子板上圍出一個長方形(出示3×2的長方形)。
(1)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指的是哪一部分?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個格子這么大? (2)現在要使這個長方形的面積變大,你會怎么辦? (3)學生合作交流。 (4)反饋演示。 (5)小結。
一個長方形的長發生了變化,它的面積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寬發生了變化,它的面積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設計意圖:學生后續要學習的直線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都會比較明顯地涉及面積的二維特性,那么在初始學習階段就可以借助操作和直觀圖象讓學生對面積“變化”有更清晰的認識,同時對面積變化的二維特性有更深的理解。因此,安排了上述數學活動,借助彩色皮筋在釘子板上的簡易操作,面積從“不變”走向“變化”,結合課件的直觀圖示,抓住“面積增加在哪里”,讓學生認識到“一個維度變化另一個維度不變(長變寬不變)、兩個維度變化,增加的都是能確定二維的面”,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面積變化的二維要素。】
四、課堂小結
1.今天這節課你收獲了哪些數學知識?對于面積你們還有什么問題嗎?
2.面積的知識還有很多很多,今后你們會在數學的知識海洋中學到更多的相關知識。
【設計意圖:簡潔的課堂小結,引導學生回顧課堂,再次感悟面積概念的含義和面積的二維特性,同時激發學生進一步研究面積知識的欲望,為后續學習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