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文章旨在從梳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近十年來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出發,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作出認識。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發展
1987年,我國著名生態學家葉謙吉首次在中國學術界使用生態文明這一新提法,并將其定義為“人類既從自然中獲取,又給予自然,在認識改造自然的同時又保護愛惜自然,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的關系”。其后,隨著專家、學者們對生態文明這一新概念研究的深入,生態文明這一理論的內涵也不斷深化。黨的十六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已卓然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且在此期間的實踐過程中取得了顯著成果。
一、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努力及成果
十年來,理論創新及法規與政策體系建立與完善,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已經形成良好的局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1.生態文明理論不斷創新且取得了重大發展成果
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率明顯提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新發展道路”,將生態和諧理念上升到文明的戰略高度,初步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打下了思想基礎;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形成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產業結構、消費模式、增長方式,將此作為全面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新任務”。這是生態文明的概念首次被寫入黨代會報告中,成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目標;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思想,是對人類文明發展理論的豐富與完善,是黨執政興國理念的新發展。
2.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法規、政策體系逐步建立與完善
國家針對群眾關心的環境質量問題,修訂了一批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環境質量標準,如《聲環境質量標準》、《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一些工業排放標準不斷加強,有力促進了污染物的減排;發布了《國家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規劃綱要》、《全國生態功能區劃》等一系列有關生態保護的政策文件。正是這樣一套法規和政策體系,有力地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這一階段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出臺最為密集的時期。這些法律法規及政策體系,給環境保護和百姓健康帶來巨大益處。
3.生態良好局面在各方努力下逐漸形成
十年來,國家持續增加投入,不斷加強森林、濕地、荒漠生態系統建設,開展生物多樣性系統保護,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三江源自然生態保護區,保護與建設并重、拓展林帶體系建設、統籌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等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在節能減排方面成效顯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節能減排的生活習慣已經滲透到民眾生活的每個細節。各地涌現出許多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積極成果。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根據十八大報告中關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部署,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等各方面和全過程”。由此可見,生態文明建設已經且必將繼續發揮其對我國各方面建設的重大推動作用。
二、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深遠意義
生態文明建設旨在統籌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需要,具有現實而深遠的影響。
1.建設生態文明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關系問題所取得的最新理論成果,為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指明了新的前進方向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十八大中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的傳承和發揚,為我國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關系問題所取得的最新理論成果,它為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指明了新的前進方向。
2.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進行重大戰略部署,豐富了現代化建設的內涵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堅持,實現和發展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集中體現在環境權益方面,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題中之義。隨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所處生活環境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建設生態文明,為人民創造綠色健康的生產生活環境,不但是發展和改善民生的需要,而且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既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也應該是生態環境良好的社會。只有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原則、目標等深刻融入和貫穿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才能全面推進現代化,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在過去的十年中,我國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在推進工業文明進程中建設生態文明,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形成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特色,為人類社會推進文明進程進行了有益嘗試。
總之,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政府、企業、社會各方必須共同努力,積極構建三元合作模式,形成合力,不斷將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進程推向前進。
參考文獻:
[1]葉謙吉.生態農業——我國農業的一次綠色革命[M].重慶:西南大學出版社,1993.
[2]張仁玲.生態文明蘊涵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統一[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10(1).
[3]胡錦濤.黨的十八大報告[EB/OL].http://phycjy.pinghu.gov.cn/readnews.asp?id=3121.
[4]周生賢.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創新和實踐[EB/OL].(2012-10-12)[2016-12-17].
作者簡介:
牛恒磊(1988—),陜西興平人,陜西中醫藥大學社會科學部助教,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政治。
(陜西中醫藥大學社會科學部 陜西 西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