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奕
最近,臺灣島內刮起一股“砍頭”之風,先有蔣介石銅像被“斬首”,孫中山銅像被推倒,后有日本殖民時期在臺灣修建水庫的八田與一銅像被“梟首”。雖說砍的只是銅像的腦袋,但仍然透露出臺灣社會的一絲血腥氣。
砍八田與一“頭”的李承龍是前臺北市議員、“中華統一促進黨”成員,其統派身份一看便知。在馬英九執政時期,島內統派的聲音是被埋沒的,雖有國民黨當局有意壓制的因素,但主要還是因為統派人士贊成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兩岸社會逐漸融合。
民進黨當局上臺后,島內統派力量開始發聲。首先是成立了一批支持統一的政黨和團體,如“華裔和合黨”“臺灣人民共產黨”“反獨大聯盟”“民生黨”等。其次是放棄空談、付諸行動,如成立愛國教育基地,升中國國旗等。此次八田與一被“砍頭”,是島內統派反制“獨”派“砍蔣頭”的行動之一。
統派的激烈舉動引發民進黨當局的大力撻伐,攻擊該事件暴力違法、撕裂臺灣族群,應受法律嚴懲。民進黨籍臺南市長賴清德于第一時間指示市政府警察局成立項目小組,全力偵辦,并要求5月8日前修復。相較之前臺南孫中山銅像遭破壞拉倒,賴清德拒絕在原址修復,真是判若兩人。
其實,正是民進黨當局逼得島內統派從沉默到發聲,從平和到激烈。其一,民進黨上臺后,徹底否定馬英九當局兩岸和平發展路線,一系列“去中國化”政策,讓島內民眾感到兩岸正走在分裂對抗的道路上,臺海重新兵戎相見的危險性在升高,島內與之相抗衡的“統”的聲音自然增多。反映在民調上,就是主張統一的人數上升,主張“獨立”的人數下降。
其二,民進黨當局以所謂“轉型正義”為名,不斷操弄“去孫”“去蔣”,這些意識形態議題的實質就是要切斷臺灣與中國大陸的聯系。日本殖民者殺害了幾十萬臺灣同胞,民進黨當局從未對日本人實行“轉型正義”,反而歌頌、緬懷日本殖民者。去年11月,民進黨當局在高雄“旗津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舉辦紀念臺籍日本兵秋祭活動,蔡英文宣稱要為臺籍日本兵尋找歷史正義。這樣的兩套標準當然引發民眾的強烈反彈。
其三,民進黨當局動用警察、司法等暴力機器對統派施行鎮壓和報復,更激化了統“獨”矛盾。民進黨以“維護社會治安”和“保密防諜”為由,大肆逮捕和搜查統派人士及團體,并以克扣獎金福利、終止租約、人事考績差評等方式剝奪統派人士的生存權,同時通過跟蹤、監聽、搜查等手段,侵犯統派人士的人身自由,這種“綠色”恐怖激發了統派人士的反抗。
所謂物極必反,臺灣社會統“獨”矛盾激化是民進黨當局一手造成的。目前還僅僅是砍銅像,如其不知收斂,甚至縱容“獨”派為所欲為,那么現在的血腥氣將不斷在臺灣社會擴散和彌漫。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兩岸,如果民進黨當局不斷在兩岸間播種仇恨,那么總有一天將被仇恨所吞噬,這報應真說不準何時就會來。▲
(作者是中國社科院臺研所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7-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