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華
摘要:根據元謀縣涼山鄉區位優勢、氣候資源條件及高寒山區肉羊養殖發展現狀,結合當前肉羊發展趨勢,從山羊品種引進、選育、雜交改良技術、動物疫病防控、廄舍改造、優質牧草推廣種植、綜合養羊配套技術運用等方面對肉羊產業開展分析和思考,提出科學養殖,種養殖結合的綠色、生態,環保、高效的肉羊養殖模式。
關鍵詞:涼山鄉;肉羊產業發展;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S82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6)12-0031-02
隨著高原特色農業建設步伐加快及畜牧產業結構調整措施實施,涼山鄉肉羊產業迅猛發展,山羊存欄穩定,出欄增加,養殖效益明顯,肉羊養殖在山區農村經濟增長、脫貧致富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傳統散養養殖方式仍然在繼續和傳承,飼養管理粗放,品種改良滯后、廄舍簡陋,養殖設施簡單,防疫意識差,種草養畜及商品觀念不強,草場資源保護與利用不合理,以上諸多因素影響著該鄉肉羊生產整體提高。筆者多年在山區從事畜牧科技推廣工作,對肉羊養殖進行了綜合調查與分析,并對肉羊產業發展提出了意見和建議,旨在與同行交流。
1 涼山鄉概況
涼山鄉地處元謀縣東部,屬典型的山區鄉,境內最高海拔2 803 m,最低海拔1 527 m,平均海拔1 800 m,東與武定縣環州鄉、白露鄉相連,南與元謀縣老城鄉毗鄰,西與元謀縣元馬鎮相接,北與元謀縣黃瓜園鎮接壤,國地面積89 km2,轄4個村民委員會,35個自然村,旱地267.3 hm2,人均占有耕地734 m2。2016年第三季度山羊存欄14 719只,出欄5 827只,能繁母羊7 400只。存欄山羊200只以上的有2戶,50只以上的有30戶。養殖方式以放牧為主,舍飼和半舍飼相結合。防疫上推行春秋兩季羊W病、小反芻獸疫集中免疫,其他疫苗根據需要適時組織免疫。
2 肉羊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政府部門對肉羊產業發展扶持不夠
在政策、資金、技術、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滯后,肉羊產業發展整體規劃不健全,沒有規范肉羊生產技術措施,規模養殖發展緩慢,典型示范帶動能力弱,肉羊養殖整體生產水平低,經濟效益差。
2.2 良種良法不配套
在肉羊良種化進程加快和市場炒作下,養羊戶一貫追求體格大、生長快的肉羊品種,不注重本地品種選育和提純復壯,隨意引入努比亞黑山羊、波耳山羊與本地羊開展雜交改良,由于飼養管理技術落后,養的是良種羊,飼養用的是傳統粗放養殖方式,養殖環境差,設施落后,草料供給不足及營養不均衡,使雜交羊長期處于不利生長環境,表現出抗病力弱,生長發育慢,雜交改良效果差,良種化進程受影響。
2.3 養殖設施簡陋
農戶養殖肉羊廄舍建設簡單、隨意,冬季不保暖,夏季不涼爽,圈舍布局結構及功能不合理,舍內沒有羊床或硬化地板,未設草架、料槽、水槽,空氣污蝕,糞尿所產生的氨氣、硫化氫等氣體刺激羊只眼結膜及上呼吸道黏膜,不利于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的防治,肉羊養殖受疾病侵襲風險大,極大地影響了其發展。
2.4 養殖技術落后
農村年青有文化人員大多外出務工,在家的是老人和小孩,山羊放牧主要利用天然草場資源,日出而牧,日落而歸;羊只不分群、近親繁殖嚴重;放牧后不補飼,精料供給不足,季節性缺草突出、牧草種植飼養措施難推廣;未適時出欄羊只,使羊出現夏壯秋肥冬死亡現象;養殖綜合配套技術推廣應用面不廣,全鄉養殖整體水平低下。
2.5 動物防疫意識淡薄
由于畜牧產業發展,鮮活畜產品交易頻繁,各地檢疫監督各不相同,難形成合力,輸入性疫病傳入風險加大,加之自繁自養制度落實不到位,養殖綜合管理水平低,動物疫病防控形勢嚴峻,現狀是養殖戶對羊W病、小反芻獸疫、羊痘等疫苗適時免疫、常規消毒與驅蟲認識不夠,存在僥幸心理,使羊養殖疫病風險加大,制約了養殖業的推進。
2.6 規模養殖發展緩慢,產業帶動能力弱
散養方式依然支持著該鄉整個肉羊產業,小農經濟思想觀念更新慢,規模化、標準化肉羊養殖推廣運用面窄,養殖戶各自為陣,技術、信息不能共享,沒有及時了解市場需求、養殖發展趨勢和疫病動態,使養殖產業化程度降低和發展盲目性加大,肉羊產業發展受阻。
2.7 飼草飼料開發利用技術落后
雖然政府組織實施了草原生態保護機制及獎補政策,以草定畜,實現了草畜平衡發展,但現實中監督管理難度大,重利用、輕管理現象突出,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及人工優質牧草種植品種單一、飼喂技術落后,草料品質難保證,飼草飼料供給不均衡,限制了肉羊養殖發展。
3 發展對策
3.1 重視肉羊產業發展,加強政策資金扶持力度
對肉羊生產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逐個突破,著重對全鄉肉羊存欄數量、養殖方式、品種、分布、廄舍建設情況、種草養殖、動物防疫保健網絡等方面進行調查和分析,有效制定出本鄉肉羊發展規劃和肉羊養殖技術規范等措施,并適時組織實施,同時整合各部門和各渠道的農牧業建設資金,加快推進肉羊產業向規?;?、標準化、產業化發展。
3.2 規范肉羊品種改良工作
注重本地肉羊品種選種選配和提純復壯工作,有計劃引入外來品種開展經濟雜交改良,實現“引、育、繁、選、推”一體化服務,生產中強化生產性能測定,綜合選擇出優良雜交組合模式和科學養殖技術,供養殖戶選用。
3.3 推進科學養殖技術
(1)推廣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專業戶,每戶養殖能繁殖母羊30只以上,有利于推廣新技術,提高規模效益。
(2)推廣山羊短期育肥、適時出欄新技術。對待出欄的肉羊充分利用夏秋牧草豐盛時期,延長放牧時間,并在出欄前40~50 d單獨進行短期優飼,每羊每天喂精料100~200 g和適量青草,在羊膘肥體壯時適時出欄。提高羊的個體產肉量和羊的品質。
(3)改變飼養方式和繁殖方法。
(4)推廣適時出欄,大力推廣當年羔羊當年出欄,改變出售長壽羊的習慣,有效提高出欄率,加快羊只周轉,調整羊群結構,增加母羊比例,減輕冬春草山負擔。
(5)改變養殖方式。改普通羊舍為漏縫羊床,舍內設草架、料槽、飲水槽、滅蚊燈,舍外合理設置消毒池,糞污處理池,建設功能齊全的羊舍,為羊只養殖提供優良環境,促進其生產性能發揮;改混群放牧為分群放牧;改羊只放牧不補飼為放牧后補飼。
(6)改變繁殖方式。改山羊初配年齡過早為一歲左右配種,改常年亂交亂配種為春秋季配種,集中產羔。
3.4 山羊生產與草料開發利用相配套
一是合理利用天然牧草和灌木枝葉,提倡分期輪牧。二是搞好農副產品貯存、加工、利用。三是大力推廣糧草輪作、配種、間種飼料作物,推廣夏秋季曬制、貯存青干草,制作青貯飼料,冬閑農田、林間隙地、果樹地套種優質牧草(苜蓿、鴨茅、黑麥草等)。
3.5 山羊養殖與疫病防治配套
貫徹自繁自養和“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方針,加強飼養管理,為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羊只提供充足飼草飼料,注重羊舍衛生和日常養殖場地及用具的消毒,按程序做好羊W病、小反芻獸疫、山羊痘防疫及驅蟲、藥浴等綜合防控措施,規范養殖糞污和病死羊無害化處理,使山羊生產水平提高,羊只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降低養殖疫病風險。
3.6 普及肉羊科學養殖技術
根據該鄉肉羊養殖發展規劃及養殖技術規模,在積極做好政策、資金扶持的同時,適時組織規模養殖戶參加培訓交流學習和外出參觀考察,及時了解和掌握肉羊生產組織形勢、市場預測及疫病動態,以便及時調整生產方式。同時利用廣播、板報、網絡、手機客戶端、入戶指導等形式為養殖戶提供養殖信息和技術服務,提高肉羊養殖整體水平。
總之,肉羊養殖是本鄉僅次于種植業的一大支柱產業,是山區農戶經濟增收、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要利用資源優勢和加大政策、資金、技術、社會化服務體建設等方面的扶持,確保肉羊產業健康發展和群眾增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