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笑煒
20多年前,光大國際在長三角等地,建造起了中國最早一批垃圾發電廠。隨著環保政策的利好,光大國際正以一種不可思議的速度擴張。在垃圾發電領域跑馬圈地,被打上“野蠻人”的標簽。
所謂“野蠻人”也是環保從業者對行政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環保企業的統稱。先天的基因將他們打造成環保領域的“寡頭”,使他們在環保產業獨樹一幟,表現搶眼,而光大國際則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企業。
與北控集團在水務、清潔能源領域的多元化擴張相比,光大國際早在十多年前就開始了垃圾發電領域的低調布局。如今這個龐大商業集團早已與固廢產業緊密融合,在母公司光大集團金融+實業的策略下,與資本市場緊密結合,飛速擴張。
當然,這一定程度上是國有垃圾發電企業擴張的階段性必然成果。
開疆拓土
2017年2月28日是光大國際年報發布的日子,從經營業績看,盡管宏觀經濟下行,但2016年,光大國際仍然取得較好的綜合收益。根據2016年年報顯示,去年,光大國際收益為港幣139億元,較2015年增加64%。除了收益可觀外,光大國際在2016年加速擴張,全年取得環保項目44個,總投資約人民幣144億元。業務版圖拓展至全國17個省及直轄市、80多個縣市。這些項目中,有14個垃圾發電項目,總投資逾人民幣64.45億元,新增設計規模日處理生活垃圾13,050噸,總日處理規模達到50,950噸,高踞行業領先地位。在跑馬圈地的環保行業,光大國際起步更早,走的更快。
和民營企業著重做EPC模式不同,光大國際則瞄準了BOT市場。研究者認為,環保行業基本上是個搶地盤的過程。十三五初期,大家都搶地盤,環境治理最終還是要通過項目落地,大約5年后,也就是十三五末期,一些EPC企業可能被淘汰,環保產業會是一些BOT公司的天下了,而BOT是重資產模式,需要雄厚的資金鏈,這也是光大國際的優勢,因為BOT能夠產生現金流是投資者決策的關鍵因素,誰能在十三五期間擁有最多的BOT項目,誰就能引領市場。
國內市場逐漸飽和的形勢下,光大算是走向海外的先行者。光大國際執行董事兼副主席劉珺透露,光大國際全面啟動自身的國際化,不久前以1.23億歐元收購波蘭領先的固廢處理公司NOVAGO。該項目是中國在東中歐環保市場中最大的一個收購項目。NOVAGO為波蘭市場最大的獨立固廢垃圾處理商。
“未來光大國際絕不會滿足垃圾發電產業的開疆拓土。”在光大國際執行董事、副總經理蔡曙光看來,“解決環境問題也需要在危廢、生物質和垃圾發電等各領域協同。另外包括風電、太陽能等等這一系列,在一個板塊里面已經有了很大的需求。但是當下目標是把垃圾發電做好,其它領域也在緊鑼密鼓的推進,根據市場的需求把這個板塊做大做強。”
金融基因
一些環保產業人士表示:“我們更愿意將光大看成資本家,而不是實業家。”
“光大在環保領域的跑馬圈地離不開其雄厚的資金實力,光大國際本身為上市公司,其兄弟公司光大證券、光大銀行為光大國際的開疆拓土提供了完善的融資渠道,地方政府往往不用考慮資金投入,因為光大自己就會帶著資金,所以地方政府很愿意跟光大合作,特別是近些年在湖南等欠發達地區的擴張。”一位行業分析師告訴《能源》記者。
除了出色的融資能力外,光大國際在資本運作領域的能力不容小覷,而垃圾發電、污水處理廠不過是光大金融板塊的助推器,在發展到一定規模時,進行拆分重組,創造新的上市公司。
2016年6月,光大國際向聯交所遞交申請以增資擴股、股權轉讓等方式進行拆分,批準分拆全資附屬光大綠色環保股份于主板上市及買賣。另一方面,光大國際將繼續發力資本運作的優勢。繼收購漢科環境令水務業務在新加坡上市后,光大的綠色環保業務將在香港聯交所分拆上市。目前計劃已經得到香港聯交所的確認,正在按程序推進。
至于為何拆分,光大國際執行董事、副總經理蔡曙光在此前《能源》記者的一次采訪中表示:“隨著集團發展的需要,環境治理、流域治理的需要,光大已把水務分拆上市,下一步準備把綠色環保分拆分出來,目的是為了把這一塊兒做大做強,其實也是市場的需求”。
當然,這種激進的跑馬圈地和資本運作是否會存在風險,恐怕很少有人能給出確切的答案。至少在垃圾發電低價競標時代,光大國際也不能免俗。不久前,光大國際中標寶應縣垃圾焚燒發電PPP項目,中標價僅為30元/噸。有分析人士稱:“如果不建造二期項目,500噸的裝置很難盈利”。但是光大國際似乎并不在意個別項目的虧損,也不對行業內的質疑提出什么回應。畢竟對于光大、北控這些資本密集型企業來說,環保產業看起來有錢比真有錢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