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魏楠
在日益嚴苛的政策和愈發疏離的公眾民意中,能源業如何建立起面向未來的環境生態觀?
拋開規劃與目標,能源行業需要正視急劇變化的社會環境。傳統保守、甚至有些頑固的能源行業在擁抱未來之前,還有哪些弊病待除?
即便不是用最挑剔的眼光來看,中國能源產業在2017年似乎都面臨著很多的困難。這種困難也并不局限于某一兩類能源種類,而是幾乎所有的能源門類都出現了不得不解決的問題。
石油和天然氣依然陷在低油價的泥沼之中,無論是上游區塊改革、中游管道改革還是與終端緊密相連的價格改革,沒有一項能夠讓人們看到明晰的方向。電力過剩(尤其是火電的過剩)正在沖擊著發電端維持了沒有幾年的高盈利時期,電改又止步于售電開放,輸配電改革遙遙無期。煤炭在這9年時間里經歷了最大起大落的人生,虧損、事故、減產、人員分流、污染……此時的煤炭已經絕難在大眾面前以積極地形象出現。三北的棄風已成難以挽回之勢,瞄準低風速也只是企業的無奈之舉。光伏在價格戰和寡頭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潛在的技術進步是懸在所有企業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
《能源》并不是對未來太過于悲觀。只是,在經歷了中國能源產業發展速度最快、變化最激烈、轉型需求最為迫切的9年之后,我們清楚的認識到了一點:能源產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這一點已經不足以簡單的概括能源產業被時代和社會所賦予的全部意義。而在承載了這樣偉大意義的同時,我們的產業自身可能并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
在這樣的落差之下,能源產業的發展不可避免的和現代中國社會的種種方面產生一定矛盾甚至是沖突。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動著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社群邁進全面工業化社會之后,意識形態相對偏保守的能源產業該如何融入這個被全球化、互聯網、信息技術全面“入侵”的時代當中去呢?
種種這些,隱藏在高低起伏的數字、企業興衰、人物交替背后。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可能最終會演變成為撬動地球的那一個支點。
在《能源》百期特刊的背后,我們不再拘泥于過去9年能源行業的種種,或是未來的計劃。我們想以更宏大的視角來審視這個我們關注了9年的行業,找出這個時代對行業到底提出了哪些新的思維。
誰讓鄰避成為日常
對能源、重化工業項目的忌憚,似乎是中國人與生俱來的。這無關城鄉二元結構、財富多寡、受教育水平、眼界的開闊程度。而過去十年,鄰避效應所造成的公眾事件在不斷的放大。
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產業規模的增加,居民生活的范圍與各類能源項目的直線距離在不斷縮小,再加上規劃的缺失、部分政府的不當施政,許多居民生活區域甚至已經突破了與工業項目的距離紅線。8·12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故對周邊社區的嚴重傷害,正是建立在這些條件的基礎之上。
鄰避效應在能源產業中,已經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各類發電廠、高壓變電站、輸電線路、油氣管道、化工項目、核設施等,已經沒有哪一種能源可以在鄰避效應的影響中置身事外了。
從針對PX綿延十年的爭議中不難看出,最早的問題集中在政府與普通民眾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之后演變成為對項目本身安全性的巨大擔憂。
在漫長的爭議中,參與討論的人群也區分開來。2014年3月,廣東茂名街頭爆發反PX游行。同一時間,百度百科的PX詞條也上演了一出拉鋸戰。以清華大學化工系學生為主的學院派,晝夜捍衛PX“低毒”屬性長達120小時。短短5天的時間里,詞條被反復修改多達28次。在“戰斗”最激烈的4月2日晚,詞條每過半小時就會被刷新一次。網友除了堅守“低毒”陣地,更有復旦等高校化學專業學生加入“保衛隊”行列,完善細節、留言聲援、刷存在感。
這不是百度PX詞條第一次上演拉鋸爭奪戰,早在2012年寧波反PX運動期間,對PX是否危險的觀念沖突,就始終是抗議熱潮中一個引人注目的子項。當時,PX詞條在3天內同樣被修改20多次,最短的間隔只有8分鐘。
這一群人仿佛是在鄰避效應事件中的“建制派”。但在數量上,“非建制派”占據了主流。民眾對于能源類項目的不歡迎也并非僅僅出自于信息不對稱或是一定程度上的誤解。對于政府和企業在環境污染控制能力上的不信任或許是更為深層次的原因。
廈門PX項目可以遷往漳州,連云港的核燃料處理廠可以暫停建設。但是不可能所有存在鄰避問題的能源項目都可以選擇另覓他處,他處就沒有鄰避存在了么?即便外遷他處不存在鄰避問題,放棄商業上的最佳選址,對項目本身就是一種損害。這種損害也絕不局限于經濟上。一個城市的垃圾焚燒電站不建在城市周邊,難道要建到其他城市么?
我們不應該忽視鄰避問題在國內給能源行業帶來的負面影響。鄰避效應并非中國獨有,但在國外,鄰避效應所帶來的問題在較長的時間內趨于穩定,不會像在國內短時間內呈現出極大的上升勢頭。
鄰避對于地方經濟的影響也許到不了“嚴重制約”的地步,但是對能源行業來說,會有長遠的影響。以連云港核燃料處理廠為例,到2020年,中國如能實現58GW的核電裝機目標,中國核電廠每年產生的乏燃料將超過1000噸。而中國目前乏燃料年處理能力不足百噸。
在連云港爆發出群體性事件,暫停核燃料處理廠后。試問,還有哪一個地方政府有魄力能夠接受這樣一個備受關注的項目?毫不夸張的說,一個項目的止步很可能會影響到整個行業的進步與發展。
對行業來說,苦惱的地方在于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政府的治理能力。鄰避問題往往爆發在項目之前,大家所擔憂的也多是項目在非正常運行狀態下造成的負面影響。造成沖突,也多是集中于政府與民眾之間,企業往往默默承受著最后的結果。
而另一個問題對行業來說似乎更加直接,在其裹挾之下,行業生態和企業行為似乎都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
霧霾扼住的喉嚨
從2013年開始,霧霾就是能源圈里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它就像是一面鏡子,一下子照出了當時依然處于狂飆突進的能源行業,在發展的背后實際存在的隱患。而在之后的4年里,它就仿佛套在能源行業頭上的一個緊箍咒,讓人分外煎熬。
誰該為如此嚴重的霧霾問題負責?從這個問題無數的答案來看,在能源行業內部,大家的關系有時候并不能稱得上是融洽。每個人(或公司)都想竭力表明,霧霾和自己所從事的行業是沒有關系的,霧霾這口鍋還是別的能源來背吧。
這無可厚非,屁股決定腦袋。在霧霾問題愈演愈烈,幾乎全民一致的喊打喊殺的情況下,沒有哪一種能源愿意背負起“造成霧霾”這項重罪。一旦接下了這個罪名,在政府那里,未來很可能就被宣判死亡了。
于是這樣一個怪圈形成了:散煤、煤電、工業鍋爐互相推諉,煤炭呢又一致對外說是汽車造成的霧霾,煉油企業要強調自己的油品比歐洲的標準還要高。這之后又有了三北防護林擋了風,風力發電擋了風等等奇怪的論斷,搞得風電企業又是一陣緊張,生怕背上了這口“黑鍋”。
如果說,一個杯子里原來有三分之二的水,現在再倒進去二分之一,水溢出來了。那后倒進去的那二分之一的水就一定要負水溢出來的全部責任么?顯然,原來的三分之二,后來的二分之一,包括倒水的手,都該為此負責。
燃煤、機動車、餐飲、工業是霧霾的主要來源。中國每年40億噸的煤炭消費、北京近600萬汽車保有量、密集的人口活動、京津冀重工業聚集區,這些都該為全國、尤其是華北地區日益嚴重的霧霾負責任。
除了為霧霾的來源糾纏不清,對待霧霾的態度似乎也有些反應過激。
從上到下,似乎整個能源體系都被霧霾扼住了喉嚨,在圍繞“治霾”做文章。政策的制定與解讀、項目的規劃和設計、企業的戰略與行動,不管大家是口頭上的還是落到實處,“為了治霾”似乎成為了第一要義。
并非是不重視霧霾,只是不管怎么看,似乎治霾的直接相關部門應該是環保部而不是能源局。也不是不希望政府和企業時刻牢記“治霾”的觀念,如果政府和企業真的每一件事情的出發點都是減少霧霾(或者說污染),那也值得稱道。
真正危險和不當的是,打著“治霾”的幌子或以“治霾”為名,實際的行為并不能達到治霾的效果,甚至更糟。
對霧霾來源的爭議,讓大家一時之間把焦點都放在了哪一類能源上去了,一定程度上忽視對現有能源消費排放進行更科學的管理。比如說,在我國煤電實現超低排放的基礎上,是否應該加強對重金屬排放的管理?對煤電重金屬排放物缺乏有效的監督,即便是一竿子打倒了煤炭,又于治霾何義?
不要讓治霾成為能源行業的矯枉過正,實際上大力推行的能源三大革命,就能夠從根本上解決霧霾的問題。如果說僅僅只是為了“治霾”而在行業內大張旗鼓的進行治霾的行動,可能反而會加深大家“霧霾是因為能源行業不科學行事造成的”這一印象。
從環境角度看,能源正常生產、運輸和消費過程中造成的污染,已經成為企業重點治理、政府重點管理的對象。曾幾何時,西北地區的煤化工項目向戈壁灘排放污水還是行業潛規則。如今,所有企業都配套了價值不菲的零排放設備。
如果一定要說,霧霾帶來的好處大概就是讓行業對環境保護真正的端正了態度。盡管APEC藍這種天氣的背后,是極端的停產限行措施。但至少讓大家看到了成功的曙光,如果新鮮的空氣永遠成為稀缺資源,實在讓人無力想象更多的未來。
互聯網+的明天
說到霧霾,其實早在2011年12月,《南方周末》就刊登了一篇名為《活在灰霾下》的文章,描述了開始在北京頻繁出現的空氣污染天氣。盡管文中沒有使用“霧霾”一次,但對于PM2.5的闡述和空氣重污染的描寫,也讓人震撼。
然而直到2013年1月北京空氣污染指數持續爆表,配合著一些霧霾天氣下如夢似幻的圖片在互聯網上傳播,“霧霾”和“PM2.5”才被更廣泛的大眾所熟知。
這是互聯網的勝利。兩個好像并不關聯的行業就這樣慢慢走到了一起。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IT精英們恨不得給每一個能看到的硬件都裝上操作系統,連上云端,再宣布它所處的行業已經實現了互聯網+。
在圈子相對封閉、信息化程度也稱不上高的能源行業,互聯網概念成為一個舶來品似乎并不是一個很意外的結果。不過在善于創造的中國人面前,能源互聯網的概念迅速走向了多極化。
企業和企業之間陷入了對概念和定義的糾纏之中。在中國的產業話語體系之下,誰能夠搶占一個新概念的定義制高點,誰就能夠在未來的市場中占得先手,更不要說能源互聯網這樣一個可能推廣至全國的概念。
仿佛是一夜之間,大家言必稱能源互聯網。不過光伏和風電的經歷告訴我們,一個產業運動式的發展往往會根基不牢。在電網企業強勢入場之后,這場原本由新能源企業組成的狂歡,迅速變得低沉下去。
對能源來說,互聯網+有多重要?看似是用新的技術、新的格局,中小企業對大企業、新能源對傳統能源的顛覆,但實際上是產業在自身變化的基礎上,思維的轉變。
在再生能源對傳統能源的替代已成定局,可再生能源相對更分散的特點也會不斷放大。如果說傳統能源(煤、石油、天然氣)的產生及生產特性決定了集中式的產業結構,那么可再生能源的時代必然是分散的。
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這個過程看起來似乎太過于漫長。實際上,互聯網或者說信息技術對人、公司、行業產生的影響都是在潛移默化中完成的。你還能清楚的記得大家是從哪一年開始拋棄諾基亞的智能機,轉而投向安卓和蘋果的懷抱的么?
能源互聯網說到底是以信息技術的思維和技術,提高能源體系的效率。但是在大型能源企業以國有企業為主的中國,企業管理水平、內控水平和內部信息化程度都還沒有發展到足夠的高度,這個時候談論全國范圍內的能源互聯,足以說是奢談了。
不是沒有企業邁出了最早的步伐。互聯網的經驗告訴我們,掌握了平臺和渠道的企業才掌握最大的資源。也許最早出發的企業不一定成功,但至少掌握了先機。不要相信什么能源分散化的時代巨頭企業不占優勢這樣的論斷,真正的互聯網只認第一,不認第二。
未來還有很多,但最基礎的就是這三點:能源和社會的新關系、能源與環境的新關系、能源與新技術新理念的關系。在傳統商業模式所能創造的價值走到頂點的時候,擁抱新的時代與社會,是能源所不能抗拒的。
藍鯨1號
這是目前全球作業水深、鉆井深度最大的半潛式鉆井平臺。在981之后,中國再度以強勢的舉措,彰顯了自己繼續開發包括南海在內的深海油氣資源的決心。
在全球海洋石油工業受到低油價沖擊的背景下,海洋油氣備受挫折。隨著國際油價緩步回暖、各大公司削減成本的舉措開始顯露成效,海洋油氣將逐步回到主流視野之中。
百科詞條 看詞條,讀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