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沛宇
中石油旗下的子公司被冠以昆侖的不多,只有被寄予厚望的專業子公司才冠以昆侖兩字,比如昆侖銀行。而昆侖利用和昆侖燃氣,這兩家已經不再獨立存在的子公司,恐怕是中石油昆侖系有史以來最大的敗筆。
從2008年開始,中石油在天然氣中下游領域布局了三家“昆侖”:中石油昆侖天然氣利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昆侖利用)、中石油昆侖燃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昆侖燃氣)、昆侖能源有限公司。如今,昆侖利用已經解散,昆侖燃氣則并入了昆侖能源。
為何背靠中石油這棵大樹,昆侖利用和昆侖燃氣仍然兵敗如山倒?如果說昆侖利用的消失與其原總經理被陶玉春引發的窩案有直接關聯,那么昆侖燃氣的整體被并入,則是與其經營不善脫不了干系。
中石油在吸取了昆侖利用和昆侖燃氣的教訓之后,已經開始重整天然氣下游業務的市場策略。這兩家消失的昆侖,為中石油以及整個天然氣下游市場帶來了怎樣的灰色記憶?
由盛入衰
作為中國天然氣市場獨占七成供應量的巨頭,中石油成立天然氣下游銷售公司的前途看起來必定是一片光明。昆侖利用和昆侖燃氣的故事開頭的確是這么設想的。
2008年8月,中石油天然氣管道燃氣投資有限公司、中國華油集團燃氣事業部、中油燃氣有限責任公司重組整合成立昆侖燃氣,成為中石油城市燃氣運營的專業化公司,公司注冊資本金60.6億元。同年9月,昆侖利用在中石油深圳實業公司的基礎上組建。
昆侖燃氣和昆侖利用在天然氣下游市場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得益于中石油的上游優勢,他們有穩定的氣源;在2008、2009年時,國內城市燃氣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有十分巨大的潛力。經過兩三年的擴張,到2011年年底,昆侖燃氣就擁有了100個左右的城市燃氣項目。
昆侖利用也在CNG加氣站領域占據了較好的位置。根據公開資料,昆侖利用曾規劃,到2015年將建設CNG加氣站2000座,年銷售量超過100億立方米,在國內車用市場占據接近70%的份額。如果順利實施,昆侖利用如今的銷售規模也已超過百億元。
轉折發生在2012年。2012年9月,昆侖利用總經理陶玉春“落馬”,昆侖利用的大部分資產被納入昆侖燃氣,盡管昆侖利用尚未在工商登記中注銷,但早已有名無實,成為了昆侖燃氣的華南分公司。與此同時,昆侖利用的CNG業務開始停滯不前。類似的是,昆侖燃氣快速發展的步伐也從2012年開始明顯放緩,甚至有所停滯。
2014年,昆侖燃氣先后掛牌出售旗下甘肅、廣西等地多個子公司;2015年5月,昆侖燃氣又以2550萬元掛牌轉讓河南中石油昆侖金源燃氣有限公司51%股權。到2015年底,中石油將持有的昆侖燃氣100%股權轉讓給昆侖能源,股權轉讓價格為148億元。
至此,曾經轟轟烈烈的昆侖利用和昆侖燃氣銷聲匿跡,其在全國的布局和業務最終被昆侖能源接管。雖然昆侖能源也在中石油的系統內,昆侖利用和昆侖燃氣的并入算不上是外賣他人,但是這分分合合的歷程里,損耗和浪費了多少人力、物力和財力,恐怕并不是一筆小數。
失算的市場
昆侖利用和昆侖燃氣消失的背后,是哪些地方出了問題?姑且拋開陶玉春被抓以及中石油內部的窩案這些意外的偶發因素,單從兩家公司本身的市場策略、經營方針上來看,他們的消失也不是偶然。
背靠中石油的資源優勢,昆侖系總是以“資源換市場”的競爭手段,強勢進入下游市場。但這導致了個別地方政府和其他企業的不滿,不時有人控訴昆侖系公司使用不正當、不公平的手段去搶占市場,強行搶占其他燃氣企業已經占領的區域。
為了搶占市場份額,兩家公司還都不計代價搶建加氣項目,或高價并購民營油氣站,或大舉新建加氣站。而且,兩家昆侖以及昆侖能源之間也互相競爭,抬高了新建和并購的成本。
從內部來看,業內人士多詬病其管理方式不及民企靈活,服務意識也沒有民企強。中石油系統內的三家昆侖存在內耗,搶奪資源,戰略定位的模糊影響了三家“昆侖”整體的競爭力。
其實,中石油最初對三家昆侖公司是設定了各自不同的業務領域和目標,昆侖燃氣公司主要業務范圍包括城市燃氣管網建設、城市燃氣輸配;昆侖能源定位為天然氣終端銷售業務的企業,重點發展液化天然氣 (LNG)業務;昆侖利用則負責壓縮天然氣母站、子站(含標注站)的建設和運營。
但最初的設定在實際過程中并未實現,昆侖系三大公司業務重疊交叉嚴重,中石油高層雖也曾有意調整和整頓,但收效甚微。
壓垮昆侖系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許就是天然氣市場環境的逆轉——從氣荒到平衡,甚至過剩,中石油的氣源優勢已不復存在。隨著國內氣源供應的不斷多元化和充足,天然氣上中游的優勢地位更加難以傳導至下游市場。
在內外環境皆不利的情況下,昆侖利用和昆侖燃氣的市場份額逐漸萎縮。中國的天然氣下游市場也正逐漸成為更加市場化、競爭更充分的市場,以傳統的壟斷思維去經營下游業務,想必定是難以長久可持續。昆侖利用和昆侖燃氣的失敗,給中石油以及其他的城市燃氣公司,帶去了沉重而寶貴的教訓,它們的倒下也見證著中國天然氣市場從無到有,再到健康發展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