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中圖分類號】R18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3--01
1.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中心就診的353例患者,符合1999年WHO提出的糖尿病診斷標準,確診分型為T2DM。目標患者符合下列入選和排除標準。
1.2 研究方法
1.2.1 問卷調查 采用橫斷面調查方法。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由經過統一培訓合格的醫務人員完成。調查內容分為四部分:①一般信息,包括年齡、性別、身高、體質量、體質量指數(BMI)、收縮壓(SBP)、教育程度、經濟收入、醫療費用結算方式、家族史、糖尿病病程等;②自我管理信息,包括糖尿病就診頻率、血糖及HbA1c監測頻率、有無固定醫療機構及內分泌醫生、是否知曉糖尿病知識、日常生活是否規律、是否控制飲食、是否規律運動、是否吸煙、是否飲酒、是否按時用藥、是否用過保健品等;③降糖治療方案及高血壓病、冠心病、腦血管疾病、血脂代謝紊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糖尿病足等合并癥、并發癥情況;④最近1次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時血糖(2hPB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及HbA1c。
1.2.2 變量定義 知曉糖尿病知識指患者了解糖尿病、糖尿病并發癥、自我管理、治療方面的知識;日常生活規律指患者每日的飲食、運動、起居、工作、學習等保持基本固定的程序;控制飲食包括主觀飲食控制和客觀飲食控制,前者指患者對能否控制飲食的主觀回答,后者指患者按專業醫師的指導,控制每日飲食總量及飲食結構;規律運動包括主觀運動和客觀運動,前者指患者對是否規律運動的主觀回答,后者指患者按專業醫師的指導,每日進行散步、慢跑、爬樓梯等輕中強度有氧運動30min以上,每周3次或以上;吸煙參照WHO確定的每日吸煙1支或以上,連續吸煙3個月或以上;飲酒指每周至少飲酒1次,連續半年以上。
1.2.3 HbA1c的測定 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正常值為4.0%~6.0%。本研究主要以HbA1c<6.5%作為達標標準分析。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建立數據庫。計量資料用±s表示。計數資料進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基本情況 共調查353例患者。男性185例,占52.4%;女性168例,占47.6%。2.2血糖、血脂、SBP、BMI情況。FBG、2hPBG、TG、TC、LDL-C、SBP、BMI控制理想者分別占15.5%、15.0%、45.1%、26.2%、26.1%、42.5%、40.5%。
2.3 HbA1c達標情況 平均HbA1c值(8.1±2.0)%,P25~P75為(6.5~9.1)%。以HbA1c<6.5%為標準,HbA1c達標者78例,占22.1%。以HbA1c<7.0%為標準,HbA1c達標者132例,占37.4%。
2.4 HbA1c控制與并發癥、合并癥的關系 見表1。由表1可見,兩組CVD、DR患病率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P=0.008),HBP、CHD、LD、DN、DPN、DF患病率無統計學差異,但未達標組合并癥、并發癥的比率均高于達標組。
2.5 HbA1c控制影響因素情況 66.0%的患者應用三種以上口服降糖藥物(21.2%)、胰島素(4.8%)、胰島素聯合口服降糖藥物(40%)治療。39.3%的患者血糖監測頻率≥4次/月,10.8%的患者HbA1c監測頻率≥3次/年,5.8%的患者血糖監測頻率≥4次/月且HbA1c監測頻率≥3次/年。35.4%的患者知曉糖尿病知識。患者主觀、客觀控制飲食的比例分別為67.9%、31.4%;主觀、客觀運動的比例分別為69.4%、53.1%。
3.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HbA1c達標與否對糖尿病各種并發癥的影響十分明顯,其中未達標組合并腦血管疾病、并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比率明顯高于達標組,而兩組合并高血壓病、冠心病及并發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足的比率差異雖無統計學差異,但在HbA1c未達標組其比率均高于HbA1c達標組。HbA1c對并發癥的影響在其它的研究中也得到相似的證實。在HbA1c控制與DM慢性并發癥的研究中,HbA1c與DM血管并發癥的終點事件之間存在顯著相關,HbA1C每降低1%,DM患者心臟事件的風險將減少14%,DM導致的死亡減少21%,微血管終點事件下降37%,外周血管疾病下降43%。也有研究表明,HbA1c每增加1%,DM患者患心臟疾病和腦卒中的風險增加18%。馮啟芳等的研究發現,HbA1c均值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生及進展呈正向關系。
藥物治療是影響血糖控制的重要因素。但本研究中,應用三種以上口服降糖藥物(21.2%)、胰島素(4.8%)或胰島素聯合口服降糖藥物(40%)治療的患者總共達66.0%。與高強度的藥物治療相伴的卻是T2DM患者的HbA1c達標率的低下,可見當前血糖控制尚存在藥物治療以外的因素,且影響明顯。已有研究顯示,自我管理是糖尿病血糖控制措施中最有效的一項,包括控制飲食、規律運動、血糖監測、HbA1c監測、知曉糖尿病知識等。國內外很多研究評價了患者自我管理與血糖控制的關系,良好的糖尿病自我管理可降低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并延緩其進展。本研究結果表明,目前T2DM患者的自我管理現狀不容樂觀,血糖、HbA1c監測頻率偏低,僅1/3患者知曉糖尿病知識、客觀控制飲食,1/2患者規律運動。劉兆蘭等研究結果顯示,監測血糖>4次/月有助于HbA1c控制。HbA1c作為長期控制血糖最重要的評估指標,定期監測HbA1c可為臨床決定是否更改治療方案提供重要依據。本次調查人群的血糖、HbA1c監測頻率較低可能是HbA1c達標率低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雖然2/3患者自己主觀認為實現了飲食及運動療法,但實際僅1/3、1/2患者分別在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方面達到要求。這種主、客觀間評價的差距可能與患者的文化程度、依從性及醫師針對患者的糖尿病教育等密切相關。本研究結果提示,在T2DM的綜合管理中,不應單純依靠藥物治療控制血糖,更須強調患者的自我管理。今后工作應著重強化糖尿病知識的宣傳,開展個性化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強化T2DM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識,尤其加強血糖及HbA1c監測力度,細化患者飲食結構、營養搭配及運動強度、運動時間,必要時通過具體的量表評估T2DM患者的自我管理情況。
參考文獻:
[1]周成武,俞真旺,施明媚,陶豫清,朱怡.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況調查分析[J]遼寧實用糖尿病雜志,2002,(03).
[2]榮文,蔡凌霜.糖尿病人血糖控制影響因素分析[J]社區醫學雜志,20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