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艷
【中圖分類號】R26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3-0-01
所謂膽汁反流性殘胃炎實際上就是病人胃部在實施胃大部分切除手術之后,因為缺少幽門使得膽汁出現反流而誘發一些列的癥狀,比如嘔吐、腹脹以及腹痛等癥狀殘胃炎[1]。臨床研究證實精神因為是誘發該類疾病一個最主要的因素[2]。此次研究選取2014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膽汁反流性殘胃炎同時合并有焦慮抑郁病人82例作為對象,分析使用黛力新對膽汁反流性殘胃炎同時合并有焦慮抑郁病人治療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膽汁反流性殘胃炎同時合并有焦慮抑郁病人82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每組病人41例,所選取的病人全部通過電子鏡檢查確診。治療組41例病人中,男性病人26例,女性病人15例,患者年齡在38-71歲,平均年齡50.6±2.8歲,病程為3-11年,平均病程3.6±2.7年。對照組41例病人中,男性病人27例,女性病人14例,患者年齡在39-70歲,平均年齡50.9±3.0歲,病程為3-12年,平均病程3.8±2.8年。治療組與對照組在性別、年齡等相關資料上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病人給予常規治療,使用藥物涵蓋蘭索拉唑(每天30毫升)、嗎丁啉(每天3次,每次10毫升)、吉發脂(每天2片),療程為28天,治療組在對照組病人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黛力新,每天2片,治療療程和對照組相同。
1.4 觀察指標與療效判斷
治療之前以及治療之后使用HAMA與HAMD量表對病人的焦慮以及抑郁狀況實施分析研究,同時對治療組與對照組病人可能存在的不良反應實施分析。依據病人的臨床癥狀以及發作頻率使用積分的方法作為治療效果判斷依據。治療顯效:病人癥狀總分和治療之前比較降低幅度達到75%,通過胃鏡檢查發現其癥狀全部消失;治療有效:病人的臨床癥狀積分和治療之前比較降低51%-75%,通過胃鏡檢查發展癥狀有非常明顯的緩解;治療無效:病人沒有達到以上標準。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差異、組內差異采用t值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值檢驗,P<0.05時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治療組與對照組焦慮抑郁評分比較研究
治療組治療之前HAMA評分為17.3±2.2,治療之后為5.8±2.5,HAMD評分治療之前為24.52±3.61,治療之后為9.00±2.32,對照組治療之前HAMA評分為17.2±2.4,治療之后為15.8±2.8,HAMD評分治療之前為24.38±3.6,治療之后為21.62±3.28,治療組與對照組在接受治療之前其HAMA以及HAMD評分比較沒有統計學意義,治療之后觀察組病人HAMA以及HAMD評分降低幅度較大,P<0.05,同時和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對照組治療之前以及治療之后HAMA以及HAMD評分比較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治療效果比較研究
如下表1所示,治療組治療有效率達到了97.56%,優于對照組的7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臨床研究發現,對于絕大多數行胃次全手術病人而言,手術的創傷以及化療的不良反應等[3]。同時很多病人擔心殘胃炎可能直接或者間接的誘發癌變,導致很多病人容易出現焦慮以及緊張等情緒,而此類負面的情緒對病人身體狀況往往都會產生嚴重影響,最終使得病人出現惡性循環,直接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4]。
黛力新是一種抗焦慮、抗抑郁以及抗神經衰弱的藥物,能夠增強中樞神經系統的活性,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5]。另外黛力新由于是由小劑量氟哌噻噸與小劑量美利曲辛組合,而氟哌噻噸為神經阻滯劑,為臨床抗精神病藥物的一種,具備抗焦慮以及抗抑郁效果,美利曲辛則是新型的三環類抗抑郁藥物,具備抗抑郁的功效,兩種藥物聯合使用能夠達到改善病人焦慮以及抑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覃益.黛力新聯合雷貝拉唑治療難治性消化性潰瘍合并焦慮、抑郁患者48例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14):78-80.
[2]盧獻彬,高吉昌,曹瑞芬等.右佐匹克隆聯合黛力新治療AMI焦慮、抑郁伴失眠患者的臨床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13(24):2682-2684.
[3]周紅宇,朱高莉,周國華等.文拉法辛及黛力新治療部隊官兵焦慮抑郁障礙的療效對比[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3,16(5):376-378.
[4]馮子南,尹廣利,徐湘江等.黛力新聯合多潘立酮治療餐后不適綜合征伴焦慮、抑郁患者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30):97-100.
[5]孫迪迪.黛力新聯合右佐匹克隆治療伴抑郁和(或)焦慮及失眠癥狀神經緊張頭痛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19):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