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鈺
【中圖分類號】R593.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3-0-01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慢性全身性免疫性疾病,多發于青壯年男性,早期多表現為骶髂關節、腰背僵硬或疼痛,晚期可發生脊柱強直、畸形,造成嚴重功能障礙。本病患病率高,致殘性大,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現代醫學認為其發病與遺傳、免疫和感染有關,病因迄今未明,目前缺乏特異治療。
1.病因病機探討
AS在中醫學中屬“痹癥”“骨痹”“腰痛”等范疇。焦樹德教授遵《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中說:“陽氣者….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正式提出將“大僂”作為AS相關的中醫病名,認為病因病機是腎督不足為先,風寒濕邪侵入腎、督,造成骨損、筋攣、腰脊僵痛,而漸成“尻以代踵,脊以代頭”的疾患;治以補腎督、袪寒濕為大法,輔以養肝榮筋,祛瘀通絡,調護脾胃,以顧后天[1]。馮興華認為本虛標實為本病的病機特點,提出了“腎精虧虛為本,風、寒、濕、熱、痰、瘀為標,血瘀絡阻為其主要病理機制”的觀點[2]。張鳴鶴認為本病主要病因為先天稟賦不足、腎督虧虛,復受風寒濕熱諸邪或跌仆損傷,內外合邪而發病。濕熱瘀毒、阻滯腎督是其主要病機,而清熱利濕、補腎活血是其主要治則[3]。周翠英認為腎虛督空、筋脈失濡是發病的內因,風、寒、濕三氣為誘發、加重本病的因素。AS活動期的病機在于腎精虧虛,髓不得充,督脈、筋骨不得濡養,成為外邪滯留之所。邪氣潛伏體內,日久化濕生熱,濕邪阻滯氣血,熱邪蒸騰氣血,濕熱瘀塞經絡而致腰背、四肢疼痛[4]。總之,現代中醫家多認為,內外合邪是形成本病的病機,屬于本虛標實證,多數醫家主張以治本為主或標本同治。
AS的病因有內因和外因之分。內因多責之先天稟賦不足,腎虛督空;外因多由于感受風寒濕邪或跌撲損傷。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本虛復感風寒濕邪氣,郁而化熱,濕熱久蘊成毒,流注經絡,著而成瘀,濕熱毒瘀蘊結脊柱關節而發病。故活動期AS病機關鍵在于“濕熱毒瘀虛”,此五者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互為因果。病性多為本虛標實,里熱外寒[5]。如《類證治裁》所述:“初因風寒濕郁閉陰分,久則化熱攻痛。”正所謂“痹必有虛、痹必有邪、痹必有瘀,或曰無虛不為痹、無邪不為痹、無瘀不為痹”[6]。
張吉等對臨床收集到的163例處于活動期的AS患者進行調查,并對其中醫四診癥狀進行了聚類分析,歸類出AS活動期中醫證候類型,法將AS活動期證候群的癥狀進行應證要素提取,經專家意見及文獻整理,歸納為濕熱痹阻證、邪郁化熱證、肝腎虧虛證、痰濁瘀阻證等4類證型,其中以濕熱痹阻證和邪郁化熱證為常見證型。任泓吉等對近30年中醫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文獻總結分析得出28中常見的證型,其中以濕熱痹阻、肝腎陰虛、寒濕痹阻、瘀血內結、陽虛寒凝、痰瘀互結證為最常見。現代中醫家多認為先天腎虛督空,肝腎不足,加之感受風寒濕等外邪,內外合邪而發病,活動期多以濕熱阻絡,毒瘀互結為主,治法多以清熱利濕通絡,活血化瘀,佐以補腎強督以扶本。
2.活動期用藥規律
1.清熱解毒類:常用蒼術、黃柏、雙花、薏仁、防己、萆薢、土茯苓等;萆薢善走氣分,能祛風除濕,舒筋活絡,補腎強筋。《本草思辨錄》稱風寒濕之在腰背骨節而強痛者,陰不化也,以萆薢達之而陰化…土茯苓能清熱解毒、除濕、利關節。。”防己善走下行,能清濕熱,祛風濕,宣壅滯,,止疼消腫。臨床常用之陪萆薢、薏苡仁,治風濕熱邪阻滯經脈而致的骨節煩痛、腫脹、屈伸不利、小便短赤等證。由于味苦伐中,往往作治標消腫之藥。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雙花、蒼術、黃柏等清熱解毒藥有抗炎作用及免疫調節作用。
2.祛風除濕類:常用獨活、羌活、威靈仙、防風;防風為治風之要藥,為臨床走竄疼痛為之必用。羌活為手足太陽本經風藥。《主治秘訣》曰:“其用有五:手足太陽引經,一也;風濕相兼,二也;去肢節痛,三也;除癰疽敗血,四也;治風濕頭痛,五也”。獨活《本草匯言》:“獨活,善行血分,祛風行濕,散寒之藥也。凡病風之證,如頭項不能俯仰,腰膝不能屈伸,或痹痛難行,麻木不用,皆風與寒之所致,暑與濕之所傷也;必用獨活之苦平而溫,活動氣血,祛散寒邪。”防風常與羌活伍用,則祛風除濕之力更甚。獨活為臨床祛風通絡主藥,凡寒濕之邪痹于肌肉,著于關節者,非利用此氣雄味烈之味,不能直達于經脈骨節之間,故風痹痿軟諸大證常選之。威靈仙對邪實明顯,疼痛突出者,臨時應用有較好的消腫止痛功能。
3.活血化瘀類藥:當歸、赤芍、川牛膝、穿山甲、川芎、丹參等;當歸能走能守,入心肝能生陰化陽、養血活血;走脾經能行滯氣、散精微、化氣補血,可與黃芪配伍,取當歸補血湯之意,補脾肺之氣,助生化之源,使氣旺血生。其與丹參、雞血藤二藥均補中有活,針對痹病病機為氣血閉阻,各期均可應用,尤以血虛血瘀者首選,稱為“補氣活血療痹三姐妹”川牛膝,既能活血祛瘀,又能補腎強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牛膝具有抗凝和活血的作用,牛膝提取液有較強的抗炎消腫作用。
4.補腎強督類藥:杜仲、續斷、川牛膝、補骨脂、鹿角膠、狗脊等;AS以肝腎虧虛、先天稟賦不足為本,補腎強督法要貫穿病程始終。狗脊此藥作為入督脈、治腰脊僵痛的引經藥,苦能燥濕,甘能益血,溫能養氣。杜仲走腎入肝,用于治療腎陽虧損,寒濕凝滯而致的腰脊酸痛,常與桑寄生、川牛膝等配伍。川牛膝通血脈而利關節,性善下走,善治半身腰膝下肢酸痛,《本經》云:“主寒濕痿痹,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續斷,《本草求真》:“續斷專入肝腎。因何以續為名,蓋緣其味苦,其性溫,能入腎經以補腎;又緣其味辛,能入肝經以補筋;辛能散風,風除而筋活。味兼甘,又入中州以補虛。甘味不多,補不甚專。下部血分寒滯者宜此。久服能氣力倍增,血氣不滯。”補骨脂,溫腎陽暖丹田,使腎中真陽之氣上升以暖脾土。鹿角膠乃血肉有情之品,既能溫補肝腎,又能益精養血,與滋補腎陰之品配伍有“陰中求陽”之效。
3.結語
AS的病理特征改變是韌帶附著點的炎癥,活動期患者通常伴有血沉及C反應蛋白升高,炎癥的主要表現與中醫的“熱毒邪盛”有相通之處,活動期關節的紅腫熱痛及僵硬酸脹也為清熱解毒藥的應用提供佐證。病程繼續發展,因為血流學的改變及微循環灌注不良,導致關節的水腫,周圍結締組織的增生,漸成關節纖維化和骨化,與中醫的“瘀血阻絡”理論呼應,血瘀閉阻關節日久而致痰濁附于關節而生骨痹。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活血化瘀中藥具有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環障礙,抑制成纖維細胞增殖,降低血粘度,調節機體免疫機能,解除炎癥過程紅腫熱痛癥狀的作用。AS病程的早期就可出現骨量減少,骨質疏松,病程后期極易造成骨折,并且歷代醫家均認為腎虛督空為主因,因此補腎強督類藥需貫穿病程始終,現代藥理認為補腎類藥具有加快骨細胞成長,促進成骨細胞的成熟,防治骨質疏松,促進軟骨修復的作用,并且補腎藥與活血類中藥伍用能更好的發揮保護軟骨促修復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焦樹德.樹德中醫內科.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88
[2]許鳳全.馮興華辨治強直性脊柱炎經驗集要.遼寧中醫雜志,2008,35(10):1478
[3]鄧長財,鞠中斌.張鳴鶴治療活動期強直性脊柱炎經驗探討.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30(5):372
[4]潘文萍,周麗萍.周翠英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經驗.四川中醫,2002,20(11):1
[5]宋紹亮.病證結合治療風濕病———宋紹亮40年臨證心得[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61.
[6]婁玉鈐.中醫風濕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7.